他有着显赫的头衔: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一级上将。他曾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率军抗日,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严与气概。他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晚年倚窗西望家园,盼中国统一,盼回家乡亲吻故土。他有着太多的的故事,太多的传奇,太多的故土之情……他就是高要历史革命人物——余汉谋。
余汉谋,字幄奇,1896年9月22日出生在端州城区(原属高要县肇庆镇)西门正街的一个盐商家庭。他曾任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战区副司令、第七战区总司令、陆军总司令和华南军政长官等要职。1949年大陆解放后,其从海南岛退往台湾,晋升陆军一级上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1981年12月17日病逝。
笃志好学,亲人资助
1896年9月22日,余汉谋出生在高要县肇庆镇的一个盐商家庭。当时,正值清末动乱之年,余汉谋的父亲余云樵明显地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一向殷实的余家开始走下坡路,年少的余汉谋倍感生活的艰辛。余家是一个大家庭,十几个兄弟叔侄共同生活在一起。从前生活殷实时,人多倒也热闹,但现在家道衰落,人多就成了一个大负担了。到了余汉谋六岁时,他想进学堂读书,但父亲已经拿不出钱来供儿子念书了。余汉谋的四姐余淑贤当时已嫁出家门,当她得知弟弟的情况后,毅然答应出钱供弟弟读书。此后,余汉谋靠姐姐的资助,读到高等小学毕业。小学毕业后,余汉谋考上了广州黄埔陆军小学,一直读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
余汉谋从六岁开始读书,到二十四岁军校毕业,共念了十八年书,这对于一个来自贫苦家庭的人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而这一切,都靠余汉谋的姐姐的无私帮助。
从军戎马,尽忠竭智
1919年秋天,余汉谋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皖系军队任少尉排长,从此步入军界,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的戎马生涯。虽然余汉谋是在安徽开始从军的,但他的发迹史却在广东书写的。1920年,余汉谋回到广东,在粤军第三师任连长。
1920年的广东,正是孙中山发动第三次护法运动的基地。当时的粤军领袖是陈炯明,而这支粤军也是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时的军政府警卫军,全体指战员都是宣誓效忠孙中山的国民党员。之后,这支训练有素、颇有战斗力的粤系军队,就成了陈炯明与孙中山争夺权力的资本。余汉谋在上司的指挥下,率部参加了讨伐桂军陆荣延的战役。平定两广后,余汉谋升任少校营长。
1922年6月16日,余汉谋所在的粤军,受总司令陈炯明的指使,对孙中山的革命政府发动了军事政变。1923年1月陈炯明兵败离开广州,7月余汉谋调升粤军第一师第二旅中校主任参谋。
1925年8月,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把在粤的各路军队统编为国民革命军,统一受国民政府指挥。就在这一月,余汉谋被国民政府委任为国民革命军上校团长,从此走上了国民革命的道路。
1929年5月5日,爆发粤桂战争。由于干戈连绵,余汉谋得以身经百战,青云直上,先后任集团军、战区、绥靖区长官和陆军总司令要职。
两护粤北,一雪前耻
“七七”事变后,余汉谋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四路军总指挥,是广东的最高军事长官,成了肇庆乡邻眼中的骄傲。1937年7月15日,余汉谋发表《告将士书》:“当此民族战争开始发动之时,我们当前的急务惟在如何淬厉奋发,加紧抗战的准备,期以我们的最后一滴血,为国家民族挥洒于战场,收复东北失地,打倒帝国主义,完成国民革命。”
1938年,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选余汉谋为主任,余对美国合众社记者说:“敌军如犯华南,我当予以痛击。广东200万武装民众,随时可以作战。”但同年秋天,余汉谋下令撤退,致广州沦陷敌手,成了众矢之的,更是乡党们的心病。
余汉谋带领驻粤的党政军机关撤退至连县后,在英德至河源一带设置防线,开始积极的抵抗。1939年底和1940年夏进行的两次粤北会战,是余汉谋在抗战期间的雪耻杰作。1939年12月,日军为了配合对广西南部的攻势,以近七万人的兵力,从广州向粤北进犯,企图一举歼灭驻守在那里的余汉谋的十二集团军。当时,余汉谋有12万兵力,虽然武器方面比不上日军,但依托粤北的大山大岭,加上失守广州一年来带来的耻辱,使余汉谋和他的战士们斗志冲天,决心以此一役来报仇雪耻。
战斗开始后的头几天,双方激战呈胶着状态,打得异常艰苦。不几天,余汉谋打听到日军的一部奉命支援桂南会战而撤出粤北战场。余汉谋当机立断,遂于12月26日率部开始全线反攻,至次年1月,终于把日军赶回战前的阵地,彻底粉碎了日寇第一次进犯粤北的战略企图,赢得了广东军民自抗战以来的第一场大胜利。
但日寇并不就此罢休,他们于5月又派出4万精兵卷土重来,第二次向粤北防线扑来。这一次,余汉谋集中优势兵力,诱敌深入山地,然后分割围歼日军,打得相当激烈。到6月5日,日军全线撤退,第二次粤北会战又以余汉谋的十二集团获胜而结束。
两次粤北会战的胜利,挫败了日寇利用广东切断粤汉铁路,威胁湘桂后方,最终迫使南方各省投降的战略,并且有力地配合支持了桂南会战,振奋了两广军民的人心。此二役为余汉谋雪耻了“不抵抗”的恶名,使他重拾了一名军人的信心和荣誉,至今让广东肇庆乡亲津津乐道。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一共15个受降点。余汉谋以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身份,受命为广东曲江、潮汕及惠阳等地区的受降主官。1945年9月28日,受降典礼在汕头举行,由日军将领签署降书,并集中汕头缴销。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余汉谋少时离开肇庆在外求学,戎马生涯中也未在本地任职,但对于家乡一直甚为挂念,其两个女儿分别以肇庆、广州为名(余肇文、余穗文),镶嵌了他对两地的情意。抗战期间他远在粤北,一直知道家乡频繁受到日军空袭,为乡亲父老感到非常痛心,后来风光旖旎、名闻遐迩的七星岩也成为日军轰炸目标,余汉谋出资将水月宫的几尊大佛铜像运至禄步水南掩埋,抗战胜利后再将其挖出,送抵原位置安放。七星岩在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间大肆开采,被弄得伤痕片片。余汉谋知道后,乃下令禁止炸石,遂使秀如阳朔的七堆山得以保存。
晚年病中的余汉谋总是惦念大陆、想念广东,1981年,家住香港已经是98岁高龄的姐姐余淑贤提出自己要回大陆定居,余汉谋第一个表示赞成,他说:“落叶归根是对的,我支持你。如果有什么困难,我帮助解决。”他派妻子来港为姐姐处理回大陆的事务,为她准备好轮椅等生活用品。是年12月,余淑贤回到了广州,住进了东山百子横路的旧居,在此终老。
余汉谋膝下共有2子2女,均在美国读完大学,成家立业。子女能有这么好的教育,与余汉谋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余汉谋虽大半生戎马倥偬,仍好整以暇,雅喜临池。余最为推崇孔子和孙中山的思想,亦能写一手遒劲的楷书。平时极喜登山运动,认为既可锻炼身体,又能锤炼人的意志,更可登高远眺祖国河山。余汉谋曾亲书座右铭:“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由此,足见其为人风骨之浩然正气。
热心公益,后人铭记
“一九四几年,余汉谋曾回来过,那时我还是小孩子,他在现今市政府门口处下车,就那次看见了他,这是我唯一一次见他。”正西路的老街坊75岁的陆爷爷一边笑着一边回忆说:“当时欢迎的场面很震撼,设置装扮了四五个牌坊,从新街码头一直到他家门口。”78岁的黄爷爷也记起了这令人震撼的欢迎仪式,“当时欢迎的牌坊搭得很高大!”说起余汉谋,很多老肇庆人都知道这个“大人物”。
余汉谋秉性仁厚,器量恢宏。治事能识大体,治军恩威并施。余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在社会公益事业上,尽显菩萨心肠。当年驻军赣南时,但凡兴学、筑路、修水利、建医院皆悉力协助;同时崇尚科学,兴办教育。
1928年,时任李济深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的余汉谋驻扎肇庆,司令部就设在现今城中路旧第一人民医院内。余汉谋在园林内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止戈亭”,意求平息国内战乱。1934年,余汉谋在七星岩内捐建后乐亭,取义于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建亭之意为弘扬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同年余汉谋在肇庆镇修缮高要县立第一小学,为纪念其父余云樵,在阅江楼东侧择址兴建云樵科学馆,并交给该小学作自然科学教学及实验之用;同年再为高要县立中学(在肇庆北门外星岩书院故址)捐资建图书馆一间,命名为“汉谋图书馆”,并赠古籍图书一批。
余汉谋故居是广东省肇庆市正西路水塔街,是当地有名的建筑之一。余汉谋故居的门楣上刻有“翕庐”二字,所以现在人们将他的住宅命名为“翕庐”也叫“绿瓦坑”。2003年7月,“翕庐”定为肇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肇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余家后人在2004年12月27日将其捐赠给了政府。如今,它已成为了肇庆市图书馆分管,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清雅的学习阅读环境,大家在阅读的同时品味到它的历史和建筑艺术、文化魅力,相得益彰。
这些刻着岁月印记的肇庆老建筑都与余汉谋有着密切关系,让更多的肇庆人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感受历史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