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品格 >> 国格 >> 正文  
  正德、利用、厚生——中国文化的根本品质       
正德、利用、厚生——中国文化的根本品质
[ 作者:楼宇烈    转贴自:节选自《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    点击数:304    更新时间:2021-12-12    文章录入:admin ]

 

 

今年(2015年),我到北大整整六十年了。我是1955年入的北大,到今年整整六十年。我们是北大第一届的五年制学生,1960年毕业,然后留校任教,到今年正好是五十五年的教龄。最近,我老在讲“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过去我老讲“人文精神”。没有人文特质,哪来人文精神?

我们讲某一个特质一定是跟别的东西来比较,否则谈不上特质。所以,这里要跟西方的文化比较,跟人们比较关注的文化比较。我们大家现在关注的是科技文化,“科学”这个概念成为我们潜意识中的一个名词。我们现在无论讨论什么问题,人们不自觉地会说,你这个说法有科学依据吗?你这个说法科学吗?等等。但是没有人问,你这个说法合乎人文吗?这是今天这个时代使然。我们现在常常讲,这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所以人们潜意识里就会问问你这科学不科学。可是我要问一下大家,你的脑袋里的这个“科学”是什么含义、什么意思啊?有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点偏颇,现在很多问题恐怕也出在这里面。

我们中国的文化,它有比较鲜明的人文色彩。那么,“人文”这个概念说得清楚吗?我想这是说得清楚的,因为这是我们一个传统的概念。很早以前,《周易·贲卦》的彖传里面就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天文,四时变化,以察四时,春夏秋冬;文明以止,用文的方法、文明的方法来止。文明,就是礼乐教化。所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中国的文化,也可以概括成“人文化成”。人文化成,就是通过礼乐的教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社会的风俗。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学记》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对个人来讲,就是不断地提升自我,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对社会来讲是什么呢?化民成俗。那么,怎么来化民成俗?用“人文”。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一个根本的特质。

我过去看过,最近偶然又看到我们近代有一位学者黄侃说过的话。他是章太炎的大弟子,他在探讨学问的时候说了很多很精彩的话。比如,他说:“所谓博学者,为明白事理多,非记事多也。”什么叫博学?博学不是我记住很多的东西,而是我明白事理多。又如,他说:“凡学问,无论何种,以平易近人为常,以不可思议为变。”这也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现在很多学问做得不可思议,而不是平易近人。他讲的一句话对我的触动挺大:“人类一切学问,当以正德、利用、厚生为三德。”

人类的一切学问,不是指哪一个专门的学问。大家知道这“三德”是从哪儿来的?——《尚书》。《尚书·大禹谟》讲到“六府三事”。“六府”——水火木金土谷,我们讲的“五行”也是从《尚书》里来的。“谷”字对人们的生活最直接,所以《尚书》里面特意加了一个“谷”。“谷”就是收藏的意思。三德,我想黄侃用的是他自己理解的三德,不一定是《大禹谟》里面原先的“三德”含义。原先《大禹谟》里面“三德”的含义,历来的注释者,包括郑玄、孔颖达,都把这“三德”归到领导者身上去,或者说,统治者身上去。作为一个统治者,他首先要有德行,自己要有德行,以德为政,政在养民。在今天来讲,对于官员的教育,这段话是很有意义的。

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正德,而政治领导的最终目的,是养民。后面的利用和厚生,都是对老百姓来讲的。“利民之用,厚民之生”。对老百姓而言,最重要的是养民,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不要苛征暴敛。所以,正德、利用、厚生,原来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但是我看黄侃说“人类一切学问”,显然不是刚才那个意思。我看到黄侃的发挥:我们做一切学问,首先是要对我们做人的德性有所提升,正德。也就是儒家后来讲的,“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之学美其身也,也就是正德。所以,一切学问,都要让它对于提升我们做人的德性有意义,这是最根本的。

第二,利用。这也不光是“利民之用”的意思,还有将这些学问运用到我们的人伦日用当中的意思,不是高谈阔论,而是付诸实践。利用到我们的人伦日用,这是我的一个发挥。因为我想黄侃也不是按照《大禹谟》历代的解释,而是从学问来讲,这个学问要能够利用。

第三,厚生。这些学问都要有益于民生。“民生”这个概念,同时也不仅仅是民生这个问题,也是每个人身体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人把卫生部称为“厚生省”。“厚生”的概念在《吕氏春秋》里也有,是放在养生里面来讲。但是我们厚生一定要有度,没有度的话反而会害了自己,所以叫做“毋以厚生而害生”。厚生,一个是要对我们民生有利,一个是对养生也要有利。

人类的一切学问都要以这三个“德”作为纲领来指导我们,这就是一种人文的思考:不是仅把它当作一个外在的、没有任何意义的物质世界。任何的物质世界有了人,它就跟我们人发生了关系,我们对于外在物质世界的一切的研究,都离不开我们人。说到底,我们一切的研究,都是为了人。不是为了人,我们研究它干什么?既然都是为了人,我想这三句话就很重要,尤其是第一条,正德。我们文化的人文特质,在这三个德里面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不是把客观物质世界看成是跟我们人没有关系的完全对象化的东西,而是跟我们人密切相关的,这也构成了中国文化根本的品德、品质。

  • 上一篇文章: 用探索写一段中国情

  • 下一篇文章: 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与他的人格力量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6]

  • 侯外庐西大治校[54]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2]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8]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5]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9]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7]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8]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