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听张镈谈建筑设计哲学

听张镈谈建筑设计哲学

作者:顾孟潮    转贴自:中国建设报    点击数:795


 

19891019日,我们到张镈总建筑师家中请教。虽然已是78岁高龄,但他仍然在建筑设计一线工作,家中的会客室里还摆着绘图板。他兴致勃勃地接待了我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座右铭与设计哲学的一席话。

张老在这次谈话中反复强调周恩来总理对其建筑设计的两次指示。一次指示是针对北京人民大会堂设计讲的,在设计中要贯彻的5条指导思想:党的建筑方针是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以人为主,物为人用;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画菩萨”;要留有余地。另一次指示是针对他设计的北京饭店新楼说的,周总理强调,大家设计时要注意贯彻实践、群众、全面三个观点。

随后,张老根据亲身体会和丰富的设计经验,对以上逐条加以阐释。

建筑师搞设计必须贯彻党的政策,党的建筑方针是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定的建筑方针过时了”。这是不对的。要说经济上困难,我们现在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比,有不同的困难。注重经济因素,在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建筑使用功能上不能讲排场、摆阔气。如住宅,既然我国30岁以下年轻人占80%,独生子女是长远政策,就不应该搞那么多二室以上的户型。我认为,大部分户型应当是一室半,加上一个小的公共活动厅。北京1981年有35万对(70万人)结婚要房,而新盖不到5万户,第二年结婚人数还要增加,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并不是主张搞什么“干打垒”、简易楼。如果说那么做就是经济,那是对适用的诬蔑。

建筑首先要适用,同时建筑师要注意经济。盖房子是为了用的,不是为了看的。国内也有些同志以奇为好,以怪为好,不注意适用,不注意经济,这是不好的。

现在国际国内都讲环境、建筑、人,中心还是人。建筑设计强调空间,决不要忘了空间是为人服务的,要以人为主。

千万不要闭关自守,抱残守缺,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主义。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皆为我用”就是民族化的过程。提到民族形式,有的人讲要神似,这个意见很好。历史时期不同,不能照搬,只能做到神似。但是如果“形”完全不似,哪里来的神似?因此,不能把形似和神似割裂开来,由形似提高到神似有一个过程。如同不写生的人,一开始就作写意画那是很难画好的。

据说,有个画家每画完菩萨像,就藏到菩萨画像的背后倾听群众对画像的议论,然后分析这些意见再去修改画像。开始画成的有胡子的观世音,后来才变成符合人民意愿的模样。旧的建筑学教育思想与群众路线格格不入,强调所谓第一构思,即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并不一定正确的想法,这是不好的。坚持与否要看对不对。最重要的是要异途同归。既然大方向一致,走哪条路都行,不要坚持己见。至于归不归,往那儿归,那要讲道理,靠实践检验。我们主张设计工作走群众路线,搞集体创造,但不能做群众的尾巴。要有民主有集中,有综合、有执笔人。过去连执笔人也不讲了那不好。

我们的认识也不能停止,必须留有余地,才免得由于当时认识不全面给以后造成难以弥补的后遗症。

现在有设计哲理的提法。所谓哲理,就是立场、观点、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建筑师不能以为自己是做技术工作的,可以忽略哲学、方法论。建筑学社会性这么强,每搞一个设计都有个站在什么立场、为谁服务、持什么感情的问题。有了鲜明的实践观点、群众观点,才能前进,才能提高。搞“大本专业主义”,搞“大建筑主义”是不行的。不要总以为自己对,坚持己见。贯彻全面观点就要留有余地,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并且准备将来修改。

张老的观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