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一代宗师杨斯盛后人秉承家风勤俭持身

一代宗师杨斯盛后人秉承家风勤俭持身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上海文明网    点击数:551


 

 

  这个清明节,作为“近代建筑营造业一代宗师”杨斯盛的后裔,潘定国捧着一束鲜花,来到位于浦东中学的杨斯盛故居,静立在杨公铜像前,鞠躬磕头,用布轻轻擦拭墓碑上的头像。“踏实做实业,为教育及公益事业出力,或许是太外公最希望看到我做的事。”年逾花甲的潘定国说。

 

  一个世纪前,杨斯盛长眠于此,他遗留下的家训激励着一代代后人。杨公对后世子孙教养极严,在遗嘱中告诫后人:“创业不易,守成亦难。自立者存,依赖者败。愿我后人,经营实业,注重公德,以勤俭持身,以谦和接物,各尽国民之义务,毋止图一己之晏安。”这也成为杨氏家族的家风,为后代所秉承。

 

  一块砖头中透出的“认真劲”

 

  一提起太外公杨斯盛,潘定国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儿时的画面——凤阳路6024号的一户大宅内,“阿奶”(姑婆)杨义君坐在摇椅中,织着绒线,他端个小板凳乖巧地坐在阿奶脚边,为她敲敲腿,捶捶背,期待着那些听不厌的故事。而故事里的主角,常常就是太外公。

 

  “听阿奶说,我的太外公13岁就来到上海做泥水匠谋生,做事认真都体现在他那一手极细的手艺活中。”潘定国说,太外公“做生活”爱动脑,他砌的灶头样式新、发火旺、烧水快,凭着出众的手艺,他被人介绍到上海海关砌灶。太外公砌清水墙更是绝,墙面“煞平”,砖缝规范美观。光绪17年,英租界当局计划翻造旧海关署房屋,新设计的海关楼是当时规模最大、式样最新的西式建筑。当时勘定的关址距黄浦江滩岸近,土质松软地下水位高,不少营造商都不敢“接盘”。招标公布后,独杨斯盛一人应标并顺利中标,精心构筑。其巍峨、巩固,当时中外专家看了都赞赏不止。自此,杨斯盛也成了上海营造商中的一块“金字招牌”。

 

  潘定国还曾在家中搜出过好几张“压箱宝”——太外公画的建筑图纸,“这手绘图纸简直像现今用激光打印出来的。”最近,潘定国刚购置了静安区的一处住宅,可没入住几天,装饰窗台的花岗岩就脱落了下来,木地板踩上去也咯吱作响,每当此时,他就会想起太外公说的话——“经营实业,注重公德”。“太外公对施工要求之严苛,从一块砖头上就可见一斑。”潘定国说,在重建上海海关署的工程中,杨斯盛每日亲自督率工匠精益求精,甚至连每块砖头都要敲击听声,发现稍次品便弃之不用。有一次,一名工匠在砌砖头扶梯墙时,违反建筑要求把墙砌成空心,太外公发现后,毫不留情要求他推倒重来。

 

  给小字辈做规矩给老师鞠躬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连拿筷子都要有“筷相”……杨斯盛对后代子孙教养极严,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遵循规矩。潘定国回忆,记得有一次,全家人围坐在八仙桌边吃饭,“啪”的一声,妈妈突然一筷子敲下来并训斥他,“连筷子也拿不好。”小家伙从此苦练“筷功”。

 

  在杨家,还有一项规矩——碗中不能剩下一粒饭。“勤俭持身”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尽管家境殷实,但潘定国从小就养成了“光盘”的习惯,“阿奶常说,一粒米,七担水,农民辛苦种出的粮食,怎好随意糟蹋?!”逢年过节,见到长辈要行大礼;孩子进学堂,见到老师要鞠躬……在杨家,这样的家规一直延续至今。潘定国的小外孙今年上幼儿园中班,他要求小外孙,进幼儿园见到老师后,要站定、鞠躬、行礼。

 

  经营实业毁家兴学尽国民之义务

 

  在不少人看来,杨斯盛留下最宝贵的社会和精神财富莫过于“毁家兴学”。杨公因幼年失学而深切同情“乡邻子弟失学之苦”。他慷慨捐出家产的2/3,共计30余万两白银兴建浦东中学,留给家属者只占家产总值的1/10得以维持生计,唯有后世子孙的教育经费较为充足。

 

  为何这么做?在《捐产兴学启》中,他这样解释,“现在国家是这样的衰弱,我常常听见许多名人说,要救国一定要兴办教育。因此,我想我也是一个国民,我所有的家产,与其传给子孙,养成他们的依赖性,不如拿它来兴办学校,完成我国民的一分子的义务……”

 

  “太外公以实际行动告诉后人,自立者存,依赖者败。”继承祖辈的衣钵,潘定国走的也是“经营实业”这条路,公司命名为“斯盛”。尽管几经沉浮,这几十年来,潘定国倾其所有,专注于研发LED灯的新技术——让灯光变得更柔和、舒适和安全。目前,这种LED灯已取得了数项国际专利。

 

  作为上海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潘定国带着研究生,为这种新型LED灯的市场化投产投石问路。“希望我的产品能最终占领国外市场。”潘定国说,“实业兴国仍然是根本,踏踏实实做实业,为教育以公益事业尽力,尽国民之义务,这或许是太外公最希望看到我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