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  
  徐匡迪:为建设国家拒绝留居国外,成为冶金巨匠,被朱镕基赏识       ★★★
徐匡迪:为建设国家拒绝留居国外,成为冶金巨匠,被朱镕基赏识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298    更新时间:2021-11-21    文章录入:admin ]

 

 

1937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多灾多难的一年,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无数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这一年,一个男婴在全家逃难的路上呱呱坠地,面对日寇横行被取名为"徐抗敌",以示抗日爱国之意。

谁也未曾想到,这个男婴后来成长为一代冶金巨匠、在多个领域载誉无数,被朱镕基总理赏识,提拔为上海市长,世人称之为"最牛"市长的徐匡迪,而徐匡迪到底""在哪里?

 

博学多才的匡迪学长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出版过一本名为《走近匡迪学长》的书,讲述了徐匡迪的生平。在书中,徐匡迪被亲切地称为匡迪学长,书中详细介绍了徐匡迪的求学之路。

从里面,人们可以看到徐匡迪的为人治学从政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作风徐抗敌(徐匡迪)出生后,一路随家人流落到云南昆明,在这里度过了童年,他聪颖勤奋、成绩优异,为老师和同学所欣赏。

在就读于西南联大附小时,一位老师将他的名字改为了"徐匡迪",取"匡扶正义,迪吉平安"之意。抗战胜利以后,他跟随家人去了浙江杭州,先后在杭州市第一中学、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钢铁冶金专业学习。

在他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偶然发现杭州西湖没有酸碱度的记载,于是他自己带着测量仪器,连续几个月每日到西湖采样测量,终于掌握了西湖水的酸碱度。这个事情一时被传为美谈,而他也被同学们戏称为"西子湖畔科学家"

大学期间的徐匡迪成绩优异,几乎每门课都能拿到5分,图书馆和科学馆是他最流连忘返的地方,特别是阅读成了他的终生习惯。但他并非是一个"书呆子",除了广泛涉猎以外,他热衷于参加文体活动,田径队、合唱队、管弦乐团都有他的身影。

徐匡迪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了极高天赋,一度担任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加了军事训练,当过军体部长。

 

为国而学的技术精英

按照徐匡迪当时的成绩,他完全有机会就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但他为什么选择钢铁冶金专业?

徐匡迪说:"如果有理想,从事各行各业都能成功"。他报考大学时,正值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阶段,全国的工作重点是布局现代工业体系,而钢铁冶金是现代工业的基础。

立足国家的需要,他将钢铁冶金作为报效祖国的事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为国家而学。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北京钢铁学院、上海工业学院、上海机械学院任教。

在校任职期间,徐匡迪不断将自己的热血倾注于热爱的钢铁领域,经常通宵达旦刻苦钻研国际的先进技术,积极到一线工厂实践操作,逐渐在行业领域小有名气。他始终把目光放到钢铁事业上。

十年浩劫期间,徐匡迪和许多学者专家一样也受到影响和波及,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但他还一直关注着国家的钢铁事业发展,利用一切机会接触行业前沿动态。徐匡迪有两次机会留居国外,但他都拒绝了。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他被选派到欧洲游学。

在游学期间,他没有被国外的优越生活所吸引,而是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学术,利用难得的机遇向专家和著名学者请教,汲取国外科学技术的养分和管理经验及理念。在学成后,徐匡迪没有一丝留恋,立即回来建设祖国。

第二次是他受邀到瑞典兰赛尔公司交流,交流期间他表现突出,被委以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等重任,他曾在三个月时间里写出了十万字的报告,带领技术团队打败日本、德国等强劲竞争对手,为兰塞尔公司带来巨大收益,还被公司所在城市授予了"荣誉市民"的称号。

交流结束前,公司许以优厚的待遇和薪资,并承诺将其子女和家属全部安置在瑞典,但心怀祖国的徐匡迪还是拒绝了。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经常给在外学习的学子们写信,呼吁大家学成回国,报效国家。

 

院士市长

徐匡迪回国后,接受钱伟长的邀请,到上海工业大学担任常务副校长一职。1989年,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召开座谈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畅所欲言、提出建议。

在这次会议上,徐匡迪结合多年的思考和实践,加上国外求学工作经验,提出了计划经济不适合现今中国的发展的科学论断,这一观点让朱镕基刮目相看,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他由学界转向政界发展的开始。

朱镕基对徐匡迪的学习经历、工作能力、个人品质等了解后,认为此人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十分适宜当时上海发展形势的需要,于是推荐他担任了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局长、后来担任主管经济的副市长、市长等重要岗位。

在市长任上,徐匡迪提出了发展"海洋城市""信息城市""环保城市"等一系列城市发展思想,用世博会改变了上海,还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集直辖市市长和院士于一身的人,"最牛市长"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事实证明,朱镕基没有看走眼,徐匡迪上任时,上海正值浦东开发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还同时面临着亚洲金融风暴的侵袭。面对巨大压力和复杂局面,徐匡迪将自己全部精力放到工作中,日夜操劳、不辞辛苦。

治理苏州河是上海当时的一项重要工程、民心工程,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徐匡迪亲自担任治河指挥,还曾说:"治不好苏州河我死不瞑目",徐匡迪担任市长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胆直言的学界领头

除了是优秀的政界领导,徐匡迪更是学术领域新风的倡导者与践行者。投身政界期间,他也一直未放下教学工作,坚持着每周到学校授课指导,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技术人员,直至当上工程院院长的时候,他才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再带学生。

对于学界和学术的不正之风,他一直身体力行呼吁和抵制、大胆提出批评。"院士要愿意坐冷板凳,不要热衷于各种活动"。一次,凤凰卫视的专访中,徐匡迪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在他看来,现在一些学者、院士,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难以自持、随波逐流,容易偏离中心。搞学术的人,要保持着平常心看待宠辱得失,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中,这样才能取得成绩,要像列文·虎克学习,几十年如一日打磨镜片,终成显微镜之父。

"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没的",出席某次活动时,面对多位各界权威和学术领头人,他又一次提出这样的观点。

无疑,这样的观点和说法,很可能会得罪某些人,但徐匡迪没有考虑这些,而是从工作角度出发,对当前一些制约颠覆性技术的制度提出质疑,他求真务实的做法当场赢得了在场有识之士的赞誉和掌声。

"最重要的是执著地追求真理和对科学事业的忠诚"是他一直倡导的学术作风,他曾经劝退了一名自己所带的博士研究生,原因就是这个学生没有按照要求踏踏实实进行试验,而是省略环节,投机取巧用计算机模拟了实验结果,这让他不能容忍,让其先培树过硬的学风后再继续深造。

 

清廉质朴的知识分子

徐匡迪在科技、教育、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多有建树,提出的许多发展理念、科技思想都对相关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人给他冠上科学家、教育家等各种""的名头,但他自己始终没有承认,只说自己是某方面的从业人士,比如科学人士、教育人士等。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学生、家人、同事也都秉承着谦虚的做派。

徐匡迪身上,既有着海派学者的创新精神,也带着传统书生的正直风骨。他个人从未将官位放在心上,只是想多做利国利民的事情。徐匡迪也很注意家风的培养,刚当上上海市长的时候,他就将家人叫来,提出了"六亲不认"的家规。

他常给家人讲述清廉官员的典故,告诫子女和家人他不会为任何人打招呼求情,不要想着从他身上获得利益。在教育子女时,提出了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自食其力。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女儿刻苦学习,投身学界,先后就读于国外重点学校,回国任教报效祖国,成为一段佳话。

从徐抗敌到徐匡迪,从徐学长到徐老师,从徐市长到徐院士,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鞠躬尽瘁,从这个角度看,"最牛市长"的称号,徐匡迪当之无愧。

 

  • 上一篇文章: 丁肇中:“一问三不知”的诺奖得主,却带领中国学生进军科技前沿

  • 下一篇文章: 中科院院士谢光选逝世 系长征3号火箭总设计师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5]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1]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1]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6]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6]

  •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