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不是一个新鲜词儿,不管是外国还是中国,其基本含义和责任大抵就是总经理,也称首席执行官,行使企业的战略与经营决策执行权,普通意义上说就是经营管理权。然而,中国有没有类似美国的CEO,或者有没有CEO精神却长期被质疑。 近期,关于国企高层管理者的改革政策好戏不断,似有破局之望。广州面向全国招聘的38位企业高管纷纷上任。深圳市劳动局给大型绩优企业老总确定了不少于50万年薪的参考指导价位。还有,深圳市政府决定,让能源、水务、燃气、公共交通、食品总公司等五大国有企业集团面向国际市场出让部分股权,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以适应入世后国企改革要求。也有专家建议用约束性规定强化国企高管责任,国企高管要为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负个人完全责任。勿庸置疑,一连串改革政策的出台和酝酿,对长期有碍国有企业改革的管理痼疾痛下一刀,让我们确实看到中国CEO精神呼之欲出的曙光。 首先,突破了传统的国有企业高管遴选机制。我国跨入市场经济时间已不短,国企高管人才的市场选拔机制却千呼万唤没出来。国企高管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选拔任命,官本位现象并没消除,重资历、重关系。那些敢为天下先者,面临众多企业管理上的毛病,工作中常是有破有立,却多得罪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既得利益者,使他们机会不多。再说,中国行政区域达30余个,企业管理多以条块为主,高管选拔的开放性与市场性不足,本土化、本公司化现象比较严重。另外,也正是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没有形成一个企业高管人才流动市场,使得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企业高管似乎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之间缺乏岗位、工作与经验的交流。因此,面向全国招聘企业高管的举措是与传统机制的一次交锋,必然让大批有志有知有能之士脱颖而出,这批人正是中国企业管理的希望。 其次,一改传统的国企高管考核机制。以前,由于国企高管选拔受行政力量控制较强,促使他们的管理行为不是围绕企业业绩转,而是围绕能决定他们职务升迁的行政管理部门转。他们的主要精力不是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用于寻租行政领导力量,谋取职务升迁。他们重于追求短期有形、易于被主管部门领导觉察的表面业绩,不惜以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为代价,操纵会计程序,提高账面业绩。国有资产受损了,企业效益上不来,企业竞争力跟不上。所以,引入国有资产保值的高管个人完全责任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加监督力量,可以强化个人经营责任,凸显企业领袖的管理责任。 再次,确认绩优企业高管的经营价值是合理激励机制的一部分。激励主要包括物质激励、职务激励与精神激励。长期以来,国企高管待遇行政决定性较强,加上资本市场不完善,提高薪酬待遇名不正言不顺。经营业绩虽好,高管受益有限,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经营积极性。借鉴国外管理薪酬规律,提高绩优企业老总薪酬待遇,是对高管人力资本投资及对其能力的肯定,也是呼唤企业领袖管理创新精神的关键手段。 总而言之,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我们看到中国CEO精神的希望。当然,这些仍只是滥觞之举。要真正把中国CEO精神请出来,我们要走的路还较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