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学习成才 >> 学习精神 >> 正文  
  钱伟长终生学习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钱伟长终生学习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583    更新时间:2018-04-10    文章录入:admin ]

 

终生学习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即有人提出,但并未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近年,由于世界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终生学习的思想才重新引起各国的重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对于教育面向新世纪的重大发展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就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思考。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人要生活就要学习,人生延续多久,学习就要延续多久。生活的终生性,决定了学习的终生性;生活的连续性,决定了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工作,为了适应新的挑战。”整个社会应成为“学习社会”,并且认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都将取决于其发展。

终生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终生学习思想古已有之,“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朴素的终生学习思想。今天,倡导终生学习的思想和推进终生学习的事业已越来越被人们关注。钱伟长先生说:“学习——是即将面临的信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他提出:“现在有一种说法,叫终身教育,我不大赞成这个口号,我主张终生学习。终生学习,就是终生实践、终生思考。”钱伟长先生的终生学习观,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人贵立志”是终生学习的前进动力。人无志不立,非立志无以为君子。志就是人生目标,唯有树立了人生目标,人们才会知道自己要向哪里走。学习的措施必须落实到个人,即个体要主动地发挥理性的力量,充分利用社会提供或自身寻求的学习资源,坚持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的充分发展。在这方面,钱伟长先生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他关注的重点不是学校的课程,而是每个人的努力和自我完善的手段。钱伟长先生认为,要坚持终生学习,首先要解决好学习动力问题。他因此主张“个人奋斗”,强调“人贵立志,学贵以恒”,立了志,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才有毅力、才会发愤、才会持之以恒。立志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应该学会把握时代的脉搏,面向未来,立振兴祖国之志,立自我成才之志,还要逐步培养和树立自己的专业方面的志向和理想。有了远大的志向抱负,就有力争上游、奋斗成才的强大动力。一个人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也是如此,认准目标后,还要朝着目标行动起来。他强调:“有的事必须得这样拼一拼,不拼不行,要有个拼劲,不能一辈子拼,那是不行的,想过一个基本关就得拼。”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立志也表现在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钱伟长先生希望青年学生把学习的目的定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前提下,把个人利益放在这个大目标中。

在谈论学习目的的时候,他并没有空泛地讲一些大道理,而是注意引导青年学子从为“小我”而读书上升到为“大我”而读书。他在给上海工业大学1993级学生讲话时反复指出:“你们至少是抱着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而用功读书的,但最好是怀着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来奋发学习。”“你们当中可能有的人想的是个人的问题和前途,这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对,我当年也是这样,要生活嘛,不能不想,但个人的前途还要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考虑。”在与研究生谈话时,他说得更明确:“要算国家和民族的大账,而不能沉湎于个人的一己私利,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学习目的问题上,他的结论是:“只为个人念书是没有出路的。”

“勤奋”二字是终生学习的精神境界。要想获得学习成功,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不少人十分羡慕别人的优异成绩,却往往看不到别人取得成绩之前付出的辛勤劳动。在与青年学生谈学习时,钱伟长先生积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经验,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所谓‘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劳动培植出来的,天才出自于勤奋。”他强调:“请注意,这里我提出了‘勤奋’二字!我是说,无论谁,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学得好,要想搞出成就,最先和最后所必不可少的都是勤奋。这就是说,始终都必须不辞劳苦、勤奋努力,都必须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他十分推崇像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马克思这样终生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并常常用“才能来自勤奋学习”“天才在于勤奋”的格言来勉励青年人。他坦诚地说:“这几十年来,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也无论条件好坏,环境优劣,我都一直是尽力而学的。”“如果说我曾做出了一点成绩的话,那么这点成绩也确确实实是用艰苦学习、不懈努力取得的。”可以说,只有在勤奋的学习实践中,才能实现崇高的学习目的,才能不断地磨炼优良的意志品质,才能换来优异的学习成果,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收获后的喜悦。他结合自己一生学习的体会,深有感触地说:“我清楚地知道,任何人,不管他的天资如何好,成就多么大,只要停止了努力就不能继续进步。”同时,要想真正勤奋起来,并坚持下去,就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具体的学习计划,顽强的意志品质等,缺少这些,是不容易长期勤奋地学习下去的。当然,光有勤奋不见得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为勤奋程度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唯一因素。钱伟长先生指出,干任何事情都要得法,得法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学习上懂得了“勤奋”,做到了“努力”,也还必须得法。这个法很简单,就是要“弄通”,要“理解”,切不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东西是没有用的,也是不可能记得牢的。

“学贵以恒”是终生学习的成功要诀。钱伟长先生说:“我对一条理论是深信不疑的,那就是不断地学习,我对这个从来没有怀疑过,一辈子都是那么做的。”他在这里道出了一个普遍真理。学习的过程是时间——量化——积累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改变,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讲究“足量构建优秀”。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曾写一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把读书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道理说得透彻明了。爱因斯坦总结自己获得伟大成就的公式是:W=X+Y+Z,并解释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钱伟长先生分析道:“有什么东西一辈子学不会呢?没这回事儿。你要下决心,都能学好的。”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很多,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对“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钱伟长先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介绍学习经验:“一般情况下,如果你能维持一天看一篇文章,就算不错了。一辈子一天看一篇文章可不得了,一年看三百多篇文章,那有多少材料到你这儿来了?这是你积累知识的过程,引导你往前走的过程。像这样做工作的人,他绝不会知识老化。”“要把不懂的东西记下来,把有疑问的东西都写下来。不要人家还没讲完你就提出疑问,而要听完或看完之后才提出疑问。但前面有问题应记下来,后面懂了就把它画掉。没画掉的问题可以留下来,以后看看,长期弄不懂的问题那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总之,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越学问题越少。你没学的时候问题很多,学得不够时问题也多,但仔细学了,越学越清楚了,问题也就慢慢没有了。”“善于合作”是终生学习的生存理念。钱伟长先生认为,合作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奉献精神,即“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他指出:“应该学习全世界科技工作者的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就是不自私。”“论文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不是成名成家的工具。”因此,他要求每个科技工作者“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和思想,一般,不应该保密,应发表出来,希望人家站在你的肩膀上去,为人类作贡献。”二是要有善于合作的方式,“要会爬人家‘肩膀’,也要给人家爬‘肩膀’”。在他的讲话和文章里,“肩膀”指的是已经取得的学习和研究成果。他认为,学习和科研需要合作,“懂得在人家肩膀上上去,懂得把自己所得教给人家”。既要敢爬“肩膀”,又要甘为“肩膀”——要把你的东西忠诚地拿出来给人家当肩膀用,你可以站在人家的肩膀上上去,人家也可以站在你的肩膀上上去。我们的科技就是这么发展的。钱伟长先生十分赞赏清华大学团结互助的良好学风,在与青年人谈学习时,常常深情地回忆起在清华读书时无私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我是不断地从同学那里吸取个人的学习经验,来为自己服务的,我们决不互相包庇,也决不互相保密,因为希望每个人都学得好。”

终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钱伟长先生认为,树立正确的终生学习观,最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即注意解决好学习方法问题。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变革传统的学习方法,是每一个终生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完成学习目标的关键。终生学习者应成为学习的主动构造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合作学习者,他强调任何东西都能学会,但要“学得好,可得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钱伟长先生联系自己教学和科研的实际,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终生学习必须把握的观念和基本关系。

自主性学习——把握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做到真正弄懂。自主性学习的观念,就是要正确把握理解和记忆的关系,着眼于弄懂、弄通,切不要死记硬背。钱伟长先生说:“什么叫弄通?弄通就是不需要死背,而要联系实际去理解书中所讲的道理。”

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不懂到懂的过程,而不是由背不下来到背得下来的过程。“无论学什么,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不在学校,都一定要掌握这一点,一定要通过深入钻研,反复琢磨而真正弄通、理解所要学的东西,在理解了的基础上去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真正学到手。”他批评那种书呆子式的学习方法:“如果光会背书,背了再用,那么这个人是没有创造性的。”在课堂教学中,他坚决反对“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课后背笔记”的学习方法,认为“不能靠背书,而要靠理解”。他提倡:“在课后把在课堂上听到的和下课后想到的写出一个摘要来。”他指出:“这样笔记的方法,就是要把教师和别人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他还提倡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学完了一课、一个问题、一本书后要想一想,这里讲了什么问题,标题是什么,标题之下包括什么内容,它的基础是什么,得到了什么新的结论。这样就会使你的知识系统化。”他总结自己大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就是一堂课听完以后,不记笔记,仔细地复习一下,两分钟够了。他认为:“这个两分钟很有效,要了解教师,第一个问题,今天教师讲的是什么问题,很短,几秒钟。第二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哪几方面?跟前面有什么联系?他开了好多‘后门’,就是等待下面没有讲完的下次再说。就这几个问题,帮了我一辈子的忙。现在我就有这个习惯,每次听报告,我不是听完就走,坐在那里,只要五分钟时间,他讲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有几个方面?哪几个方面?他的观点是什么……完了,这样回忆一下,就变成你的了,不再是他的了。这叫什么呢?这叫‘吃了东西要消化透,消化快’,才能是你自己的,要不然永远是老师的。”在自学过程中,钱伟长先生同样反对死啃书本,提倡勤于思考、多想问题。他说:“我们自学一门课,主要是弄懂它,不是记住它。哪个地方不懂,你就把它标上,这些部分常常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需要,我有一个小本,就是专记我学习过程中不懂的东西,一条一条的,弄懂了的,就把它画掉。”“大的东西理解了,小的东西自然会解决,你走路用不着等路上的小石头都被拣完了再走,不需要的,跳过去、绕过去、爬过去就完了。”

反思性学习——把握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做到善于归纳。钱伟长先生认为,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通过不断反思把握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先看全局,再看全局里边的个别重要点。从全局来理解片面的东西,理解得就更深”。他根据自己治学的切身经验反复告诫年轻人:“学习要抓大节,抓大局,不要去抓细节。”“看书、听课时,假如哪句话不懂,不要在那里抠。画条线,跳过去,回头再来看。这叫先弄懂全局,在全局中再去挖掘细节,次要的细节也不要去管它。”他的这一观点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及时归纳总结,是巩固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环。

钱伟长的体会是,“自学要有本事,第一是会找资料,你需要的资料。第二是自己要会读这些资料,能很快从这些资料中提炼出最核心最有用的东西,能整理得有条有理,跟原来学的东西挂上钩。第三是要有眼光,能够逐步看到进一步发展的景象。有了这三个能力,你就永远不会落伍,一直到退休为止”。钱伟长先生一生成就卓著,与他在学习和科研中善于抓大局、抓关键环节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观察周围的学有成效者,他们无一例外地善于分类、划分,善于归纳整理,善于总结,无一例外地具有较强的条理性、系统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应该注意归纳整理、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一边学习一边理解记忆,归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善于归纳的反思性学习方法可以使我们把所学过的知识根据其相关度归纳成知识的网络,把这些密切相关的知识看成是一个单元。他说:“把学来的东西浓缩到最有系统的东西,这两个浓缩过程使你终身不忘。可以做到这样的话,那是真正的弄懂了。”每过一个阶段要进行一次总结,以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形成自己的思路,把握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所学知识更加完整系统。很显然,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经过这样的归纳整理后,就容易理解和记忆多了。

创造性学习——把握学习和应用的关系,做到学用贯通。钱伟长先生认为,终生学习必须是创造性的,要把握好学习和应用的关系,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切不能为学习而学习,他强调“应该学会自己去找材料,自己学习,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新东西,要不你很快就会知识老化,知识没有了,你是废品。知识老化就是因为没有在工作中进行自学”。“知识是一定要做到学用贯通的。”他反思过去长期以来教育计划中存在的弊端:“过去的教学计划是不符合我们发展需要的,过分的专业化,不懂得创造性思维,都是教你什么,你记得什么,考的时候也不会超过范围,而且还有考试题目的习题集。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学生只是联系书本,不是联系实际,没有创造性。”因此,钱伟长先生一再强调青年学生要“从书本学习转到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深入到工作的最前沿”,他号召“让青年们认识到我们优秀的祖先们是怎样地观察自然、了解自然,而且把观察中得到的理论结合到实际生活应用中去”。要注意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岗位的变化去学习新知识,查找新的资料,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他说:“我们必须将现有知识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来丰富我们的理论,必须要有这一条,老是用人家现有的理论,我们还有什么意思呢!我们就是要在不断地使用现有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丰富理论,提高理论,在新的更高的理论基础上再来指导实践,不断前进。”他指出,“需要有远见的、有知识的人来指导我们科技工作的发展”。他呼吁:“应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性的人,而不是背书人。”

 

  • 上一篇文章: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 下一篇文章: 我所理解的学习之道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58]

  • 蔡崇信对话张忠谋|面对宏…[56]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54]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64]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张文木:谈文化自信,而又…[13]

  • 张文木:政治人物安危与国…[18]

  • 张文木:诱倒对手的最佳方…[14]

  • 毛泽东:“乡村就是小城市…[13]

  • 嫦娥六号月球“出差”干什…[13]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