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  
  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创新——袁承业       
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创新——袁承业
[ 作者:袁承业    转贴自:新民网报    点击数:468    更新时间:2019-06-03    文章录入:admin ]

 

 

作者简历

 

袁承业男,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省上虞县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5年获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曾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法国CNRS配位化学所、尼斯大学、澳大利亚南威尔斯州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并先后为国际学术刊物“磷与硫”“杂原子化学”及“溶剂与萃取”的编委。

 

 

我出生于1924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我家是浙江省上虞县小越镇的一户知识分子家庭。我祖父是前清的秀才,父亲1927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后去美国留学,在Virginia大学师从研究吗啡化学结构与合成的Small教授,获博士学位。抗日战争胜利那年我考入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年制)。抗战八年是我生活极不安定的时期,我念过七所中学及两个补习班。当时我们的物质生活虽困难,但父母亲千方百计保证我的学习,如在广州遭到日军轰炸时,我家住房被炸毁,父亲还不惜花高昂的学费送我去沙面(广州的租界)英国人办的学校读书。当我们抵达重庆时,在英国安利英洋行供职的大伯父,建议送我到英国总行当练习生,当时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但我父母还坚持要我在国内读完大学。这两件事对我教育很大,我决定一定要读好书,报效父母和国家。

 

 

喜爱有机化学研究

 

我遵循父亲教导,有机化学不能脱离实验,没有实验的有机化学是纸上谈兵

我非常喜欢有机化学,特别是合成药物化学。我遵循父亲教导,有机化学不能脱离实验,没有实验的有机化学是纸上谈兵,虽然当时学校的实验条件极差,简直不能想象,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更没有煤气,做实验时用木炭炉加热,高位槽盛井水,但我们还是积极认真地做实验写报告。由于我父亲当时在天原化工厂主持化工研究所工作,所以我可以利用假期在有水电的实验室工作。我做的第一个实验是合成新的杀虫剂DDT。化学的千变万化更增添了我无限的兴趣与好奇,至今记忆犹新。

1951年我作为建国后首批国家派出的留学生去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做研究生,论文题目是含硫氨基酸的合成并研究它们的抗肿瘤作用。1955年学位论文通过答辩获得科学副博土学位。回国后1956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下半年组建了多肽合成小组,是作为多肽类抗菌素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1958年后曾从事过电离辐射防护及织物防毒浸渍剂的研究。后根据上级下达任务,组织及领导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研究成功的两种核燃料萃取剂先后在实验厂中试,然后分别组织生产,在我国两弹一星任务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当时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仿制而是做到了赶中有超,并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们经过调研,环绕国家对稀有金属的需求,把萃取剂的应用方向调整到稀土、镍钴铜以及贵金属的分离。198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同志视察我所。了解到有机所是研制各类萃取剂的基地,便告诉随行的秘书,安排有机所参加我国包头、金川及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会议。应该强调的是我们研制的P507在单一高纯稀土的生产及钴、镍分离应用中,功不可没。P507已成为我国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萃取剂品种。

20年来,在国家基金委的支持下,我们积极开展具生物活性有机磷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取得了一批基础性研究成果。近年来结合和化学生物学的发展,以细胞凋亡为基础试图研究出有关治疗重要疾患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兴趣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有兴趣,才会入迷,才会朝思暮想,才能把研究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要做好科学研究工作,关键是要对它有兴趣,在科研工作中相对的稳定是必要的,但不要怕更改研究课题或方向,变动是经常的、必然的。因为科学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特别是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发生变化。我们强调的是国家的需要及政府根据它们的需要制定各种重点项目,各种基金系统也是在不断调整他们的“鼓励项目”。就我早年所从事的几项研究课题来说,如药物的合成,氨基酸及多肽的合成,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电离辐射化学的防护剂研究,金属萃取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以及近十几年来从事的具生物活性有机磷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等,学科跨度不能说不大,但我们还是在每个方面均有成绩,这主要是我们对这些工作有兴趣。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有些想法是半夜里产生的,我马上起来,随手把它记下来,以免忘记。如在有机磷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中,首先要确定能表征磷化合物结构特征的参数,然后要找出能反映性能特征的参数。作为一名有机化学家,我们往往善于以经典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例如表征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取代基参数,文献上有关极性常数及空间位阻常数早有记载,以解离常数或红外光谱特征频率作为性能参数也有报道。想法往往是很宝贵的,但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对研究工作有了兴趣和经常思考才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科学研究探索过程中,特别是在培养研究生时,对工作的切入口,务必选择先易后难的方式,否则一上来遇到难题久而不得解决,便会丧失信心。例如,选择有机反应应该先从已知的比较成熟的方法作为模型试验,然后再探索新途径,做到赶中有超,循序渐进。“未学走,先学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例如。我们在研究具有生物活性氨基膦酸合成方法中,首先熟悉文献中的常用方法,再有选择地加以深入研究。再如我们研究所系统研究的三组成缩合反应是经过几个博土研究生的研究,总结规律,从而达到改进的目的;然后再从事这类化合物的手性合成,利用天然手性化合物举一反三,研究出合成具有手性的氨基膦酸的合成通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找到了合成含氟氨基膦酸的合成方法及基于13-氢转移的含氟氨基膦酸的手性合成新方法。近五六年来,我们应用酶催化方法合成具手性碳的有机磷化合物以及碳与磷均具手性的氨基次膦酸更有意义。

 

 

认清目标重视现象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几十年来我养成了每周、每月制订工作计划并及时总结的习惯,对提高效率很有帮助

在开始研究工作前,务必认清主攻目标是要解决主要的问题,特别是它的学术背景;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现象,这时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轻易放过。而应将它详细记录或收集下来,待主攻目标攻克后,再去研究这种现象。有些“现象”的研究结果会比主攻目标更有意义。当然,放弃主攻目标是不对的,但对出现的现象不加理会往往会丧失很有意义的成果。因此,既要认清目标,善于攻坚,又要重视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取代基空间效应,以后我们又结合配合物的构型及取代基空间位阻的影响,对中性磷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与萃取性能关系获得了若干开创性成果。

由于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好,几十年来养成了每周、每月制订工作计划并及时总结的习惯。每逢周末,要制订下周的计划,并检查本周执行的情况,积累起来,便可从每月总结中反映出自己工作的成绩,也可发现不足的地方。这类阶段性的计划与总结可以由浅入深,从局部到全面,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对每位科学工作者来说,写工作报告、研究论文及学术报告是少不了的,这都是我们工作的总结。对这类文字的或口头的科学报告我们必须有严谨的学风,对怀疑的数据必须重复,下结论时尤须谨慎,切忌写完后立即送出,我的经验是写好后一定要放几天,看几遍,勤思考。有时放在那里会改几遍,当然每次的更改会更完整,对怀疑的数据必定要组织重复试验,有的关键数据不是重复一遍就可以,而要重复三五次,以力求正确。对带有结论性的问题在文字叙述时要留有余地,论文不要追求数量,学术报告不能考虑场次,浮躁是与科学作风水火不相容的。

 

 

立足基础着眼应用

 

用根深叶茂来形容基础的重要性是恰当的,人与树一样,没有很深的根基是不可能长出茂盛的叶子,根深叶茂适用于各种行业和各类工作

进行每项科学研究时,先要搞清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化学问题还是生物学或材料科学问题。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研究纯粹的、经典的、单一的学科问题已极少,大多数为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问题。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环节,必须遵循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我们的科学研究水平。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应用,假如把立足基础作为手段,那么着眼应用就是目的,科学实验大都有应用的目的,只是有的学科应用性强一点,有的差一点而已。没有基础的研究是无根之草,而无目的的实验则是无源之水。

对一名自然科学研究者来说,一定要有扎实的业务基础,过去讲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无道理。根基大半来自学校教育,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专一的、经典的学科发展已被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所取代。例如化学领域与生物学的交叉就特别明显,一门新的化学生物学已经形成,美国不少著名大学已将化学系改为化学生物系,有的建立了化学生物学研究所。化学与物理、化学与数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因此,化学家不但要有扎实的化学基础,还要有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才能适应科学不断发展的需要。有了扎实的基础,发展才有可能。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创新,创新的源泉来自工作的勤奋和基础的扎实。

我今年已86岁,但还是离不开科学研究。近几年我特别关注能源问题,锂是战略能源金属,近期可用作锂离子电池,发展电动汽车。远景应用就是用萃取法分离6Li同位素用作可控热核反应材料。我们国家参与的ITER工程就是我们未来清洁能源的希望。但另一方面我国盐湖又蕴藏着全世界半壁江山的锂资源,由于组成复杂至今未得到合理开发。我们有机所过去不论在锂的萃取分离及6Li同位素分离方法均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但迄今未能发挥作用,后继乏人,我很着急。为此,由我负责的题为“盐湖战略锂资源的保护与高值化开发”的院士咨询报告已完成初稿即将上报。

  • 上一篇文章: 94岁“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辞世:国家的需要,就是我责任

  • 下一篇文章: 一片丹心为化学——访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承业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7]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4]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2]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杨家匠”造桥记[1]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1]

  • 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4]

  • 任正非谈管理:正职5能力,…[3]

  •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