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培养之恩 终身不忘——怀念恩师高渠清教授

培养之恩 终身不忘——怀念恩师高渠清教授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梦恕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454


 

 

200168日,当我从电话中听到恩师高渠清教授于200167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的消息时,悲痛的我,当时瘫软在会议桌前,眼泪不由自主地流出,历历往事,涌上心头。

在我攻读研究生期间,正值祖国生活供应极端困难之际,是他怕我饿着,营养不良,每周都把我叫到他家中去分享国家给他特别照顾的营养品;他无时无刻地关怀着我的一切,冬天问寒,夏天问热,怕我步行太累,把家中唯一的女式坤车给我骑用;他严以律己,教我如何做人,热爱祖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他教我艰苦朴素,淡薄名利,学会团结周围同志;他教我如何钻研功课,学好理论课、基础技术课和专业课,让我学会博览科技群书,掌握知识宝库的内容,增大开阔思路的方法,从各方面来夯实自己;他教导我如何寻找科技的制高点,如何在这个制高点上去创新,去攀登科技的高峰……;他从人品、学识、方法各个方面对我提出要求,使我终生受益。正是这种师生之深情,凝聚着学子对交大的深情,凝聚着千千万万学子对母校的关怀,用母校高尚的传统、治学育人的精神时时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和对事业、对祖国的一片执着,母校、严师的敬业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

远离母校的学子就是在这种学风、这种精神的影响下为祖国做出了许多贡献,“不给母校丢脸”这是我经常要求自己,教导师弟、师徒的座右铭。

的确,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首先想起母校,想起老师,经常打电话或登门请教,我感到我的一切行动和决策身后都有母校在支撑着,随着岁月的增长,这种感觉更加深厚。同样,当我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就象孩子对妈妈一样快速地告诉她,让她分享这种幸福。1995年当我第一次被评选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时,我首先把通知寄给了母校。当我被评上首届詹天佑成就奖大奖时;当我被同时选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时;当我被人事部授与科技功臣一等功时,我都把这些消息告诉母校,我感到这些成绩,这些荣誉的取得都是母校的荣誉,都是母校教导的结果,我从内心感到没有恩师、没有母校严格的教育,不会有今天的一切。

母校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培养动手能力是很突出的,课后的实验课,假期的参观认识实习,毕业前的专业实习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校在严格课程教育上,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上,在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是紧紧扣在一起的,三者是齐头并进的,我深感缺一不可,正因为如此,出来的学生远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水平高,也很热衷于事业。他们干着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当官的少,当总工程师的多,有人说交大的学生“傻”,但我说社会需要这样的“傻子”,社会的确是“傻子”建成的,国家正需要“傻子”这样的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精英式的培养逐渐扩大到大众化的培养时,宽进严出不能变,严出才能出人才,严出才能出认真的精神。我永远忘不了由于理论力学不及格而留级的在我班有7名,由于政治不及格留级的有1名,然而就是这些成绩平平、留过级的学生,在离开校门之后,他们还深感母校的教诲对他们很有帮助。这些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成了技术骨干、拔尖人才、专业带头人、总工程师。在他们所处理的一切事情中,“严”字永不会被忘记。这种严格把关的校风,我感到在任何时侯都不能丢掉,宁缺毋滥,宁少勿降,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品德、校风不能变。

 

 

【注】高渠清: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隧道专家.194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45年留学英国,获英国新堡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理事长.

【作者简介】王梦恕,19619月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后攻读研究生,19654月获硕士学位,分配到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而后三十余年从事隧道工程施工与科研工作,晋升为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