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清明节源于“寒食节”,是民间为纪念一代名士介子推而设,是中国形成历史最早、流传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也是两岸人民共同分享的记忆。
民国时期的民族扫墓典礼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是黄帝的陵墓,被称为“中华第一陵”。祭祀轩辕黄帝始于部落时代。春秋时期,公祭黄帝陵就成为有组织、有规模、有等级的大型公共活动,唐代起被列为国家祭典,明清延续之。
1933年8月22日,国民党元老邵元冲收到西安《西京日报》社社长寄来的多张关于陕西中部县(现为黄陵县)黄帝陵的照片,萌发祭祀黄陵念头。翌日,邵元冲会见林森,提出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故应提倡国人年年祭谒陕西中部县黄帝陵,作为对“民族主义之原”的提倡。此后,邵元冲对此一直加以宣传倡导。认为欲求民族精神的唤醒和发扬,则“不得不促国民之注意”。邵元冲开始积极筹备、主持修建黄帝陵和西安到中部县道路,至1933年底陵墓与道路建设初步建成。
1935年4月7日,国民党中央派代表团至陕西的黄帝陵谒陵,举行首次民族扫墓典礼,其后每年均比照进行。1937年清明节,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成踏青胜处,自朝至暮,游踪络绎不绝。国难当头,为应对民族危机,国民政府制定民族扫墓节,作为传统清明节的变体,既继承了清明节的某些传统,也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派代表到黄陵祭奠黄帝。中国共产党方面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致祭,祭文是毛泽东撰写的: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这一天,林伯渠受毛泽东、朱德委派,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陵仪式上宣读此祭文。
台湾人民除原住民外,多来自闽、粤奉黄帝为始祖的汉民族,甲午战后在日本统治下,仍坚持黄帝子孙信念,保有华夏子孙的主体性和尊严。1946年9月,在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一周年之际,台湾大佬林献堂率“台湾光复致敬团”一行15人至西安谒黄陵并祭拜黄帝。
1949年,大约200万国民党军政人员和民众,随蒋介石从大陆到了台湾。此后的38年里,浅浅的一道台湾海峡,使两岸骨肉分离、亲情隔绝。1949年在10月后,改为在台湾遥祭。
1951年起,台湾当局每年清明节举行中枢与台湾省各界遥祭黄帝陵典礼,初由台湾“省政府”办理,并由“总统”遣“内政部部长”代表主祭,假台北市国民革命忠烈祠举行。至1980年改由“内政部”主办中枢遥祭黄帝陵典礼。惟2009年清明节由马英九亲临主祭,五院代表陪祭,“中央”各部会派员与祭。
新中国成立后公祭黄帝陵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祭黄帝陵活动由陕西省领导人主持,在清明节举行。1964年至1979年公祭活动中断,1980年恢复。随着改革开放,黄帝陵迎来了海内外同胞共祭黄帝陵的盛况。
1991年清明节公祭,有陕西省暨黄陵县各界人士、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15000余人参加。专程回大陆的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祭谒黄帝代表团、台湾中华伦理教育学会祭祖团、台湾知名人士祭祖团、海外同胞祭祖团、香港同胞祭祖团等170名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分别向轩辕黄帝敬献花篮、花圈或祭品。
自1994年起,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专程来黄帝陵参加公祭祭陵,同时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有关省市区政府领导,海内外知名人士均参加清明节祭陵活动。
1994年清明节公祭,有海内外数千名炎黄子孙参加。正在陕西视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参加了此次公祭,为新中国参加黄帝陵公祭之最高领导人。同时,台湾同胞代表、台湾中华建筑学人协会理事长林长勋和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恭读追思纪念文。全体公祭人员向黄帝陵行三鞠躬礼,并由鼓乐队奏乐前导,绕陵一周,谒陵敬祖。
2004年清明节,甲申年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帝陵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3000多名参祭人员和黄陵县数万群众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全程直播了这次公祭活动。
2005年公祭轩辕黄帝仪式上,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蒋孝严敬献了花篮。台湾海峡两岸合作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张世良、台湾长发证券董事长黄文财、台湾两岸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许文彬代表台湾同胞参加了公祭典礼。
2005年5月6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赴陕西亲祭黄帝陵。9时50分许在祭祀大殿举行,时间的选定取意“九五之尊”。在潺潺的古筝乐曲声中,宋楚瑜和夫人陈万水首先代表访问团敬献了花篮。在完成了敬献时果、上香、奠酒等程序之后,宋楚瑜代表访问团公读祭文。
祭文曰:
今值两岸,协力互惠之际;
仰祈灵佑,天道酬谢之德。
锡福策勉:
兄弟扶持成大业,二十一世纪振八荒;
益兹激励: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
2011年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的“辛卯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也应邀出席。全体参祭人员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后,一阵阵饱含深情的清脆童声在轩辕殿前响起,不同民族的少年儿童代表齐声咏诵《振兴中华赋》:
桥山苍,沮水清,风暖芳草,露润清明。
天地祥,紫气腾,四海华裔,同祭黄陵。
仰轩辕,颂先祖,心香一瓣,霞幡九阙。
赋华章,咏国风,感念鸿德,永怀丰功。
先祖轩辕,初辟鸿蒙,立国华夏,发祥文明,
五千年青史源远流长,亿万万斯民龙脉传承。
外抗强虏,内聚一统,百年共和,天下为公。
内建民主,荣辱与共,九旬奋进,执政为民。
多难兴邦,一部春秋史;和合天下,寰宇东方龙。
直航以来两岸祭祖频繁
1987年,一群离开大陆数十年的台湾老兵,忍不住浓浓思乡情,身穿写着“想家”字样的上衣,举着标语,走上街头请愿,散发传单,在岛内掀起了势不可挡的“返乡”运动,最终撼动了国民党当局的戒严政策,两岸的探亲大门终于开启。
到大陆探亲的不只是台湾老兵,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也返回大陆寻根祭祖。两岸航空公司增开清明包机,特别是2008年12月两岸直航以来,往来的路更通畅,返乡的台胞人数更是逐年增长。
另一方面,大陆老台胞也回到家乡祭祖。1999年大陆海协会顾问林丽韫率领“大陆老台胞返乡谒祖文化参访团”抵台扫墓祭祖,这是大陆老台胞阔别台湾60年后,首次在清明时节回到家乡。
到大陆祭祖的不止是普通人,随着两岸交流的日渐密切,台湾不少政坛要人访问大陆,他们行程,除了政治活动之外,几乎都会包括一项中国传统特色的行程:走访故乡,祭祖,扫墓。
由于历史渊源,大部分台湾政治人物祖籍都在福建,像蓝营就有连战(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吴伯雄(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萧万长(福建漳州市南靖县)、江丙坤(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王金平(福建省厦门同安区)等人。2000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吴伯雄回永定县祭祖,完成父亲吴鸿麟终身未能回乡祭祖的遗憾,临别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2005年5月,访问大陆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在湖南老家湘潭县举行了祭祖仪式,祭拜了其曾祖父的坟冢。宋楚瑜一家按传统仪式行跪拜大礼,祭祀礼毕,宋楚瑜特意取了祖坟上一抔黄土带回台湾。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地区领导人也渐渐举行遥祭黄帝典礼。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主政时期,每年仅派台湾“内政部长”代为遥祭。2009年清明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则亲率当局行政人员举行遥祭黄帝典礼。祭文中,推崇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远祖,并强调慎终追远的美德。马英九的主祭活动,是民进党执政期间中断后的再度恢复,开台湾地区领导人祭孔、遥祭黄帝陵之先河。2012年4月3日上午,马英九再次率众官员在台北遥祭黄帝陵。遥祭典礼庄严隆重,钟鼓齐鸣。众官就位后,马英九向黄帝灵位上香、献花、献果、献帛及献爵。在司仪恭读祭文后,行三鞠躬礼。马英九参加主祭,再次以行动表示对慎终追远、尊祖敬宗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
不但蓝营人士到大陆扫墓祭祖,岛内绿营人士到大陆祭祖的也大有人在。绿营祖籍福建的也不少,比如陈水扁(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李登辉(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谢长廷(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游锡堃(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吕秀莲(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1990年,时任台湾桃源县县长的吕秀莲,以妇女会的名义,回到福建漳州市南靖县田中村祭祖寻根,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和接待。2012年10月5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谢长廷偕夫人游芳枝,首次回到祖籍地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铜钵村,完成了隆重的祭祖仪式。在祭祖后,谢长廷说,“我们要做对得起祖先的事情,这样才会受到宗亲的欢迎。要做对的事,祖先才会因你而光荣”。并为祖祠题字“追远厚德”。
此外,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也应时而生,从2011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年,形成了较大影响。身兼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的蒋孝严多次参加这个论坛。蒋孝严曾说,慎终追远、追本溯源,清明节对于两岸所有中国人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身兼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也说,清明节扫墓不只是慎终追远,也有教育下一代的作用,可以让大家认同祖先来自何方。清明节是两岸共同的文化,两岸本来就是同根、同源、同文、同话,从中华文化可以连结两岸。
慎终追远,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后人以之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追念前贤。清明节作为两岸同胞共同纪念祖先的中华传统节日,其展现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追求的传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