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不负凌云志,拳拳报国心|纪念谢光选院士98岁诞辰纪念

不负凌云志,拳拳报国心|纪念谢光选院士98岁诞辰纪念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科学家    点击数:280


 

 

“我是一个没喝过一天‘洋墨水’的‘土专家’。”我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光选曾诙谐地说。

但这位“土专家”把中国学者勤奋务实工作作风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参与研制中国的第一枚导弹,到主持设计中国的运载火箭,他用毕生心血奠定了中国战略武器和航天事业的基础,为中国的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15日,是“土专家”谢光选院士98岁的诞辰纪念日。

 

 

战火中的漫漫求学路

 

1922115日,谢光选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曾立下“宁存千卷书、不置万亩田”的家训,父亲谢哲孙精通中西方银行业务,在业内颇有声望,他要求子女“读千卷诗书,学一技之长”。

谢光选的童年时光在纷飞的战火与颠沛流离中度过。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安稳的读书环境,父亲带着一家人辗转南昌、济南、宜春多地。虽然学校常常受战事影响无法正常上课,但谢光选一直听从父母的教导努力自主学习。

随着战火不断蔓延,1938年,谢哲孙决定让大儿子谢光迁带领16岁的谢光选前往重庆继续读高中。1942年,谢光选从青木关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西南联大、中央大学、重庆兵工学校三所高校录取。考虑到家境艰难,谢光选入读了减免学费的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

在校期间,著名的土木工程学教授丁观海先生(丁肇中之父)把国外弹性力学理论引进课堂,这让谢光选对导弹有了初步的认识:导弹不是一个硬体,而是软体,就像一根抖动的教鞭。之后,谢光选成为弹性力学理论的应用者。

1946年底,谢光选提前半年从该校大学部兵器制造系毕业。

 

十年磨炼,从兵工厂到国防部

 

19471月,大学毕业的谢光选被分配到沈阳九零兵工厂,辽沈战役胜利后,这家兵工厂被解放军接管,成为国营七二四厂。在这的十年时间,谢光选从青涩的毕业生成长为设计科主任工程师,度过了充实的时光。

刚进入工厂,谢光选就受命开办一个补习班,专门教工人们识图。美国教科书对工人们来说如同“天书”,为了让培训变得通俗易懂,谢光选常常琢磨更好的教学方式。他用泥巴亲手制作模型演示,还从工人中挑选一些数学比较好的优先培养,一年后,谢光选的任务从教学转为了设计。

七二四厂接到的第一个生产任务就是制造120迫击炮弹,谢光选承担了炮弹的设计工作,带领工人加快生产步伐,一下子生产出了12000发,不仅超额完成8000发的任务目标,还大大节约了成本,每颗炮弹成本不到70元,比从苏联购买便宜了200多元。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谢光选所在的七二四厂火箭小组总共研制成5种火箭弹和5种火箭炮,全厂生产能力比1949年提高7倍多,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作战。

1956年初,兵工厂来了一位身穿便衣、头戴皮帽子的中年人,还来了8位陪同者。厂长和党委书记开会外出,临时抓了谢光选陪同。在这位陌生的中年人面前,谢光选表现得严肃而谨慎,先是制止他在车间抽烟,又因其提出的问题涉密而不予回答。在随同人员说出中年人是“陈赓大将”时,谢光选还是严谨地给厂党委办公室打了确认电话。

陈赓将军从原材料到加工,从机器设备到性能指标问得都很详细,谢光选回答得也令陈赓十分满意,特别是对导弹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作用,谢光选表述得清晰明确、有条有理,陈赓将军深为赞赏。参观结束时,陈赓将军对谢光选说:“准备调到中央工作吧。”

19573月,谢光选被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从失败中走向成功

 

1957年初,一枚苏联援助的P-1导弹实物运抵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谢光选等几位新调来的专家带领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P-1导弹的拆卸、测绘和反设计工作。一开始,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很多测绘图纸漏洞百出。经过谢光选和同事们不断地踏实研究,最终在整个拆卸、测绘和重装的过程中,连螺钉垫圈都一个不少。

钱学森鼓励谢光选说:“这是工兵精神,值得弘扬。科学技术研究中出现的很多新事物,开创时的工作条件都是很差的。”钱学森又告诫谢光选:“为了适应我国国防事业的需要,要不断学习导弹和火箭知识。也要多读哲学书,讲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使导弹和火箭的研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钱学森的这番话引起了谢光选的深思,“如果不补课、不勤学,就干不好航天工作”,谢光选开始以《导弹设计原理》为索引,自学了陀螺力学、控制论、统计力学、微机应用等知识,还养成了5点晨起学习的习惯,并一直坚持了60多年。

19584月,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成立地地弹道导弹总体设计部,谢光选任综合试验室主任,负责发射运输设备、加注设备、遥测设备的研制和大型试验的组织准备工作,同时参加P-2(中国代号“1059”,后更名“东风一号”)导弹的仿制工作,任“1059”的地面设备总负责人。

1960115日上午90228秒,“东风一号”导弹在酒泉实验基地发射成功,也是这一年,以“东风一号”为基础,由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完成了设计方案,预计射程增加1倍。

由于“东风二号”从设计上的协调、到靶场内的试验和飞行全权由谢光选负责,同事们戏称他是“东二的妈妈”。然而,这个让谢光选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孩子”却在初次发射就遭遇了失败。

1962321日,“东风二号”在飞离发射台18秒后,发动机起火,69秒后,导弹垂直坠落在离发射台7公里的地方,伴随着一声巨响,地面炸开了一个深4米、直径22米的弹坑,升起的烟尘高达100多米。看着多年的心血换来的就是一声巨响、百米烟尘,现场工作人员有的人默默流泪,有的人失声痛哭。

1962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首发失败后,谢光选参与排查事故原因和修改设计方案

得知发射失败的消息,聂荣臻勉励研制人员:“既是试验,就有可能失败,要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以利再战。”谢光选对“东风二号”第一次试验失败非常在意。后来每次去靶场,他都要看一看那个弹坑。

之后的两年时间,作为总体设计部主管技术工作的谢光选,组织本部和相关单位通过反复修改、论证,大幅减轻了导弹在飞行过程中的弹性振动对控制系统的干扰。19646月至9月,在酒泉二十基地陆续发射了八枚“东风二号”导弹,均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自行设计中程导弹的能力。

 

出任总设计师,打造“长征三号”

 

5年内,谢光选作为技术组长与国防部五院的同事们陆续攻克了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等难题。

196610279010秒,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装载核弹头的10号“东风二号甲”导弹划破长空,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试验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用自己的导弹发射核武器的国家。

196610月聂荣臻与“两弹结合”参试人员合影。国旗下方为聂荣臻,其右侧第一人为谢光选,时任“两弹结合”

1970424213544秒,“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7年,谢光选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次年1月被任命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着手组织攻克高空失重环境下的发动机技术难关。“长征三号”火箭的运载能力约为1.45吨,由于运载能力较大,飞行时间长、技术新、要求高,在研制过程中,要解决低温技术、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点火和大型火箭纵向耦合振动等重大技术难题。

1984129日,“长征三号”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未能进入3.6万公里高空的地球静止轨道,只能在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8日“长征三号”再次发射,成功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送入轨道。

这次发射的成功,让中国成为当时少数成功使用液氢液氧发动机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在高真空失重条件下二次点火技术的国家。

19904月,“长征三号”首次执行卫星发射服务合同,成功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此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包括“亚太一号”卫星、“亚太一号甲”卫星、“风云二号”卫星等在内多颗国内外卫星。

1990年,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谢光选被聘为“长征三号”技术总顾问。图为他在“长征三号”发射“一号”卫星前

在这次发射后,68岁的谢光选退居二线。到这时,谢光选以总体设计负责人的身份参加的各种型号导弹、火箭飞行试验达到49次,成功率为93%,而这个成功率,更是成为我国航天史上很少有人能够突破的战绩。

面对艰巨的任务,谢光选和他带领的“长征三号”火箭研制队伍,抱着“中国不能在静止轨道上缺席”的壮志,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他说:“掌握这种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技术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我是总设计师,必须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

20162222210分,谢光选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的一生以勤勉务实为座右铭,尊重规律、科学求实、锐意进取,是老一代航天科学家的杰出代表;胸怀坦荡、虚怀若谷,扶助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迈向新的征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中国航天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