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作风 不能深入基层
蒋介石在内部权力斗争中,因受儒家思想恕道的影响,故对其政敌都是适可而止,而形成共存的妥协,故在党内,形式是集权一身,而实际是组织松散、纪律不严;更由于形成士大夫习气与官僚作风,而不能深入社会基层,尤其不能植根于农村社会,与共产党比较,其战斗力是脆弱的。
因此在共产党控制区里,国民党很难生存发展;而在国民党控制区里,潜伏的共产党几乎无所不在。
经济:通货膨胀严重
(1)蒋介石无经济智囊与经济建设计划。
(2)全面剿共,美援无望,最严重为通货膨胀。
(3)政治手段不能解决经济问题,上海打老虎即为一例。
(4)不能靠军事胜利,来挽救经济;而经济失败,军事必定失败。
军事:战略战术错误
(1)一个师的携行粮弹,最多七天。换言之,一个师如补给线被切断,最多只能生存七天。
(2)1949年仅有最完整、最忠贞的胡宗南30个师,应于徐蚌会战期间,即南调广东及海南岛。
(3)应将广东交由桂系,青岛刘安祺部放弃青岛后,即应径转海南岛,不必与桂系互争广州控制权。
(4)舟山部队十万人,应于上海沦陷时,即移调金、厦或海南。
(5)大军会战,不能越级指挥。
(6)最高统帅亲函第一线军师长,只可鼓励士气,不可指示行动。
(7)绝对优势的空军,应用于主战场决战,不可当救火队使用。
亲历内战
重庆会蒋
郝柏村曾朝夕追随蒋介石6年
郝柏村曾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长”“国防部长”“参谋总长”,亲身历经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八二三”炮战,也曾朝夕追随蒋介石6年之久,是目前最具资格解读蒋介石日记的退休军事“将领”。昨日上午的新书《郝柏村解读蒋公日记1945─1949》发表会在远东大饭店举行,马英九亲自出席,“国安会秘书长”胡为真、“中央研究院”院士胡佛、“国史馆”馆长吕芳上等上百人与会,蒋家只有国民党副主席、“立委”蒋孝严出席。
马英九亲自表达祝贺之意,并且上台致词。
郝柏村表示,国民党迁台之初,党政要员对于在大陆的失败历史,都讳莫如深,那段时期他是个校级军官,但是在大陆主要战场,从郑州、徐州、沈阳,乃至最后的重庆和成都,他都在场,“我真不了解,何以在大陆失败如此之快。”
郝柏村说,他有机会阅读蒋介石日记,这是解开历史真相最有力的证据,从蒋的日记当中,可以看到蒋介石的心路历程和决策过程,乃至他的历史功过。看到蒋介石的日记,仿佛又回到了过去抗战内战的岁月,与现在的学者研究蒋介石的日记,终究是不一样的。
重庆会蒋
毛泽东看透国民党弱点
曾任“参谋总长”的郝柏村解读蒋介石于大陆沦陷前5年日记,并亲自抄写及加以评注。对于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立刻邀毛泽东到重庆,他认为显然失策,要举行高峰会必须有充分准备,因为如果失败后果严重,但国民党毫无准备,而且被毛泽东牵着鼻子,完全按他的提案商讨,蒋介石处于被动地位。
郝柏村回忆,毛泽东到了重庆,以周恩来居于谈判第一线,虽然毛泽东与蒋介石见面11次,但最长一次谈话仅一小时,其他几乎都是半小时的应酬;在重庆呆了43天,毛泽东看透国民党的弱点。郝柏村说,马歇尔抵华,促成停战及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这对国民党有利,可惜国民党沉浸于抗战胜利,气焰高涨,低估解放军战力,反悔和谈决议,重启战端。
综观蒋介石5年的日记,郝柏村认为,蒋介石有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盲点”,即他完全没思考到,如果无法消灭解放军就该求和,充实国力,确保国际地位。
另外,蒋介石视剿共为对抗日战争延长,郝柏村不认同。他指出,抗战是基于民族大义,所以8年期间很少有将领投降或叛乱,但剿共情况完全不同,尤其在基层社会,共产党反居号召优势,故杂牌部队投共,黄埔嫡系或降或叛。
黄埔一期
仅受训6个月军事素养差
郝柏村表示,国民党之所以失去江山,是因为当时以黄埔一期为主的指挥官素养差,加上未在敌方劣势时速战速决,后来蒋介石又拒绝放弃重要据点以缩短战线,兵力劣势时仍求决战,最终导致失败。
郝柏村在书中表示,国民党之所以失去大陆,一大问题在于当时从东北、华东、华中到西北战场,主要指挥官都是黄埔一期,他们仅受训6个月,完成一个排长的教育,但北伐成功发展很快,10年不到,他们从排长升至师长以上,中间未受任何军事深造教育,一旦握有万人以上兵权,自认战场经验丰富,来得轻易的北伐胜利,反养成骄堕的心理。高级将领战略、战术素养不足,为失败主因。
至于部队训练,因连年征战,军事设施除了清末建有少数营房外,其余军队都驻于庙宇、民宅,无训练基地,而各部队长作风不同,练兵方式也不同,素质落差甚大。虽然在抗战末期,蒋介石特地召训中、少将级军官,做4个月的教育,但成果有限。综观剿共战争,那些主指挥不是失败,就是被俘,甚至变节投降。
兵力劣势
蒋介石仍求决战丢江山
郝柏村指出,“国军”低估了解放军的精神战力,而高估了自己的有形战力;坐待解放军战力成长,已失去速战速决的时机。
郝柏村说,白崇禧在1947年曾经向蒋介石建议,立即主动放弃吉林、长春及石家庄等重要据点,缩短战线,改采战略守术,可惜蒋介石拒绝,乃战略错误;蒋介石明知自1947年冬起,解放军已可全面采取攻势,他虽以战略守势为名,实际仍图以决战转变颓势,但就战略而言,在兵力劣势情况下寻求决战,实乃解放军之希望。1948年夏末,实为“国军”最后时机。
郝柏村表示,如果1948年秋,东北战场的蒋介石听取军师长意见,放弃沈阳,主力向营口撤退,确保以营口与葫芦岛两港为补给线据点,以30万大军分守两个主要海空据点,可牵制解放军东北50万大军入关,可见蒋介石当时犯下军事战略错误。
从日记中可看出,整个剿解放军之事,是蒋介石以最高统帅身份,直接决策与指挥,“参谋总长”只是奉命执行而已,陈诚与顾祝同均系如此。但大军由最高统帅直接指挥至第一线军,并不恰当。
曾经亲历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历史的老军人,如今逐渐凋零。而曾追随蒋介石6年的郝柏村所著《郝柏村解读蒋公日记1945-1949》,2013年6月28日正式出版,有助于解密内战时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马英九亲自参与新书发表会。郝柏村昨天在出席新书发表会时表示,希望年轻人了解抗战和内战历史,有助于两岸的和平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