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法 >> 正文  
  冯友兰:处事的方法       
冯友兰:处事的方法
[ 作者:冯友兰    转贴自:搜狐    点击数:67    更新时间:2024-03-02    文章录入:admin ]

 

 

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把这叫做袭明。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还告诉我们: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话说明了通则的第一点。

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说明了通则的第二点。

用这样的方法,一个谨慎的人就能够在世上安居,并能够达到他的目的。道家的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老子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就是如此。谨慎地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谦虚与骄傲正好相反,所以,如果说骄傲是前进到了极限的标志,谦虚则相反,是极限远远没有达到的标志。知足使人不会过分,因而也不会走向极端。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所有这些学说,都可以从反者道之动这个总学说演绎出来。著名的道家学说无为,也可以从这个总学说演绎出来,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为,也像别的许多事物一样。一个人若是为得太多,就变得有害无益。况且为的目的,是把某件事情做好。如果为得过多,这件事情就做得过火了,其结果比完全没有做可能还要坏。中国有个有名的画蛇添足的故事,说的是两人比赛画蛇,谁先画成就赢了。一个人已经画成了,一看另一个人还远远落后,就决定把他画的蛇加以润饰,添上了几只脚。于是另一个人说;"你已经输了,因为蛇没有脚。"这个故事说明,做过了头就适得其反。《老子》里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里的无事,就是无为,它的意思实际上是不要为得过度。

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意指power(力)或virue(德)。可以是道德的。也可以是非道德的,一物自然地是什么,就是它的德。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是因为,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

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必要的是指对于达到一定的目的是必要的,决不可以过度。自然的是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作人为的努力。这样做的时候,应当以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未凿的石料),本身就是。没有比无名的的东西。其次最的是,顺而行的人应当过着尽可能的生活。

顺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恶的区别。老子告诉我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以老子鄙弃仁、义,以为这些德性都是”“的堕落。因此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三十八章)由此可见道家与儒家的直接冲突。

人们丧失了原有的,是因为他们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快乐。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为什么老子强调寡欲,道理就在此。

  • 上一篇文章: 战略学札记·心得之十:英雄的高度即民族的高度

  • 下一篇文章: “大海”如何“捞针”?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98岁李政道逝世!晚年时,…[67]

  • 李政道和束星北的不同遭遇…[76]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58]

  • 专访|蔡登山:其实在台湾,…[52]

  • 1962:跟随毛泽东学兵法[51]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五…[5]

  •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五…[4]

  •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五…[4]

  •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四…[5]

  •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四…[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