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快乐生活 >> 生活方法 >> 正文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静养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静养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698    更新时间:2016-11-02    文章录入:admin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人口的国家。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人往往易于发生一些疾病,如何做好养生保健,做到健康长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中医学是一门传统医学,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经验。广东名老中医罗元恺从医60多年,将自己多年的保健经验总结为“生命在于运动,长寿需要静养”。笔者根据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从动静结合两方面,引导人们通过科学合理的养生,以达到身心健康,祛病延年的目的。

 

                        动以养体

 

动即运动,体即身体,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学十分重视运动锻炼对身体的有益作用,古代名医华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自创了“五禽戏”,通过模仿多种动物的动作,以运动身体。中医学认为运动可通畅经脉,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运动有益健康,但不可无限制地运动,不可蛮干。在临床上曾遇到一位患者,因退休后采取的运动方式不当,加之运动量过大,造成膝关节损伤,膝关节积液而难于继续身体锻炼。根据多年观察,笔者认为中老年人锻炼身体应科学合理,须做到以下几点:

 

                        运动要适度

 

运动要适度,是指运动量要合理。运动量过小,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运动量过大,则身体难于耐受,甚至对身体带来损伤。运动量很难制定统一的标准,应因人而异,每个人根据其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确定适合自身的运动量。每个人的运动量应以运动后感到身轻气缓,心悦神清,无明显疲乏感,没有因运动而导致或加重身体不适为准。

 

                            运动要适当

 

运动要适当,是说运动方式要合适恰当。有的人把人的一生不同阶段作以下比喻:青少年如猴上蹿下跳,青壮年如马疾速奔驰,中老年如龟稳缓多静。这种比喻对中老年人选择运动方式有所启示,应采取那些徐缓稳妥,安全的项目,如快慢速散步、太极拳、抖空竹、打乒乓球等。对那些速度快,爆发力强的项目则不适合,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尤为不宜。

运动要持之以恒运动要持之以恒,就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坚持锻炼,不仅能舒筋通络活动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能提高内脏的代偿能力。人体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均存在用进废退的现象,中医学认为“久卧伤气”。如有的人长期不爱活动,偶尔参加运动,即感到胸闷、心慌、气喘,这是由于长期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储备不足所致。但对一位长期坚持运动的人,在上述情况下,则会表现为神态自若,气息调匀。

 

                  生命在于适当的运动与静养

 

过去对于健康有种说法,说是生命在于运动。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即身体和心态,也就是所谓的身心健康。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约的,没有了哪一个,健康都不成其为真正的健康。而养身在动,养心在静,所以,我们既要运动,又要静养。并且也要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乌龟不爱运动,但却长寿,所以人们有“千年王八万年龟”的说法,然而你如果让它一个劲地运动,它一定会折寿。猴子爱运动,人称“嗦猴子”,如果让它静养,能把它活活给憋死。人也是如此,有静养型的,也有运动型的,是运动,还是静养,要因人而异。还要因情况而异,一个有病的人,不思先治病,反而脱光了衣服裤子,在三九天跑到街上健身,其结果是非冻坏不可。

以上所说的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并不是不要运动了,而是不要运动过度,要适度运动。不管是运动型的,还是静养型的,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运动,只不过有的运动量大些,有的运动量小些。是猴子型的运动量大些,即使乌龟,它也需要适当的运动,只不过运动量小些。我的一个朋友不爱运动,并认为健康长寿很重要的在于遗传基因,运动不运动没关系。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他还举了个例子,说好比两辆汽车,一辆是“奔驰”,一辆是“夏利”,制造它们的原材料不一样,因此使用寿命不同,而不在于运动不运动。我认为这位朋友说的健康长寿与遗传基因有关是很有道理的,但我不同意他排斥运动的观点。人和汽车是不同的,人是具有生命的,所谓生命就是具有再生和恢复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恰恰在于适当的运动。话又说过来,汽车即使不运动,也会锈腐老化的。

上面我提到的静养是针对运动相对来说的。不管什么类型,做到心静是养生所必须的。俗话说“淡中交乃久,静中寿延长”,便是指的心静是养生的重要方法。然而,人的思维活动不是静止的,衣食住行、油盐柴米、为人处事、名利得失、儿女情长、事业成败等等,无不萦绕于怀。因此,欲求心静必先净心。如果头脑不净,或终日惶惶不安,或邪念接踵而来,或大喜过望,或鬼迷心窍等等,恐怕就难求心静了。一个人平时心态就不净,要得宜于养生是很难的。所以,欲求心静必先净心。净心,就是要心存善心,荣辱不惊,要抛掉私心杂念,对社会、对他人多做好事,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有一个顺其自然的心态。净心的层次越高,心静的程度就越深,养生的功效也尽在其中。

 

               养生求动或求静 生命在于运动加静养  

 

运动与长寿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另一种观点认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是静养,喜好运动的几乎很少有长寿的(包括运动员)。这两种观点都貌似有理,但只说对问题的一个方面。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单项选择,而是一个多项选择,即,要

运动也要静养,动静结合才是健康长寿的最佳选择。

 

运动的三大好处

 

武汉体育学院王飞教师把运动对人体的好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运动对呼吸系统有较好的锻炼,可使呼吸肌强壮有力,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使神经细胞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使大脑保持清醒;能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心肌营养,有效地防止衰老。

美国密歇根医学院一项历时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14年后,科学家通过对年龄、性别、病史、健康情况、收入等综合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保持规律运动可以使人的死亡几率降低38%。运动并不需要大量,但是要有规律,而且贵在坚持。

 

静养节能生津

 

有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生存能”,其释放速度快慢与寿命长短相关联,释放越慢则寿命越长,反之则越短。剧烈的体能消耗加快了生命过程,加速了身体某些重要器官的“磨损”和“创伤”,导致早衰发生。足够的事例也说明,过度运动也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如肌肉拉伤。还有行家以形象的比喻来阐述静养的好处:为什么老奶奶的寿命总是比老爷爷的长?老奶奶善于静养。所谓静养,就是节奏慢,包括呼吸慢、心跳慢、吃饭慢、动作慢,一切都优哉游哉,她们运动少,吃得少,没事多睡觉,善于节能善于静养,于是阳气耗散得少,阴津保护得好,所以生命的烛光能常亮不灭。

 

养生贵在动静结合

 

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也相对较长。只静不动是错误的,只运动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对。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是动静相兼,刚柔相济。

偏于动养还是偏于静养,应因人而异。阳虚者应以动养为主,但不可过于剧烈;阴虚者应以静养为主,但也必须配合动养。总的来说,腹围不大、血脂不高、胆固醇不高,没有这方面遗传因素的人,可以静养为主、动养为辅;反之,腹围大、血脂高、胆固醇高,有这方面遗传因素的人,就应以动养为主、静养为辅。

动养,包括:跑、跳、走、爬、打球、游泳、骑车……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为什么?

 

历代寿星中,有许多一生劳作的农民,也有诸多每日静坐的高僧。那么,长寿之道到底是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呢?

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200年,而关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年;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5年。可见,野生动物经常东奔西跑,体质锻炼得好,因此活得久。如动物一样,常做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强健,生病少,寿命也长。《吕氏春秋》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讲得更明确:“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剧烈的运动往往会破坏人体内外的生理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据报道,国外一家保险公司曾对5000名运动员做过健康监测,结果表明,不少运动员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多数人的寿命不及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运动剧烈且过度。

与之相反,那些终生很少作激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活到八九十岁者却不乏其人。自古以来,和尚、道士大多健康长寿,这与他们经常坐禅入静不无关系。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与鹤,也是从不做剧烈运动的,它们都是不爱动的动物。由此可见,静养也是可以长寿的。

然而,静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运动,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要求人们“意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也提倡生命在于静养,在于养心。古人云:“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其意也是强调养心,并不是要人们不运动。这种“静”是广义的,它是相对“动”而言的,只是要求人们在“动”的基础上适当静养。事实上,任何人也不能缺少运动。缺乏体力活动,组织器官会衰退,工作能力会下降,抗病能力会减弱,身体会出现多种症状。国外有人做过试验,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床上静卧20天后,心脏功能下降70%,血压也降到危险程度,肌力极度衰退,好像生了一场大病。

总之,养生保健的“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不可把两者迥然分开,要动静并重,不可偏颇,正所谓“心神以静为宜,躯体以动为主”。

每一种关于养生保健的说法,都有特定的前提和适应对象。比如外国人风行晨起跑步,我们很多人也效仿,不少人尝到了甜头。可是有人一早起来空着肚子大步快跑,大汗淋漓,突然昏倒,甚至休克、死亡。出现这样的悲剧,却不能就此认为晨起跑步就一定会伤身害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晨跑对身体不无益处。但是晨起空腹运动,主要的热量来源靠脂肪分解,此时血液中脂肪酸会显著升高,可能损害心肌和血管。如果跑步者原有隐性冠心病或动脉硬化,就可能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以静养为锻炼的,若不与适当的运动相结合,一味地练静功,也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这种用进废退的变化,在老年人身上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总体来说是趋于衰退的。

而想通过锻炼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适度”的合理锻炼有科学的依据,可采取“定期运动”法:每星期锻炼三次,每次2030分钟,散步、慢跑、游泳、球类、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另外应遵循“适当运动量”法,以锻炼中或锻炼后的1分钟脉搏数为基准。由于年龄和体质不同,理想的锻炼后脉搏波动也不同。一般用220减去年龄数为最高脉搏数,剧烈运动也不应超过此限。用最高脉搏数乘60%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下限,体弱者与老年人不适宜剧烈运动,应取下限为宜;如脉搏数低于下限,说明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还可加大运动量。用最高脉搏数乘85%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上限,若一般人达到或超过上限,就应减少运动量。这样的适度运动、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静养,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打太极拳……

  • 上一篇文章: 人生快乐的20个秘诀

  • 下一篇文章: 顾维钧的长寿之道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1]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6]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1]

  • 冯友兰:人生术[56]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6]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6]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10]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11]

  • 张文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11]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