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个人财产比对公家财产更珍惜,可以说是人类的本性。中国的政府浪费,与经济学中著名的"公地悲剧"原理十分暗合:牧场是公家的,羊是自己的,多放养一只便多一份收入。羊群超过牧场承载能力迟早会导致荒漠化,这样的道理人人明白,但不会有人为了维护牧场的持续发展以及公共 利益而自愿减少羊的数量。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显示:90.3%的人认为政府的浪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虽然都以“节约”或“浪费”作为价值标准,但发生在政府以及官员身上的行为,与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个人行为根本就不具备“可比性”,中青报此项调查,也许本身就暗藏着滑稽。
对个人财产比对公家财产更珍惜,可以说是人类的本性。中国的政府浪费,与经济学中著名的“公地悲剧”原理十分暗合:牧场是公家的,羊是自己的,多放养一只便多一份收入。羊群超过牧场承载能力迟早会导致荒漠化,这样的道理人人明白,但不会有人为了维护牧场的持续发展以及公共利益而自愿减少羊的数量。几乎所有的政府浪费,都源于与牧羊人完全相同的利益驱动。例如,一项政绩工程隐含着巨大的公款浪费甚至纯粹是胡来,公款吃喝、公费出国纯系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有关者不会笨到连这个道理都不懂的地步。但在本性的驱使下,他永远会把政绩工程可能带来的个人“收益”放在第一位,永远会争取每一个享用公款消费的机会。假如说真正的放牧者往往依托某个固定的牧场生存,那么任期制下的官员,更有可能采取短期行为,更有理由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现实中的牧场,避免“公地悲剧”或许并不难,例如将公地来个“分田到户”,问题即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公共财政这块“公地”,怎么可能也来个“分田到户”?更何况,依据什么去分呢?市委书记、市长又该分多少呢?公共财政永远是公共财政,而且公共财政不可能像国企那样“改制”。剩下的路也许只有两条:一是回归公共财政的本义,二是制定任何人均无法逾越的使用规则,避免浪费的发生。
政府支配的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政府存在的合法目的,是受公众委托而替他们打理公共财产,这在“理论”上不会有任何问题。而现实是:一些地方政府花钱似乎就没想到过尊重公众的意愿和感受,更谈不上所谓“全民公决”之类的经济民主。在某些官员的潜意识中,凡是自己能够支配的公款,就等于自己腰包里的钱,与百姓毫不相干。由于没有公众监督,即使本来有一定的节约意识,但久而久之也会变得麻木……这种状况不改变,公共财政就永远不具有真正的“公共”内涵和职能,而只能是政府的财政甚至是少数决策者的财政。
公众监督乃至“全民公决”也许一时无法到位,那么立规矩也不失为“权宜之计”,稍长远一点说,则是进行财政投资体制改革。就目前看,地方政府该怎么花钱、花多少钱,几乎处于无规矩甚至“无政府”的状态,否则根本不会出现云峰阁宾馆,更不会启动刘邦铜像这样的项目了。只有掌握在不同人手中的两把以上钥匙同时使用,银行的金库才能打开,这就是避免个人行为的有效规矩。而如今导致浪费的很多财政开支,甚至连像银行金库这样的简单规矩都没有。虽然表面上也经过“可行性研究”、集体决策,但实际上往往是一把手独自掌管“金库”钥匙。但问题在于:规矩由谁立、财政投资体制怎么改革———目前官员既是受规矩约束的人,同时又是立规矩的行为主体;政府既是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对象,又是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与道德相比,规矩永远是一种外来的和外在的约束,而靠官员自己立规矩来限制自己的公款消费行为,靠政府自己主导的财政改革来削减自己的财权,难度可想而知。
看来,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浪费的路不好走,甚至可能是延续很久的难题。但只要想走,路总是会有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