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  
  非常大家何泽慧       
非常大家何泽慧
[ 作者:段战江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765    更新时间:2016-12-02    文章录入:admin ]

 

 

  传奇人物,总会演绎太多的故事。

  何泽慧先生身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夫人,同时又是一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的"居里夫人",身世和经历都颇为"传奇"

 

                  传奇的家世

 

  何泽慧先生的家世颇有"传奇"色彩。这种"传奇",最精彩的莫过于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家族教育成果斐然,人才辈出,特别是现代化的科技人才,更是出奇的茂盛林立。

  何泽慧是山西灵石两渡人。以诗书传家的何氏家族是当地"四大家族"之一,家族文脉极盛。与山西晋中一带的许多大家族一样,何家早期也是以经商发达,不过,对于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则是非常重视。早在顺治七年,两渡名商何氏就礼请大儒傅山先生到家塾"双藤书院"讲学,先后数年,为家族教育定下一个高昂而漂亮的人文基调。据民国二十三年编制的《灵石县志》记载,仅清朝,何家就先后考取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65名监生,74名生员,故在山西流传着"无何不开科"的说法。

  何泽慧的父亲何澄,是山西首批留日学生,在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学习,后加入同盟会,同时也是该会"铁血丈夫团"(山西籍的还有阎锡山、温寿泉等人)的成员。辛亥革命时期,何澄在陈其美沪军都督府任二十三师参谋长(师长为黄郛,蒋介石、张群为团长),是颇有份量的革命元老。后来不堪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混战局面和官场的黑暗,性太真,情太烈的何澄便早早解甲归田,退隐寓居苏州,办实业,兴教育,继续以一己之力,探索他的救国之路。

  何澄共有8个子女。对于子女的教育,他教以义方,励以大志,要求他们"对技术要精细周到,对事务要明快通达,对人要忠厚宽大。"而对子女专业方向的选择,在充分尊重子女选择的基础上,他自然也有所"倾向"。这位做过军人,办过实业的何老先生,有着浓郁的爱国情怀,他取号"真山",便是缘于崇尚傅山不事清的民族气节和傲然风骨。在他看来,军事也好,商业也罢,都无法拯救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唯有"科学"才是救国的最好办法。"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他坚持一生的教育理念,用他的话讲更是生动而有趣:"我有8个儿女,将来分别让他们到打败我们的八国联军国家去学习,等学到比我们好的科学技术后,再想法打败他们。"

  争气的子女们也基本尊崇他的"导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帮父亲圆了"科学强国"的梦想。何家的八个子女,个个都很出息,特别是被称作"何氏三姐妹"的何怡贞、何泽慧、何泽瑛,分别在固体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及植物学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父亲的开明以外,何泽慧还幸运地拥有一个大教育家的外婆王谢长达和姨母王季玉。何泽慧的外公王杲卿,是明朝宰相王鏊的后代,他本人也曾任内阁侍读学士。在王氏这个同样传统的书香门第中,不但在上一辈中涌现出王季烈、王季同(号小徐)、王季点、王季绪、王季玉等一大批科技专家和教育家,与何泽慧同辈中,也涌现出王守竞、王守武、王守觉、王淑贞等一大批杰出的科技泰斗。

  这不能不说是两个联姻家族创造的教育奇迹。除家庭教育的成功外,王谢长达的教育视界更为深远,"树人"心胸也更为开阔。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王谢长达便以"振兴中华"为办学目的,创办了苏州振华女中(何澄也是该校的校董),先后培养出物理学家李政道、王明贞、农学家沈骊英、社会学家费孝通、记者彭子冈、作家杨绛等一大批杰出的中华英才(注:振华女中附小招男生)。当时,这所女子高中就享有"北有清华,南有振华"的盛誉。自1917年起,从美国学成回国的王季玉硕士接管校务后,学校声誉更是日胜一日。章太炎、胡适之、吴贻芳、贝时璋等著名学者先后到学校讲学,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夫人、法国孟纳博士、英国剑桥大学院长佛莱女士等也都先后来校讲学指导。同时,本着"不能让西方教育完全替代东方文明"的教学理念,振华女中还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国文科的教师都是一时之选,如著名版本学家王謇,现代作家叶圣陶、苏雪林等。正是在这所"开明又开放"的学校里,何泽慧接受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现代化教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执着的理想

 

  何泽慧选择学习物理,既有家庭影响的内因,也有国患民忧的外因。

  她的舅舅王季烈是清末民初的物理学著作翻译家,由他参与编译了中国第一本以物理学命名、具有大学水平的教科书,还编著了中国第一本中学物理课本,后来还主持编印了《物理学语汇》,这一系列的编译工作,对近代中国的物理学启蒙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显著的意义。他还积极主张族内子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要他们在中学毕业后"入外人所设学校以求高等学问"。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王氏家族的两代子弟中,许多人都选择了物理方向。何泽慧自小也深受其影响,从中学起就喜欢上物理。1932年,何泽慧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对于这一专业的选择,何泽慧还深受年长她十岁的表哥王守竞的影响。王守竞可谓天才式的人物,他也是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物理系硕士、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等学位,在量子力学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受当时国民政府军政部之邀,投身国防事业。流淌着军人血液的何泽慧,选择学习物理,最直接的目的也是因为物理和军工关系最为密切,她学习的动机就是向表哥学习,练好本领"打日本人"

  何泽慧应试的那一年,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最火爆的一年,因为大批热血有志青年,都怀着同样热切的报国目的,踊跃报考这一专业。在那一届招收的28名学生中,其中有十位是女生。虽说爱国情怀是"巾帼不让须眉",可当时以物理学系主任叶企孙为代表的部分教授却受传统偏见的影响,认为女生学物理难以学有所成,恐怕也有"战争让女性走开"的绅士情怀,便纷纷劝说女生们转系。在学校苦口婆心地劝说下,物理系的许多女生中途转系或转学。可刚满18岁,自信好强的何泽慧却选择了"造反",不让她留,她偏要留。叶企孙"女生毕业后就是结婚生子、侍候丈夫"的一套"老封建"劝词,让她很不舒服。许多年后,回忆起此事,何泽慧依然耿耿于怀,对于那位创造了物理系教育史"神话般成绩"的叶企孙教授还是颇有情绪,认为他根本就是"老顽固"(有意思的是,叶企孙和钱三强的关系很是不错。1948年钱三强在清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都借住在叶的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经过抗议和争辩,何泽慧不但留下来,而且坚持到了最后,并以毕业论文全班最高分的优异成绩,成为那一年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十位毕业生之一。

  1936年何泽慧毕业时,日军距北平已近在咫尺,北平危在旦夕。国难当头之际,毕业后许多男同学,纷纷前往南京军工署等单位,为抗战杀敌尽一己之力。而同样报国心切的何泽慧,却因为是女生,苦于没有施展抱负的工作机会。由于日军侵华引起的战乱,何家家境巨变,已经担负不起她出国的费用。就在绝望之际,她得到了一个来自故乡的消息,当时的山西省政府有一项规定:凡是毕业于国立大学的山西籍学生,山西省均资助三年共三千大洋的公费出国留学。于是她立即回到山西办好手续,远赴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弹道学。用她的话讲,那就是"中国自己不要我,我出去",以期学到更强、更高的本领"打日本人"

  由于当时的中国与德国在军事上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出国前何泽慧已从在南京军工署工作的同学王大珩那里得知,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技术物理系的系主任曾经在南京军工署当过顾问。于是,她到德国后,径直找到技术物理系的这位系主任,要求学习弹道专业,然而当时该校的技术物理系与德国的军事工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保密程度很高,一般不会接受外国人在那里学习。对于一位坚持要学习军工的女性,系主任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可经过一番辩论后,系主任终于被何泽慧的爱国情怀和刚毅执着打动,破例接收了这位来自遥远东方的外国女学生。聪慧好学的何泽慧没有让老师失望,三年后,她以"一种新的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她25岁。

 

             简约的求婚

 

  在德国留学期间,二战的战火正酣,非常时期的何泽慧沉得住气,也耐得住寂寞。用她的话讲,就是"有什么做什么,顺其自然",一心专注于科研,从不刻意地去设计自己的人生。在这样淡然的心态下,她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取得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也正是在这段特殊时期,她收获了宝贵的爱情。

  从1942年起,她开始与在巴黎留学的清华同学钱三强通信,期望他能代为修书问候身在苏州的父母。由于当时法德两国为交战国,来往信件不能密封,内容也不能超过二十五个单词。因此两人的通信,也多是寒喧式的问候,但饱含着彼此关心的幸福和温暖。1945年,欧洲的战事尽尾声,国内抗战胜利的曙光在望,钱三强也对自己的爱情长跑发起了冲刺,他向心仪已久的老同学发出一份简约之极的求婚信:"经长期通信,向你提出求婚。如同意,我将等你一同回国,请回信。"如此率真的求婚,备有科学家特有的行文风格--简单、直接、深入,却别有一番诗意的滋味和动人的力量。何泽慧以同样简练风格答复:"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到了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

  其实早在清华期间,两人就被认为是"天生的一对"。两人均出自书香门第(钱三强是国学大师钱玄同的儿子),又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更难得的是,两人还有相同炽热的赤子之心和科学情怀。因此两个人的结合,俱在情理之内,意料之中。

  美好的爱情给予双方更大的前进动力,由于专业相同,兴趣一致,两人开始携手攻关,很短时间内,就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里,他们从核分裂时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出发,进行数万次观测,终于发现了三分裂和四分裂的原子核新分裂现象,在国际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年,钱三强还被提升为法国国家科学院研究中心的研究导师,并荣获物理学奖。当时,这座以居里命名的实验室,由我们所熟知的居里夫人的长女伊莱娜和她的丈夫弗莱德里克·约里奥主持,故在当时西方报道中,称赞何泽慧与钱三强是"中国的居里夫妇"。对于这样杰出的成就,何泽慧却以为"简单得很",甚至说到两弹一星,她也会俏皮地撇撇嘴,说:没有什么,都是抄别人的。在她看来,"想出自己的东西"才是一个科学家最高的追求。

  也许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心胸,何泽慧才会和钱三强一起,不为名利诱惑,淡然一切风风雨雨。19485月,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钱三强与何泽慧,带着不足半岁的女儿,毅然回到了祖国。在何泽慧看来,"出去就是见见世面,学习学习",最终还是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改造社会,建设国家。正如与他们临别时,伊莱娜·居里夫人送给他们的一句话: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

  有这两点支撑,一切的苦累,一切的委屈,她都可以坦然承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她和钱三强受命筹建近代物理研究所。由于当时国家太穷,所里连最简单的实验仪器都没有。她便陪着钱三强,骑着自行车,在北京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寻找可以利用的旧五金器材、旧电子元件。然后由她绘制图纸,由钱三强亲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甚至还觉得"挺有意思"

  "文革"时期,她被下放到陕西的劳动干校负责敲钟时,她依然保持着一贯的坚韧和乐观,工作也很是认真,把钟敲得非常准时,以至于所有人都拿她的钟声来对表。回忆起这件往事时,她乐呵呵地说自己骄傲得很,因为那时大家都要听她的。

  也是在干校期间,她用捡来的皮子,给自己的丈夫缝了一个钱包,针角细密秀致,软软的皮夹,钱老一直用了几十年。那每一针,每一线,都在细细诉说着"感谢你的爱情,我对你永远忠诚"的诺言。这样朴实而坚定的爱情,让人感动,让人无言。

  自1992年钱老因心脏病逝世以后,何泽慧先生家里的布局便一直保持着钱老生前的原样,无论是卧室还是书房,不愿舍弃,不想改变,也许这就是她纪念爱人的最好方式。

 

           率真的性情

 

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何泽慧先生,虽说记忆力有所下降,可精气神十足,依然保持着难得的率真性格和幽默感。她爱拿自己的年龄开玩笑,总说自己"93",说完眯起眼睛,往后轻轻仰着脖子,像个孩童一般。九十寿辰那年,她的清华老学弟王大珩为她写了一首贺诗,诗曰:

 

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

毕生竞业呈高能,尤庆后继茂成林。夕阳照晚红烂熳,赞我华夏居里魂。

 

  贺诗清新自然,活脱脱地勾画出一个可爱的老太太来。也许是太爱自己的工作,闲不住的何泽慧先生,现在每周至少会到曾经上班的地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去一次,待上两个小时以上。虽说过去也就是"去看看,拿拿信件、杂志",可那样让她心里踏实,幸福。毕竟,那里留下她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平常,她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5点半左右起床,自己洗漱完毕,吃一点玉米粥、麦片或者喝一点营养水。然后,在女儿的陪伴下到楼下的健身器材那里,几乎在每个器材上都要锻炼一遍。女儿钱民协介绍说,偶尔何先生也会去她的住处转转,五层楼高,何先生能一口气爬上去。"69个台阶,活动活动。"何先生骄傲地补充道,说完又是一笑,快乐得不行。

  她说自己要"每天都高高兴兴的,不管人家怎么看,自己过得舒服就行,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位曾经的大家闺秀,这位杰出的科学大家,对于身外之物,总是持有一种"不合潮流"的执拗。她说她从来不争,并坚持"做你的研究就是了,别人做什么我不去管它"。而这种所谓的特立独行和不被左右的执拗,也许正是探索科学最需要的精神吧。

  每每有人说要向她学习时,她总笑着说:"不要向我学习,我在向年轻人学习。"何先生常常感叹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并自嘲自己已经是"老古董"了。最有趣的是,何泽慧先生从来不看小说,甚至连四大名著都没翻过。她的理由是"小说都不实在,都是编的,没事可以看。"可她马上又补充到:"不是……我是没事也不看。"也许身为科学家,她最看不惯,也见不得的就是虚假。她喜欢一切真实而美好的东西。

  她居住的地方,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关村修建的老专家楼,如今已经破旧不堪,甚至有寒碜之嫌。可何泽慧先生并不在乎。20078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关村,亲切看望她,并送给她一盆美丽的蝴蝶兰。温家宝总理曾提议给她换套房子,可她没有同意。温总理也能够深刻地理解她的心情,他说:"这里留下了记忆,也留下了精神。钱三强和您,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对此,何先生眼睛一眯,又是一乐,呵呵地笑了。

  • 上一篇文章: 刚满40岁 庄小威:美国科学院最年轻华人院士

  • 下一篇文章: 何泽慧——为什么如此低调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7]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4]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2]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棋事》专访周星增:建围…[3]

  • 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天…[4]

  • “杨家匠”造桥记[5]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5]

  • 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