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论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一个国家科学和教育水平的象征,同时也是与世界学术界进行高层平等对话的条件,是引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先锋。因此,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国内一流大学的国策是高瞻远瞩的。但问题在于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一流大学的数量极其有限,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者更是个别。于是,"其他大学与一流大学同样重要"的观点就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对更多的大学来说,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集中于某些一流学科、专业的建设,集中于改善育人环境或办学条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能比追求一流大学的目标更现实,也更有益于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赞同美国波士顿学院菲利普.G.阿特巴赫教授的观点:"考量世界一流院校的概念是重要的,但对此要有一种现实而实用的眼光也同样重要。不要去竭力追赶那些最富有的、在许多方面都胜一筹的大学,因为毕竟只有极少数大学有望达到这一水准。"这使我们有必要思考能否为所有大学找到一个都能通过努力而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笔者以为就是好大学。 与"大学"这一只是对既成事实进行本质概括的科学概念不同,"好大学"反映的是定义者的价值概念,说明的是人们头脑里的"大学应该是什么"。相较于一流大学,笔者并不想给"好大学"以诸如教授人数、博士点数、研究成果数量等一些数标的约定,因为界定一个定性的有利于指导大学改造和发展的"好大学"的概念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使好大学的概念更具操作意义,有必要从一个贴近大学组织属性的角度,即从好大学概念的种差或外延来理解好大学。因为大学本身就是具有选择、批判、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职能的文化社会组织,而且它也是通过文化的手段创设的教育环境来达成教育目的和影响教育效果的。所以可以说,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追求卓越的大学,如果缺乏卓越的大学文化,其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这就有了一个界定好大学的角度,即可以根据大学文化的层次及其要素来考察什么才是好大学。大学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并且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这里主要从好大学有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高品位的人文环境、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讨论好大学的概念。 好大学的概念之于校长治校的实际意义在于:它能指导或影响大学校长的治校实践,使校长的治校成为一项高度自觉的、有强烈意识的、有明确目的的社会活动,使校长在认识到大学"为什么要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基础上,明确大学"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 二、好大学有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 我国大学凭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一些大学同样也多少滋生出有悖大学本性的,尤其在快速扩张发展下有待进一步解决的新问题。在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此起彼伏的冲突中,大学的作为与时代和社会之精神灯塔的角色和地位有渐渐偏离之势。对大学的反思及对其本质属性的审视,使我们认识到,解决大学的问题,还是该从它是理想主义的精神所在寻找出路。大学的功能和使命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理想化的所在,在大学里,师生享有可以充分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和空间。如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所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①离弃了大学的这一基本属性,大学已经不是大学。大学精神无疑是大学的一种独有的价值取向,是对大学行为提供普遍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不是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就其特点而论,有如青年学者任剑涛所言,大学精神具有相对于政治组织体制而言的独立性,相对于意识形态而言的自由性,相对于组织化社会自我确认特性而言的批性,相对于重视功利的社会习性而言的创造性和传播知识的超脱性,相对于社会分工专门定势而言的包容性的特点。大学精神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而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就是一种与庸俗实用主义相区别的,坚持自己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人类社会的文化希望、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如哲学家赵鑫珊所说:大学不仅应该是人类智慧的大脑,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还应该是人类照亮黑暗、驱除愚昧的良知和火把,是反映时代的脉搏和人间喷薄而出的浩然正气,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胆识、勇气、志向和智慧。这种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使得大学有一种"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的英雄气概。蔡元培先生初任北大校长时的革故鼎新,一是否定了大学的官僚体制的附庸属性和读书一做官一发财的培养目标,确定了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二是批判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明确了大学不是专门学院以及"学"与"术"的区别;三是奠定了学术自由、囊括大家、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他所做的一切,就在于坚持和弘扬一种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反映大学的共性,是所有大学都不能放弃的价值信念。 1.崇尚真理,追求科学 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的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和推力的学术组织。大学是讲究科学和真理之庄重、之尊严、之神圣的地方,学者期待在这里潜心治学以实现自己的学术抱负,学生期待在这里找到良师益友,孜孜求学以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如果大学失去了对真理和科学的崇尚和追求,那么大学还是让人憧憬、崇敬、向往的具有其庄重、尊严和神圣的大学吗?哈佛大学之所以卓尔不群,是因为它始终坚持"探求真理和学问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哈佛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自哈佛建校来就一直是哈佛师生所信奉的做学问和做人的准则。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阿什比是反对大学成为象牙塔的剑桥校长,但他坚持大学的内在逻辑应是"探索和传播真理"。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也认为,大学必须持续地专注于改善自身的品质,这是大学自身的责任,大学必须从追求完美的理想开始。因此,他为"世界上有太多的大学似乎已经放弃了追求完美的理想"②而感到遗憾。这个完美的理想就是,大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 2.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表达的是一种"大学应当有独立精神、学者应当有自由思想"的理念,是由大学是以探索深奥高深的学问并且必须忠实、客观地追求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的学术组织属性决定的。这种以学术发展为其最根本的目的属性要求大学必须按自身规律发展,而条件则是不受外界的干扰,尤其不能为政治和商业性质的目的去生产文凭和知识。1852年,英国教育学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指出:"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H?H?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③而赫钦斯则把金钱,即大学愿意承担外部社会机构付钱的任何任务看做是学术界弊端的根源。他警告说:"如果我们认为政府和企业为大学提供经费补助,是毫无私利地追求永恒的而不是一时的真理,那纯粹是自欺欺人。"④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大法官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在一个著名案例的审理中提出大学自治的主张:在一个大学中,知识就是它自身的目的,而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一个大学如果变成教会、国家或任何局部利益的工具,它将不再会对它的本质保持忠诚。大学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最有益于思维、实验和创造的环境,那是一个可以达成大学的四项基本自由一一在学术的基础上决定"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及"谁来学"的环境。因此,剑桥始终视"思想和表达的自由,避免歧视"为自己的核心价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博士指出:"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自主;大学不能置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 ,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⑤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尽管所有大学都面临着政治、经济的需要,并且受到来自政治的压力及市场的诱惑,但大学必须是个理性的而且是能够自觉抵御外来干扰的堡垒,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如果大学不能维护自主的权力,并且克服工业化和商业化所带来的实用主义,"大学所崇尚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精神会丧失殆尽,大学会降格为一种庸俗教育的场所。"⑥大学应当有自己的风范,大学校长应当有自己的风骨。一所大学若甘媚俗,其校长愿媚骨,我们岂能期望该大学培养出一身正气、有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为了让自己的学校处于良好的竞争状态,大学校长必须明智地放弃那些与权利和欲望有关的、需要放弃一些大学基本原则才可获取的东西。权力并不等于真理,一所大学若想在它围墙以外获得权力,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自由的丧失。一所不能坚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大学,很难避免媚上、媚钱、媚俗,因此也就很难坚持学府应有的独立的品质。 3.大学必须对国家前途负责 如果以上仅是从认识论哲学的角度讨论了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那么还有必要从政治论哲学的视角进一步完善对理想主义大学精神的认识。布鲁贝克指出z"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大学理念的形成与确定也可根据这两种哲学划分。如果说大学认识论哲学要求大学的理想主义要体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精神,那么政治论哲学则认为,人们探索深奥的知识并不只是出于对知识的好奇和知识本身,而是它还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这样一种认识:如果知识和思想并不能使人们产生行动,那么它们就是无效的。因此,在大学人们追求知识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种哲学论的提出,基于如下两个事实。其一,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过去凭经验可以解决包括政治、经济、人口、劳动、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国际关系等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现在都必须依靠高深复杂的知识来解决,而获得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知识和专业人才的最好场所就是大学。其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需要甚至渴求知识的人和社会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作为知识的产生者和传播者,大学必须为建立社会的新秩序,满足社会及其人们对知识的需要,大学因此也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政治论哲学要求大学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基本上与世隔绝并拒绝由政治和经济构成的社会现实的封闭状态,从孤芳自赏、深不可测的象牙塔中走出来,融入社会的现实之中,以根本缓解大学与社会完全脱节造成的紧张关系。强调以认识论哲学为基础的理想主义大学精神,这并不等于是在为大学寻找遗世孤立、放弃社会和国家责任的理由。随着大学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亦即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必须直接介入社会,包括对社会持一种批判精神的责任。它必须与社会保持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同社会一起与时俱进。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英国的政治民主和工业革命、德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经济强国地位的建立等等,无不有其当时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 由此可见,大学对国家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也不可替代,这使大学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抹去哥廷根大学、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的历史,那么德国的科学、艺术、哲学还留下多少?如果现在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现代中国?因此,大学绝对不能把自己的知识使命和国家的政治前途对立起来,更不能放弃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发展必须负起的责任。牛津大学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在于它在脱离政治三百年后,返回它的古老传统并重新与政治和谐共处。哈佛大学校长博克在《超越象牙塔》中指出,现代大学要从象牙塔走出来,为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服务。马来西亚的高等院校之所以自觉于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和橡胶技术方面的学科,因为它们符合国情和国家的经济利益,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如果大学自离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大学还有存在的理由吗?因此,政治论哲学提出的问题,同样应当成为大学必须体现的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好大学必须为自己的国家和所处的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好大学有高品位的人文环境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更要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学校教育目的的达成与否或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的教育环境,学校的人文环境的品位极大地影响到学校所造就的人的品位。 1、好大学有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环境 大学以育人为主要职能,因此,大学生以有意识地改善育人环境,营造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为首要。耶鲁大学成功的真谛就在于视学生就是大学。这既是一种大学观,更是一种承认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哈佛学生常说:“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我们的大学怎样才能让学子们把自己的学校视为心灵的故乡而热爱和追忆不止呢? 首先要营造关爱学生的人文环境,这是大学之善。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应该给学生生活本领,这是大学之真。 再次,由于职业能力的获得或知识的获取并不意味人格素质的完善,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人文环境,还应有把学生培养成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人文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自觉性,这是大学之美。 2、好大学有让学生自豪的名师文化 所谓名师文化指由教师教书育人及其生活轶事形成的一种大学文化。教师的作用在大学之所以不可低估,不仅在于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传递者,还在于教师是相对稳定的非流动的大学主体。由于师生间有不同寻常的感情交流,因此教师的治学态度,方法及人格魅力更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们的人品和学识是一种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力量。因此,在大学人文环境的营造中,名师文化的培育、营建和传颂是大学最不能忽略的工作。好大学必须有名师文化,名师文化是大学最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最重要的人文环境,它是一种其他无以替代的教育影响。 3、好大学必须有博大的包容文化 大学何以为大,不仅在于其规模、人数、学科之大,更在于它对不同知识、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及其持有者的海纳百川和“有容乃大”。从蔡元培基于对大学的理解和北大的现实提出“兼容并包”思想的源起,不难概括大学的包容性。其一,各种学说观点及学科内容的兼容并包。其二,各种各类各派学者、专家的兼容包起。其三,各种思想的兼容并包。大学的包容文化主要涵盖在以上诸方面,但从三者之逻辑关系即因果关系看,对教师的兼容并包为核心,有此兼容并包,学术和思想的兼容并包自然涵盖其间。 四、好大学有科学规范的制度 大学竞争的核心是制度的竞争。哈佛大学就是教学制度文化造就的世界名校。牛津、剑桥大学亦然,也是学院制度和导师制度的成功结晶。制度虽具有强制性,但其一旦经校园主体认同并成为内心接受,就会形成师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无需强制便能发生教育影响的精神要求。 大学由于组织规模庞大,具有目标构成、学科构成、职能构成、人员构成、任务构成的多样性,以及其智力劳动特征的个体性等特点,使之成为一种最复杂最强调其内部机构及其个体劳动自主性的组织,并由此决定了大学的“学术自由”或一定程度的“无政府状态”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大学毕竟还是一个社会组织,是既有学术理性、民主理性又有效率理性的组织。为此,大学又是需要规范结构,即制度保障的组织。从当前大学的问题来看,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管理似乎已是急务。大学制度建设主要也涉及两大内容:一是通过制度建构确定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以充分体现大学学术组织的基本属性,实现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二是规范大学组织及其个体的行为,提高大学管理运行的的效率。这就决定了大学制度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确保大学的学术自由、民主治校、规范大学的管理秩序,提高大学办学治校的效率。 1、依法办学、遵法治校 不少大学的领导人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或“人迁事变”,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个科学完善的大学自己内部的法规并依法治校。欧美大学都制定由从大学使命、大学组织、大学人员到大学运行方式方面做出具体规定的《大学法》,以保证大学内部的依法行事。 2、完善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相关制度 尤其要建立能很好地协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 3、完善人事制度体系 该体系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服务等各类人员的竞聘、任用、晋升、评价、奖惩、辞退等一整套制度。由于我国大学现行的多数依旧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事制度,由此导致大学的人事制度缺乏公开性、竞争性、公正性以及缺乏有效的评价、选择、聘用、奖惩、解雇教师及职员的科学标准,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更新机制,极大制约了大学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 4、改造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体系 包括经费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费资源的分配与管理、学校资产的利用与管理等制度。其主要目的是解决资源配置管理的随意性,以及大学的弱成本意识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从制度上杜绝漏洞和浪费,科学规范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 5、建立学校保障制度 如果说大学具有决定谁来教、对谁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学术自由,那么保证这一自由的前提,就是学术保障制度。这个制度体系的建立包括:建立确保民主治校、科学决策的学术权力系统;建立确保学术公正、学术公平的学术评价系统;建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教学评估、教学保障及教学管理系统。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