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风雨过后有彩虹

风雨过后有彩虹

作者:佚名    转贴自:大连人才网    点击数:304


 

 

采访赵国藩院士时,他和老伴刚从中山公园晨练回来。八十多岁的赵国藩院士每天的生活很简单,读书、看报,有时去学校开会。他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还曾做过心脏手术,但即使如此,每次毕业生的论文答辩,他依旧会亲自主持,提出的问题仍然睿智而精到,让后辈们时刻感受到他厚实的学术积淀。

 

工程结构可靠度研究

一个无法超越的理论高度

 

赵国藩院士是国内最早提出并进行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人。他的第一篇相关研究论文是关于工程结构的风荷载和雪荷载,这篇论文的完成,让赵国藩院士注意到数理测算在工程结构可靠度中的意义,后来他在自学数理统计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试验,最终提出了用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安全系数的方法和意义。数理测算进入可靠度研究当中,应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理测算能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提供安全度的相关指标。

1984年,赵国藩院士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可靠度学术专著《工程结构可靠度》,这是中国可靠度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此后他又出版了《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结构可靠度理论》等专著。对赵国藩院士来说,专著只是一个时期研究成果的总结,更多的理论还需要在实践当中进一步检验和论证。从1970年开始,他参与主编了水工和港工两本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赵国藩又作为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和部颁《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两部规范的技术顾问,在这两部规范的制定当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多年来,这些工程结构的设计规范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技术的提高而不断被修改,但核心内容至今仍被使用。

 

钢纤维混凝土

曾经一路领先的新材料

 

1986年,赵国藩院士访问日本时,发现日本的建筑业已开始大量使用钢纤维混凝土。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所谓的钢纤维混凝土就是在混凝土里加入钢丝,钢丝可以利用钢水直接拉伸成型,然后进行裁剪,这个过程中的边角余料不会浪费,通过简单加工,这些边角余料被压薄、剪切,同样截成小段的钢丝,这些钢丝就成了所谓钢纤维。钢纤维的加工不需要太多的高科技,但它们被掺进了混凝土里,成为钢纤维混凝土,那就成了另一种新材料。钢纤维混凝土的成本并不高,却能大幅度提升混凝土的抗拉性。

回国后,赵国藩院士在写给学院领导的出访报告里,详细讲述了这个新趋势。此后,在他的力促之下,日本学者、东京大学教授小林来中国讲学。小林的讲学带动了那年秋天第一届钢纤维混凝土学术报告会的举行。当时来参加这个报告会的有近百人,这些人当中有学者,也有工程技术人员,这次大会直接推动了钢纤维混凝土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广泛使用。

后来钢纤维混凝土学术报告会成为学术例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同时由参会专家组成了规范编写组,这个编写组在赵国藩院士的领导下,于1989年编制出《钢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一书,两年后另一本名为《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也出版。这两本书和当时并存的日本与美国的钢纤维混凝土行业标准相比,无论在设计理念,还是在具体的操作规范上,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两本书的推出,让中国在钢纤维混凝土的利用上迈出了一大步。随后,赵国藩院士又受命主持编制了部颁《钢纤维混凝土》规范,这部规范为钢纤维混凝土的生产提出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不久,他又带领学生们开始尝试将不同纤维加入到混凝土里,形成新的具有更高可靠度的建筑材料。在他的指导下,研究工作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以一种材料为基础进行不同的实验,比如将碳纤维加入到混凝土里,所制造出的碳纤维混凝土十分坚固,其强度比钢纤维混凝土要高出10倍还多。

 

坎坷人生

历练一个人对事业的执著

 

赵国藩1924年出生于山西汾阳,小学毕业前夕,抗日战争爆发,赵国藩的父亲从军,不久家乡沦陷,国难当头,年幼的赵国藩再也无法在学校里安静地读书。1938年春天,赵国藩跟随母亲以及两个弟弟一起逃离家乡。他们到了绥德,又到了西安,最终落脚在四川乡下,不久母亲病重去世,赵国藩带着两个弟弟离开四川,回西安找父亲。

1945年夏天,19岁的赵国藩在西安市郊区的一所中学读完高中后,南下重庆投奔舅舅。在重庆的一个月时间里,他先后参加了5所大学的入学考试,竟同时通过了这5所大学的入学考试,最后,赵国藩选择了临时迁到重庆的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

1945年抗战胜利。第二年春天,上海交大迁回上海,赵国藩院士随学校一起来到上海。上海交大徐芝纶教授是当时国内知名的力学专家,他在上海交大教书时,曾开讲“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结构学”等一系列土木系主干课程,这些课程是赵国藩最喜欢的。赵国藩的用功引起了徐芝纶教授的注意,后来,徐芝纶教授曾将赵国藩所写的“结构学”听课心得推荐到当时的交大内部刊物《交大土木》上发表,而这之前,徐芝纶曾逐字逐句地修改这篇心得。这件事对赵国藩影响非常大,后来他自己当上教授,指导学生论文时,总是亲自批改,从不马虎。

 

珍惜时间

有限人生的无限付出

 

上个世纪70年代,物质生活还很贫乏,有一年秋天,学校附近的市场上突然运来了一些大螃蟹。当时他的一个学生跑去买,路上遇到赵国藩院士,问他要不要吃螃蟹,他摇摇手,说,不吃。学生很奇怪,那个贫穷的年代,有好吃的谁不想吃啊?学生不理解,问赵国藩院士。赵国藩院士想都没想,说,吃螃蟹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那时因为科研任务比较重,赵国藩院士经常要留在家里著述,可学校里的试验不能停啊,怎么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绝好的节省时间的办法,就是每天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条,把每个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写出来,第二天早上,他到班车点,请司机师傅捎给学生们。

赵国藩当选院士后,他的信特别多,这些信里有仰慕他而想考他研究生的普通学生,也有想通过他帮忙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赵国藩院士这么大的专家,哪有那么多时间来回复这些信件!但赵国藩院士从来没有冷淡过任何一位来信者,每一封信他都看过,并一一回复。有时他会为了来信中的某个问题而找学校商量,比如给某个来信者机会,就读自己的研究生。或者为了某封信里的某个问题,他连夜查资料,并详细回信写出参考书目。

学生们不理解,觉得这样做有些浪费时间。可赵国藩院士说:“我要回信,人家对我信任才给我写信,写回信是一种起码的尊重,还有那些工程技术人员的请教,是因为出了问题,他们才写信给我,这些问题可以帮我们去完善我们的研究。”

这话让赵国藩院士的学生们心服口服。一个重视时间的人才会重视别人的时间,才会拿出自己的宝贵时间去帮助别人。

 

简单生活

一笔捐款透出的人生态度

 

1999年,在第8届陈嘉庚技术科学奖颁奖大会上,赵国藩获奖得奖金10万元,从北京回来后,他将这10万元捐给了“钱令希院士奖学金”,意在“略为协助钱老师帮助经济困难、学习优良的同学”。数年后,这笔钱一直留在银行里。当年赵国藩院士想把这笔钱捐出去,可学校却把这笔钱退了回来,校长当面对赵国藩院士说,这笔钱是对你个人的奖励,是个人财产,学校不能收。

善意的拒绝是对赵国藩院士的尊重,这种尊重来自对他的了解。

学生们都知道赵国藩院士“穷”,这种“穷”不是精神上的贫困,也不是金钱上的缺乏,而是他对生活要求的低标准。

赵国藩院士的学生都去过他家,对他家的印象也格外深。一个学生说,赵老师家的家具都很旧。有一次他搬家,我们去帮忙,都说旧家具不要了,买新的,赵老师不同意,觉得家具还能用,扔了可惜,于是旧家具又都搬到了新房子里。这个学生还特别提到了给赵国藩院士搬家的一个细节:赵国藩院士夫妇用的床是由两张单人床拼凑起来的,非常旧,看上去都比学生的年纪大。

 

 

资料:赵国藩出生于山西汾阳。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9910月,赵国藩教授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功勋教师。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可靠性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为制定中国水利水电、港工、建筑、桥梁等专业的工程结构规范,解决四川二滩拱坝、贵州东风拱坝、贵州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等国家“七。五”、“八。五”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