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模范英雄 >> 正文  
  沈飞钳工陈阿玉,用一把木榔头敲下“歼-5”试制难关       
沈飞钳工陈阿玉,用一把木榔头敲下“歼-5”试制难关
[ 作者:张萍    转贴自:沈阳日报    点击数:367    更新时间:2020-11-26    文章录入:admin ]

 

 

在沈飞航空博览园“航空报国”馆歼-5飞机展位前,有一个醒目的展柜,里面摆放的是沈飞员工陈阿玉的遗物。除了勋章、手表等物品外,平日里游客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这个木榔头是干什么用的?和造飞机有关系吗?还真的有关系。在工业自动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很难想象,我国的航空工业在起步之初,老一辈航空人,面对的是怎样的艰辛。沈飞在试制歼-5战斗机时,钳工陈阿玉就用这把木榔头,攻克了连苏联专家都挠头的技术难关。这把神奇的木榔头,不但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的腾飞,也见证了老一辈航空人令人感怀的进取、奉献精神。

 

支援沈飞 936名上海工人赴东北

 

“你听陈阿玉这个名字,就知道他应该是南方人。”据沈飞新闻办的高洋介绍,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的沈飞,创建于1951年。当时,在党中央“全国支援国防工业建设”的号召下,上海市委、市政府精挑细选了936人,赶赴东北支援沈飞,他们绝大部分是成熟的技术工人。

“当时沈飞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跟繁华都市上海相比是天壤之别。”高洋称,这些告别家乡、不远千里而来的工人,面对的沈飞,就是关外废墟上的一个破工厂,只有几个破旧厂房和一座办公楼。飞机场周围,散落着几户农家,周围是一些疏疏落落的高粱地、苞米地和几座败墓荒冢。

陈阿玉是浙江黄岩县人,他从上海来到沈飞后,成了一名钳工。当时正值航空工业的起步时期,沈飞的工人们吃的是高粱米饭,住的是日伪时期的劳工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陈阿玉的工资比在上海时少了一半,但他不但没有动摇,还鼓励一起来的工友克服困难,留下来建设沈飞。

 

攻克难关 一把木榔头显神奇

 

195311月,苏联向中国移交米格-17(即歼-5)歼击机的制造许可证。此时的陈阿玉任沈飞型架车间工段主任。195410月,航空工业局向沈飞下达试制歼-5的命令。

19553月,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到厂;9月,大批飞机零件也来了。沈飞上下开始了无休止的学习、加班和反复的演练与实践。三个月后,大部分工人可以独立工作了。

-5是中国第一种喷气式飞机,飞行速度达到声速的1.03倍,有25万个零部件,全金属结构,机头进气,还配装了一台离心式涡轮发动机。试制这样先进的飞机,让此前只修理过破飞机的沈飞工人无比兴奋,但对他们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对设计和技术人员来说,也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许多工人说:我们没见过飞机的人,要制造飞机了!

当时苏联提供了图样、工艺文件、零件、原材料以及飞机部件和整机作为参考,但它们却不是来自一家工厂,3000多个不协调的问题摆在面前。按苏联专家的意见,从头做成完整的一套,没有三年时间下不来。

在新机试制开始,就出现了机翼标准件结合交点变形、全机标准样件无法对合的难题。陈阿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晚上下班,他也不回去休息,围着飞机一圈又一圈地转,左思右想。凭着丰富的经验,他大胆地想出手工校正变形的方法,动手用木榔头,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将变形处校正过来,使全机标准样件的对合工作按期完成。第二天,请苏联专家来看,专家乐了,伸出大拇指,连声喊着“哈拉寿,哈拉寿(好,好)”。工友们也都称陈阿玉的木榔头是一把“神奇的木榔头”。精通钳、焊、钣金等多种技术的陈阿玉,在试制歼-5的过程中化解了很多生产技术难题。

1956年,标记为“中0101”的喷气式战斗机首飞成功,最初被命名为“五六式”,后改称“歼-5”。

1956年,标记为“中0101”的喷气式战斗机首飞成功,最初被命名为“五六式”,后改称“歼-5”。

就这样,沈飞上下凭借“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各个击破”的信念,不到一年半时间,就将3000多个问题一一攻克。

1956719日,歼-5首飞成功。它的试制成功并迅速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使中国一举跨进了喷气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拥有喷气技术的国家。从1956年批量生产到1959年停产,沈飞共生产歼-5飞机767架。在当时中国空军最需要战斗机时,歼-5发挥了极大作用,在国防前线屡立战功。

 

全身奉献 超八级钳工获多项殊荣

 

-5诞生10年之后的19664月,我国开始自行设计研制歼-8飞机。当时,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派出500余人来沈飞现场设计,陈阿玉作为厂所“三结合”的副队长,组织沈飞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为歼-8飞机的设计提出2330多条改进方案,其中1600多条被采纳,重大改进40条,有力改善了飞机的工艺和性能。

陈阿玉十分善于钻研,他为飞机标准样件、型架、模夹具制造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不少发明创造攻克了技术关键,替代当时紧缺的设备或材料,并且节省了大量资金、材料、工时,有些革新项目提高效率几十倍。

陈阿玉是沈飞成立后,第一个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的国家级劳动模范,还被国家授予“超八级”钳工的荣誉称号。

197912月陈阿玉退休,198412月病逝。2001年沈飞创建航空博览园,陈阿玉的家人将他的遗物捐赠给博览园,其中就包括这把木榔头。

陈阿玉用自己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为新中国歼-5、歼教1、歼-6、歼-7、歼-8等飞机的研制留下了闪光的业绩。老一辈航空人在制造中不断改进工艺、突破极限的工匠精神,直至今天,仍在激励、鼓舞着新一代航空人。

  • 上一篇文章: 陈阿玉:神奇的“榔头”

  • 下一篇文章: 杜镇远自述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6]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3]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10]

  • “碳达峰”“碳中和”:是…[13]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9]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9]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17]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