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模范英雄 >> 正文  
  中国低调桥梁大师,他的存在让外国桥梁专家只能全面退出中国       
中国低调桥梁大师,他的存在让外国桥梁专家只能全面退出中国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搜狐    点击数:1061    更新时间:2020-03-13    文章录入:admin ]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公开表示,过去的40年,美国在全世界发动战争花费了3万亿美元,而中国却持续不断地花钱搞建设。特朗普也向卡特表达,担心中国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过美国。

其中,中国在世界上被点赞最多的,是基础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被网友笑称“基建狂魔”。比如,经过几十年的奋起直追,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桥梁大国,诞生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这一切离不开,当年中国桥梁自主建设的呼吁者,原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中国加快了桥梁自主设计施工的步伐,锻造出一个个精品,外国造桥专家和公司无奈全面退出中国。

 

 

中国桥梁大师李国豪(1913-2005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几乎中国所有重点的桥梁设计建造都与李国豪有关,他先后主持设计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广东虎门大桥等,即使在长达十年的隔离中,在报纸的边缘和夹缝中计算,坚持推导武汉长江大桥桥体晃动问题的根源。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李国豪又把自己的家做成实验室,用缝纫机、乒乓球网、大头针等工具模拟大桥,一点点地计算,直至出版专著印证自己的理论。

他的努力让中国桥梁人再也不必受制于桥梁震动问题,他的担当让中国桥梁人敢于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们不禁想知道,在长达十年的磨难之中,是什么支撑着李国豪敢于争先,勇于承担?

我想,答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

别人谈人格,他愿意谈国格,他认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应当在国内做出贡献,而不是跑到国外去再来讲报国。真正的高素质人才要回国另起炉灶,培养出一批人才来。在国内和国外报国,是不一样的。

国之英豪,当如是也。

 

01

 

1929年,来自广东梅县一中的学生李国豪考入上海同济大学。他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医学院,另一个是工学院。李国豪本来想做救死扶伤的医生,但目睹残酷的解剖实验后,适应不了,只好转到工学院。

当时的同济大学是按照德国大学建制教学,学制七年,两年德语,五年本科,对技术培养尤其严格。1936年,李国豪以每门课程全优的成绩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抗战爆发后,同济大学被迫转移到浙江金华办学。校内德籍教授推荐李国豪到科研实力远胜中国的德国深造。

1938年,李国豪获得奖学金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留学。因为本科成绩优异,他被允许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李国豪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注意提升自己理论学习和实验钻研结合的能力。在科技人才辈出的德国,他发表了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为他赢得“悬索桥李”的美誉,这也让他很顺利地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个工业弱国的中国年轻人,能够得到骄傲自大的欧洲学界认可,足以证明李国豪的天赋和努力。

他并不满足,两年后发表论文《用几何方法求刚构影响线》,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博士学位。

他的导师和研究机构,极力劝说他毕业后留在德国做研究,被他婉拒。1946年,李国豪携带家眷回到百业凋敝的祖国,任同济大学土木系主任,至此从未离开。

 

02

 

十年浩劫开始以后,同济大学副校长李国豪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接着隔离审查,交代问题。即使遭受莫须有的侮辱,李国豪依然牵挂着国内的重大桥梁建设项目。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上,桥面上的百姓极度兴奋,随后出现了桥身晃动的现象。很多专家都无法判断问题根源,作为武汉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身陷囹圄的李国豪非常着急。如果能到现场勘测,可能会有所帮助。但是,他已失去行动的自由。

后来建设南京长江大桥,设计者为了避免重蹈武汉长江大桥覆辙,桥面加宽4米,增加4000吨钢。

当李国豪在隔离室听到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的消息,他再次想到了武汉大桥晃动的问题,他一定要搞清楚原因。然而在隔离室中,两手空空,他利用报纸的边缘和夹缝,偷偷计算。

尽管小心翼翼,还是被监管人员发现了,意味着他自由的时间更少了。他和监管人员“斗智斗勇”,两年以后,他终于得出结论,大桥的结构没问题,大桥之所以发生晃动,是因为潮水般的人群同时在桥面站立移动引发了共振现象。

后来,李国豪终于从隔离室被放出,却依然要交代问题,幸福的是每天可以回家了。家里也没有实验室的条件,他就创造条件,用乒乓球网、滑轮、缝纫机、大头针等器具模拟大桥,进行计算。妻子从生活费里抠出一台手摇计算机,白天他去交代问题,晚上躲进书房计算,灯一亮就是一夜。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李国豪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墩的扭转、稳定和震动》终于在1973年出版。科学严谨的推导分析,基本证实了自己先前的判断。这一理论为新中国桥梁建设发展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人才不会永远被埋没,李国豪认为国家不会总是这个样子的,他对未来始终乐呵呵的。

1977年,李国豪被解除隔离,恢复身份,并出任同济大学校长。混乱的年代让同济大学几乎原地踏步,李国豪下决心扭转局面。

他提出“两个转变”的办学方针,一是恢复对德国联系和德语教学传统转变,二是由土木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两个转变”让同济大学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同济大学成为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中德交流的重要窗口。

李国豪也被称为“同济之魂”。

 

03

 

刚刚改革开放时,中国人连易拉罐都没见过。去日本出差的工作人员,无法想象钢铁可以被轧的像纸一样薄。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日本是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可是日本此时的钢产量竟然是经过大炼钢铁时代的中国的5倍。

国家被现状震撼了,决定上马中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上海宝钢工程,预算300亿。这是什么概念?当时中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仅有800亿。

李国豪也被任命为上海宝钢工程技术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

1981年,因为宝钢工程耗费资金量巨大,有人建议立刻下马。李国豪坚决反对,并给出了严密论证,他分析宝钢工程工期已经进展了三分之二,如果贸然下马,资金造成巨大浪费,已建好的设施也会被废弃。他的意见是,不仅一期工程不能停,二期工程也不能停。

他成为逆行的“少数人”,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让他最终力挽狂澜,宝钢工程得以继续进行。不久,宝钢建设中又传出“钢桩基础出现水平位移”消息,又是李国豪冲到前面,带着团队计算分析,找到问题点,最终成功解决。有了李国豪,宝钢就有了定海神针。

 

04

 

李国豪大学毕业后,曾有机会跟随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基地实习,亲身感受到茅以升对中国人自主建设桥梁的渴望。

1987年,上海计划在黄浦江上修建一座新桥,因为国内造桥水平不高,所以有人倾向于邀请日本的公司来设计施工。日本放出话来,可以提供资金、技术,但前提是必须由日本人施工。这件事一旦成为现实,外国人在国际桥梁会议上,会大讲特讲如何在中国建造大桥,台下的中国桥梁人情何以堪?

这是难以想象的羞辱。

李国豪当即给上海市长写信,全面陈述中国桥梁人的实力和渴望,提出中国工程界需要实践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上海市认可了李国豪的意见,决定让中国人放手一试。

年逾75岁的李国豪亲自担任专家组组长,负责全面工作。除了钢梁的钢板和拉梁的钢丝是进口的,其他设备零件均为国产。事实证明,李国豪并没有放空炮,19911119日,上海南浦大桥顺利竣工。它像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跨在黄浦江上,实现了几代上海人“一桥飞架黄埔江”的夙愿。

它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桥梁人的信心,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也能做。

广东虎门大桥打算邀请英国公司带资建设,李国豪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写信给广东省省长,申请由中国人自主建设。李国豪是广东梅县人,发自内心想为家乡做贡献。

虎门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具有复杂情感的特殊地方,当年林则徐就选择在虎门销烟。

中国人民的感情很难接受一个英国的公司在国耻地建造大桥。南浦大桥的成功建设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人自主建设高难度大跨度桥梁的能力,省长在会见李国豪后,当即拍板,虎门大桥由中国人自己来建设,并邀请李国豪等22位国内桥梁专家担任技术顾问。

199769日,虎门大桥正式通车运营。从此以后,外国桥梁专家和公司完全退出中国桥梁建造领域,全部由中国人自己来建设。

 

05

 

2019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公开说,过去的40年,美国在全世界发动战争花费了3万亿美元,而中国却持续不断地花钱搞建设。

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被网友笑称“基建狂魔”。经过几十年的不断进步,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桥梁大国,诞生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

世界上最高的大桥北盘江大桥,高达56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

世界上桥墩最高的大桥赫章特大桥,11号主墩高达195.

中国是无可争议的桥梁大国,但很遗憾,还不是顶尖的桥梁强国。

我们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工程,可是在技术创新、竞争优势上,与美国、日本、瑞士等传统桥梁强国还有差距。

差距要靠一代又一代科学探索的精神和踏实的教育来弥补,李国豪治下的同济大学是排头兵。

经过“两个转变”后,同济大学获得长足进步,李国豪培养出了项海帆、范立础等桥梁专家和工程院院士,李校长桃李满天下。

从校长位子上退下来以后,李国豪仍然非常关心同济大学的发展,每年的开学和毕业典礼都要参加,并说上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要是追求物质财富,就得不到精神财富;要下决心追求精神财富,就要淡泊物质财富。”

每当有人讲如何塑造人格,李国豪总是强调“国格”,他谈到高素质人才应当在国内做出贡献,而不是跑到国外去再来讲报国。

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技术是可以的,但心要在国内,就像风筝有一根线牵着,在国内和国外两种环境下谈报国,是不一样的,真正高素质的人才是要回国另起炉灶,培养出一批人才来。

2003年,李国豪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时年90岁。大家都祝福他健康长寿,李国豪却说, 长寿不长寿不干紧要,关键要看对国家贡献大小。

2005223日,李国豪院士因病去世,享年92岁。

回顾李国豪院士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坚持“为人要正派,做事要诚信”的人生信条,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和艰苦年代的报国之志,无愧国之英豪,校之师魂。

有了他的坚持,中国洗刷耻辱,外国人完全退出了中国桥梁建设领域;

有了他的努力,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交口称赞的基建狂魔;

有了他的改变,中国桥梁人只争朝夕,创造世界桥梁史一个个奇迹……

位卑未敢忘忧国,希望中国现代的科学家们,都成为“双一流”:既有一流的科学能力,又有一流的报国志向。

学之师表,国之英豪,向您致敬!

  • 上一篇文章: 一生专注造桥——李国豪

  • 下一篇文章: 两院院士李国豪的传奇人生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0]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4]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1]

  • 冯友兰:人生术[55]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2]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2]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5]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6]

  • 张文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7]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