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精选晚清名臣李鸿章9幅对联书法作品,分享给广大对联书法爱好者。李鸿章擅长奏牍,工于诗文,有大量的匾额、对联和信札等书法作品留存于世,其书法兼具唐人的庄重、质朴,宋人的圆润、秀逸以及清朝的碑学书法风格于一体。李鸿章擅长行书,其对联书法,书写圆润敦厚,用笔讲究,起笔多藏锋,点画圆浑厚实,结字大方,温润厚重。
01天下苍生待霖雨;古来贤守是诗人。
苏州虎丘五贤堂内有这一幅对联,是纪念在苏州为官颇有政声的五位贤官,他们也是著名诗人,分别是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这表明下联“古来贤守是诗人”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作为对联的一部分,与上联共同表达对这些贤官的赞誉。
上联“天下苍生待霖雨”象征着百姓对雨水的渴望,即对改善民生、解决百姓疾苦的热切期盼;下联“古来贤守是诗人”赞扬那些在历史上为百姓谋福利、治理有方的官员,同时表达了他们既为贤官又为诗人的敬仰。李鸿章书此联所表达的意思应是与当时内外交困的一种热切期盼。
02常将令德表风俗;不以外物扰天和。
李鸿章这副对联强调以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改善社会风气,同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不受外界物质欲望的干扰。核心思想在于倡导一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即通过个人的美德来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不是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动摇。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儒家的思想,还融合了道家的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理念。表达了李鸿章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看法,强调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应坚持内心的平静和高尚的道德标准,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03守正行权真事业;平矜节欲大功夫。
这副对联不仅体现了李鸿章的人生智慧,也反映了他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看法。即通过持身以正、处世以方,不骄不矜、节私寡欲,保持本心,恪守正道、适度行使权力、保持谦逊和克制欲望,才能成就一番真正的事业,并获得长久的成功。
04诗书千载经纶志;松竹四时潇洒心。
对联“诗书千载经纶志;松竹四时潇洒心”中的“诗书”和“松竹”分别象征着文化和自然的高洁与坚韧。"诗书千载经纶志"表达了通过学习和传承文化经典来实现长远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松竹四时潇洒心”描绘了一种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内心平静、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这两句话共同构成了一副富有哲理和艺术美感的对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修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05多事始知田舍好;非才犹觉和诗忙。
对联“多事始知田舍好;非才犹觉和诗忙”出自宋代苏轼的《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表达了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才真正认识到田园生活的美好;即使自己不是很有才华,也依然觉得参与诗歌创作是一件忙碌而有趣的事情。
上联“多事始知田舍好”反映了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逐渐领悟到乡村生活中的宁静与美好。下联“非才犹觉和诗忙”表现了作者自谦的态度,尽管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很高的才华,但仍然乐于参与诗歌创作,并从中感受到乐趣。
这两句对联不仅展现了苏轼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还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执着。李鸿章作此联既是应友人所作,也是自己对于政务繁重等的一种精神寄托。
06笔下云烟龙夭矫;胸中书史雪光明。
这副对联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在书法创作中的高超技艺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既表现了书法艺术的精湛技艺,又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洁的人格魅力。李鸿章此联没有上款,应是一幅赞美历史上某位著名人物而作的对联书法作品,也是李鸿章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与追求。
上联“笔下云烟龙夭矫”,用“云烟”形容笔墨如流动的云彩般轻盈飘逸,“龙夭矫”形容笔画如龙蛇般灵活多变、伸展自如。突出了书法作品的美感,象征着书写者在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奔放和创造力。
下联“胸中书史雪光明”,以“书史”指代历史典籍,“雪光明”比喻知识和智慧如同冰雪般纯洁明亮。表达了文学修养方面的博学多才和思想境界的高尚。
07为文当得春初气;观化能知万类情。
“为文当得春初气;观化能知万类情”不仅是李鸿章个人文学追求的体现,更是他对文学创作和人生哲理的高度概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和精神享受。这副对联不仅在南京博物院的特展中展出,而且被当代很多书家广泛引用和讨论。
08春风比和秋月俪洁;东岳量峻西溟测深。
上联描述了春风的和谐与秋月的皎洁,下联描绘了东岳的雄伟与西溟的深邃。“春风比和”指的是春风带来的和谐氛围,“秋月俪洁”形容秋夜明月的纯净美丽。“东岳量峻”和“西溟测深”分别突出了泰山的高度和大海的深度,体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
这副对联不仅在字面上对仗工整、意境优美,还蕴含着李鸿章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向往。李鸿章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审美情趣。
09俗缘未尽那得覩;清诗妙绝不容酬。
上联“俗缘未尽那得覩”表达了对于俗世尘缘尚未了结,难以达到更高境界的感慨;下联 “清诗妙绝不容酬”阐述了对于诗歌艺术的高妙和不可估量的赞赏。体现了李鸿章对于诗歌艺术的尊重和追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精神境界和艺术造诣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