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模范英雄 >> 正文  
  著名桥梁抗震专家范立础院士逝世 享年83岁       
著名桥梁抗震专家范立础院士逝世 享年83岁
[ 作者:佚名    转贴自:同济大学    点击数:495    更新时间:2020-03-11    文章录入:admin ]

 

桥梁如飞虹般跨越大江大海,我国无数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都和一个宁波籍院士的名字相连。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范立础,被称为“彩虹的脊梁”。

5日,宁波市科技科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范立础3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科协代表家乡人民发去了吊唁。

院士从事桥梁研究60余年,从唐山大地震后就开始桥梁抗震的研究和攻关,成为我国在这一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国内50余座重大桥梁工程。他终身未婚,把智慧和汗水都贡献给了我国桥梁抗震研究。

 

 

【院士成长记】

 

小时候很皮曾考试不及格

年轻时趁劳动间隙“啃”专业书

 

范立础的老家在镇海,用他自己的话说,父亲算是个“资本家”。“兄弟3个,父亲取名很有意思,大哥叫范立基、我是范立础、弟弟叫范立增,希望我们能打好基础,增加家里的财富吧。”范立础曾笑着和记者说,可能“立础”这个名字,就冥冥中让自己和打桥梁基础这个工作分不开了。

院士小时候成绩就很好,对建筑感兴趣吗?

此前的采访中,他坦言:“我小时候很皮,根本不肯好好读书。考试不及格,在四年级的时候留级了。那时怕被家里知道要挨打,就不和家里说。结果,被同校的姐姐发现,挨了一顿打。”大学毕业后,碰上了“反右”,接着又是“文革”,10多年最宝贵的光阴就在劳动改造中过去了。

回忆起那段艰辛困苦的时光,80多岁的他从容且平和:“命运已经给你磨难了,自己一定要沉静并学会反思。”先生认为,正是那段时光让自己真正学会了思考,得到了成长。劳作之余,想方设法找来各种专业书籍苦读,为后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年轻时的高强度劳动,也让我有了好的身体。我挑担子,能挑240多斤。所以,我也一直劝年轻人,千万不要娇生惯养,一定要多劳动。”

问起为什么会与桥结下不解之缘?他曾诗意地回答:“桥是人类发展的使者和帮手。没有桥的发展是艰难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名城,因为没有桥而水运式微,日渐衰落。桥让城市与城市相连,让信息与信息交汇。”

 

受命研究桥梁抗震30多年

30多座桥梁在汶川地震中完好无损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敲响了建筑防震的警钟。

范立础回忆,去灾区调研时,发现房屋、基建根本不防震,才导致损失这么大。他的恩师、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李国豪院士当即给范立础布置了一个课题:研究桥梁抗震技术。没想到,这个课题一接手就是30多年。30多年来,课题组不断追赶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引领国内的桥梁抗震研究。

有人可能会说,在桥梁寿命期内,破坏性地震发生概率非常小,要求结构所有构件都能抵御极端地震是不是要求太高,成本也太高了啊?基于此,范立础提出了基于寿命期与性能的大跨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他通俗地解释,就是“可以坏,但不能倒。”这个方法,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桥梁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先生开玩笑说,做抗震技术,最难的就要去说服人重视抗震。“我经常求人,设计的时候,抗震要重视啊。人家就说,地震,概率太小了。我就一遍遍去磨,有些项目,跑了2个多月,天天去烦,人家才答应下来。”

那有没有项目正是用了先生的技术,最后证明的确避免了大损失呢?先生自豪地说,有,汶川地震中,四川雅泸路高速公路和汶川很近,用上我们技术的30余座桥梁完好无损。

原来,这得益于一种成本只有几千元的弹塑性抗震挡块。挡块设置在桥墩和桥台上,犹如挡板卡在每节桥梁端两侧,可以有效防止落梁、合理分配桥梁高低墩间的横向地震力。在大桥造价中,挡块的成本是相当低的。

 

缅怀范老师

说一口流利英文风趣幽默

被称为“男神级老师”

 

几十年来,先生始终活跃在高等教育的第一线,深受学生爱戴。很多学生称,先生非常有“范儿”。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男神级别”的老师。

学生叶爱君回忆:“他穿着一身笔挺的白西装走进教室,手上还戴着一副白手套。课开讲了,出口就是一串流利的英文。”后来,范立础和留校任教的叶爱君解释:“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穿着不宜随随便便。当一名好老师,必须从走进课堂的一瞬间,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史佩杰在微博上回忆。“教授在给我们上《桥梁工程》课时,看到我们都很调皮,曾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他说:‘你们要知道以后都是有可能当上总工程师的’,我们当时听了都很震惊,当时作为学生,总工程师遥不可及,不敢想象。接着他话锋一转,‘但如果你水平不够,即使坐在这个位置上也会很难受的,会如坐针毡。’这席话让我受用一生。”

学生们回忆,先生治学严谨,但为人风趣幽默,唱歌、跳舞都不在话下。

5日,宁波市科协也向先生的治丧委员会发去唁电。唁电中说,先生是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中国桥梁抗震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为我国桥梁抗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是家乡人民永远的骄傲。镇海区政府、市政协相关负责人也将在57日代表家乡人民送先生最后一程。

 

 

【故土情深厚】

 

让海底天然气缓慢可控释放

他为杭州湾大桥铺下第一块“安全砖”

 

2012年,先生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已在国家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中得到体现,并成功应用于多座世界顶级大桥的抗震设计中。据统计,我国正在建设的400米以上大跨度桥梁有23座,其中16座采用了范立础团队的成果。先生因此被誉为“彩虹的脊梁”。

长期以来,范先生不仅在我国桥梁抗震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他对家乡的建设、发展也非常关注。比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就倾注了先生和团队的不少心血。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各项前期工作中,先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纷纷献计献策,对大桥的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大桥建设之初,建设者们遇到了一个世界性难题。试验钻钻下后,发现海底蕴含大量的浅层气,其中主要成分为甲烷,分布面积更是达2500多平方公里,一旦发生事故将给施工造成巨大的破坏。在国际桥梁界,都没有处理过如此大规模天然气的先例。

最后,经过先生所带领的研究小组的缜密计算,决定采用“有控放气”的施工理论,通俗地说,让地下天然气经特别打造的孔径慢慢排出,这为大桥的建设铺下了第一块“安全砖”。

在大桥南岸70公里长的滩涂架梁工程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又给大桥建设提出了一个难题,施工车船均难以进入这片随时会被淹没、搁浅的行驶禁区。对此,工程采用了“50米整体制作梁上运梁技术”。

为大桥制作的50米钢箱梁重达1430吨,而世界上此前成功的工程先例,最高重量仅为900吨,高达530吨的重量差要求施工人员精确计算出每一个构件的受力情况。在架梁完毕后,范立础院士说:“在桥梁的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创新立了大功。我们中国能造出这么宏伟的大桥,说明中国的桥梁界在世界上都很了不起。”

 

  • 上一篇文章: 华人骄傲,世界结构大师——林同炎

  • 下一篇文章: 同济师生缅怀范立础院士曾主持完成我国数十座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震研究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4]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8]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9]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4]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4]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9]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