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危机处理 >> 国内危机 >> 正文  
  资产泡沫之后必是滞胀       
资产泡沫之后必是滞胀
[ 作者:刘煜辉 (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转贴自: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924    更新时间:2010-04-07    文章录入:admin ]

 

    农业部的朋友跟我讲,原以为连年农产品丰收,会有价格下行的压力,而现在是全面上涨。

    不久碰到一个在政府做政策研究的朋友,他说农民学聪明了,将自己劳动力价格上涨计入了农产品。

    我讲是政府明白了,每年粮食按计划在调粮食收购价来增加农民收入,因为中国主要粮价比海外市场还低两三成,农民多年来对工业、对城市的奉献也应该获得相应补偿。而其他农产品价格则受到城市成本的牵引。

    土地和地产涨起来,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工资就开始倒逼着涨。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涨。这可能是政府最担心的货币向CPI传递的通道。

    理由之一,其实中国的物价通胀早就飞得老高了。服务性价格最大成本是地价,好在很多服务性价格进不了CPI,这是市场喜欢的,因为楼价股价可以继续炒。至于小麦、面粉没涨多少的话,餐馆的面条就不能涨,这样的逻辑,只有发改委会这么想。郎咸平说中国的日常消费品跟美国差不多,稍好一点的消费品(甚至很大部分原产地就是中国)都比美国贵得多。而中国家庭收入只相当于美国人的1/10。很简单的道理,中国的商业成本根本不支持厂商“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面对伴随地价快速上升的商业成本,只有靠着高价低量策略为生,国内卖不出去的,就靠政府财政补贴卖到国外去,到国外倒是可以实现“薄利多销”。因为国外的资产价格低。转了一圈,你可以看到中国式通胀的路径:货币-资产-物价,当然这个物价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而非统计局的CPI。

    理由二是过剩产能抑制通胀(诸如此类的道理如产出缺口、储蓄大于投资等等)。产能背后是资源,资源总是瓶颈吧。资源基本完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布局。因此,当需求下降时,不是降价,而是限产。制成品商家饱受其苦后(利润压缩),他也只能减产能,供给若比需求掉得快,学过经济学的应该知道这个常识的结果。

    坦率地讲,我对传统的产出缺口对通胀压制作用越来越不信任,在全球化高速推进十余年后,现在的产品价值构成中,制造部分的附加值占比越来越低,而基础原料和无形资产的高附加值成为主体,以钢为例,铁矿砂和焦煤的成本就占到了钢价的70%以上。

    理由一和理由二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相关的,产能过剩、产出缺口、储蓄大于投资根子在收入分配恶化,有效需求才会不足,国内形成的购买力与产能相比极其悬殊,才会有顺差。

    而另一面则是越是贫富悬殊,越可能形成资产泡沫,这是个经济规律,财富越是向少数人集中,资产就越成为资本追逐的游戏,甚至一些原本看起来只可能是消费品的东西,也可能脱离消费品属性,成为资本品,如水仙花、普洱。

    天方夜谭吧,当中国的大蒜和辣椒都成为过剩资本攻击的对象时,通胀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剩下的结局就是滑向滞胀,当过去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资产泡沫中消磨殆尽以后。

    你看看,问问身边的朋友、学生,我们现在是全民思“炒”。对于前途的失望,使得累积财富的第一念头想到的就是“炒”,而不是创业。因为货币贬值速度远超创业的财富增速,所以失望了。现在利润来得最快全是交易性机会,我相信,像马云那样的公司,未来几年都很难再现了。

    关于未来,我有一个悲观的基本判断,中国未来泡沫破灭,不太可能由内部主动力量去刺破,很大可能会来自外部冲击(美国的实业再造和中兴)。中国救赎之路在于转型。转了型,泡沫就做实了,所谓转型就是泡沫软着陆。当然,有泡沫也就转不了型。资产价格这么高,能完成城市化而实现需求崛起吗?

    我们事实上已经错过了一个低成本、快速城市化的路径(看看周边赶超型国家都是抓住了低成本时期,突进城市化的),经济学上叫路径依赖,真有点“回头再难”。综观现代国家的发展史,大的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总是在经历剧烈社会和经济阵痛才发生的。中国若连短期的经济正常减速都不愿意承受,又如何能完成结构转型吗?当过去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资产泡沫中消磨殆尽以后,剩下的结局当然就只能是滞胀。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 上一篇文章: 中国资产泡沫向纵深挺进

  • 下一篇文章: 谁是绑架中国经济的罪魁祸首?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6]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