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1985年中国为何要百万大裁军?

1985年中国为何要百万大裁军?

作者:佚名    转贴自:搜狐    点击数:520


 

 

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在这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总体上完成了裁减100万员额的战略性行动。“裁军百万”是邓小平的惊世之举,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和平诚意;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代伟人向世界表现出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力量与信心。

1945年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裁军谈判和会议,令人眼花缭乱。可是,尽管人人都在喊裁军,并且喊了40年,结果却是越“裁”越多,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在超级大国那里,“裁军”已成为一种政治把戏和掩盖军备竞赛的烟幕,整个世界都被拖着不由自主地滑向危险的深渊。

只有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审时度势,对国际战略格局、战争与和平的发展态势,作出了单方面裁减百万大军的战略决策。

这一战略决策在当时是惊心动魄的,也是发人深思的。

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南疆的自卫还击战场上枪声未绝,整个国家经济、政治生活正处于大刀阔斧改革阶段、各种新旧更替之时,百万大裁军,势必引起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振荡”、“全方位波动”。

经过这次裁军,人民解放军三总部机关的人员编制精简了近一半;空、海军和二炮都作了相应的精简和调整,原先的14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被裁掉的有昆明、武汉、福州、乌鲁木齐4个军区;减掉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县市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干部战士退出了现役;各级领导班子都减少了副职干部。官兵比例达到1:3.3…所有这一切调整,虽然有困难,但总的说是做得利落、稳妥而成功的。

那么,这一行动的根本目的是不是为了表白什么?

党和政府公开承认,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军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减轻人民的负担,同时也便于改善武器装备,从质上提高部队的战斗性能——即为了保持一支更有效的抑制战争、维护和平的武装力量。这同样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在裁军之前,中国军队的军官数多,由于机关庞大,每个军区有十几名或几十名省军级以上领导。邓小平说,打麻将都能坐好几桌,他有一句尖刻的话,从1975年讲到1985年“这样庞大的机关,不要说指挥打仗,跑都跑不赢”。

早在1975年邓小平开始主持军委工作时,他就提出军队要把“消肿”作为首要任务。

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问题。

19856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对战争与和平的形势作了精辟入骨的分析。他指出,世界战争的危险是存在的。但是,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将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正如邓小平所分析的那样,尽管世界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和平力量有了明显增长,特别是广大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

中国当时有11亿人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政府始终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中国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这就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对稳定世界和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应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问题。他在阐述了世界大战十几年内打不起来的论断之后说:“我们既然看准了这一点,就犯不着花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开支,要腾出更多的钱来搞建设。可以下这个决心。”

邓小平所表达的战略思想,正是中共中央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深思熟虑之后,集体下定的决心。既然现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可能两头兼顾,不如抖起胆子,集中财力物力先顾经济建设这一头,放胆地心一意地来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经济搞上去了,国防也才可能正搞上去。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要求军队服从这个中心,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正是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和需要,因而这一决策是极其正确和英明的。

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决策,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重大决策的伟大意义更是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在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