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朱志豪 : 我这条命 , 和黄浦江大桥连在一起

朱志豪 : 我这条命 , 和黄浦江大桥连在一起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364


 

 

2017116日,上海南浦、杨浦、徐浦等大桥建设总指挥朱志豪逝世,享年86岁。三十年前,如果说朱志豪这个名字只是在上海建设系统小有名气的话,那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朱志豪这个名字差不多己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的名字,和上海人的一个难圆的旧梦连在一起。这个旧梦,就是在黄浦江上造一座大桥。

从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八年,在这短短的十年里,有上海母亲河之称的黄浦江上一下子建起了三座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像三条巨龙拔地而起,在浦江两岸交相辉映,成为上海人民实现跨世纪之梦的又一通途。

作为亲自建造这三座大塑桥的朱志豪的名字也伴随着这三座大桥的胜利建成,长久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一九八九年年初,时任上海市建委施工处处长,己经56岁的朱志豪从市领导手中接过了担任南浦大桥建设总指挥的重任。从18岁参加工作,30多年中,朱志豪参加了无数个工业与民用建设项目。从浦西到浦东、从浦东到浦西,每当他踏着自行车,排着长队等候摆渡去工地上班的时候,在黄浦江上造桥的梦就会在他的眼前不时地闪现。要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亲手在黄浦江上造一座大桥该多好啊!

机会来了,实现黄浦江上造桥之梦的朱志豪等了30多年终于等到了。要将大桥建成世界一流的大桥,要为上海的改革开放树起一座丰碑

带着强力的责任感和史命感,朱志豪向市领导承诺:一定建设好南浦大桥,我用生命担保!

南浦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大跨径的叠合梁斜拉桥,主跨423米居当时全国第一,世界第三。这对做了30多年造桥梦的朱志豪和他的同事们来说也是大姑娘上轿第一次。朱志豪同志知道,南浦大桥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建筑工人能不能建造特大型桥梁的建设水平,而且更关系到上海的改革开放和浦东开发是否成功。作为南浦大桥建设的总指挥,他的一言一行,他的每一项有关工程建设决策的不周或者失误将给整个大桥工程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将对不起上海的子孙后代。

为了万无一失地建好南浦大桥。虽然己在施工现场摸爬滚打了30多年,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朱志豪丝毫不敢懈怠。为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桥建设管理方案,他和指挥部的同志们一起,根据南浦大桥工程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和深入的讨论,终于确定了南浦大桥建设管理的总体方案。首先在选择参与南浦大桥建设的科研、施工、材料、设备加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时,实行全面公开招标的方式,从中选择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施工企业,担任南浦大桥的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

有人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朱志豪,想在大桥建设中揽点活,推销建筑材料,也有人甚至承诺将以巨额回扣拉拢朱志豪,他一概予以回绝。有本事的,大桥招标会上见!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

在整个南浦大桥的建设中,他又提出了同一目标、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四同工作思路。为南浦大桥工程的顺利建成奠定了组织基础。在南浦大桥的施工过程中,作为工程总指挥,他的心与南浦大桥工程一起跳动。在整个南浦大桥施工中,他身先士卒,每天深入工地现场。工地上常常能见到头戴安全帽的总指挥朱志豪。工人们都认识这位个子不高,却极有威严的总指挥,大家都尊敬他,服他。因为,他不是那种不问情况就指手划脚的领导。他了解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任何细小的问题都逃不过他敏锐的眼睛。他喜欢在第一线指挥战役,这是他几十年在工地上养成的一贯作风。对自己是这样,对手下的人,他也要求指挥部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面向工地、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做到第一时间了解工程动态、第一时间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他将指挥部40%的人员分成浦东、浦西、主桥三个现场组,直接在工地上处理问题,与全体建桥职工共同奋战,为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建设速度,确保工程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八九年九月,正当南浦大桥工程进入施工高峰的时候,正当大桥工程最需要他的时候,朱志豪同志因长期忙于工作而造成的的胃病突然发作,在同志们的再三劝说下,他去医院检查,经确诊是胃癌!急需手术。在医院里,朱志豪依然心挂大桥,在病床上继续指挥大桥建设。住院期间,朱志豪同志的病房成了办公室,他要求指挥部每周送一次文件,医生护士常见他一手吊着输液,一手握笔批阅文件或拿着电话听筒听取工作汇报。为了早返工地,他向医生提出了加大药物剂量,缩短疗程的要求,宁愿忍受着药物的剧烈反应也要把宝贵时间和精力用于大桥建设。朱志豪同志离不开大桥,心里时刻想着大桥的建设,手术后的一个月,刚做完第一次化疗,朱志豪同志瞒着医生冒着寒风来到大桥工地,支撑着病体登上了40多米高的主塔检查工程质量。

当时很多人认为,朱志豪从此将退出南浦大桥工程建设。让人料想不到的是,经过治疗,胃己切除三分之二的朱志豪竟甩开病员服,带着病后苍白憔悴的面容,重新出现在南浦大桥的工地上。

我这条命,跟黄浦江大桥连在一起,大桥没造好,我的梦还没有实现,上帝还不收留我呢。他跟指挥部的同志们开玩笑说。

一九九〇年,南浦大桥尚未竣工,杨浦大桥的方案已经通过了专家论证。谁来做杨浦大桥的总指挥。有人劝朱志豪:南浦大桥造起来了,你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不妨激流勇退,安享晚年。也有人这样对朱志豪说:造南浦大桥己经造掉你半条命,对国家,对上海,对自己,你都问心无愧了。现在,你的年纪也到把了,没必要再为造桥去拚命了。以你现在的名声和水平,退休后当当顾问,不仅轻松,而且收入也要比现在可观。何乐而不为呢!

许多人的眼睛都盯着朱志豪,看他作何种选择。朱志豪当时也确实感到很累,毕竟是将近六十岁的人了。建造南浦大桥两年,不仅体重减了十几斤,而且还差点送了命。然而,他的心里却从未打过退堂鼓。他感到,他的生命和生活,真的己经和黄浦江大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离不开大桥建设工地。只要还有精力,他要把指挥建造南浦大桥积累的宝贵经验,还能为造一座新的大桥发光发热。

朱志豪记得,那是在建造南浦大桥时,一个夏日中的一天,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来到大桥工地视察,作为老朋友,朱镕基笑着问朱志豪:老朱,如果你的身体行,造杨浦大桥,把你的原班人拉过去,还是由你当总指挥,怎么样?朱志豪毫不犹豫地回答:好!

那时,朱志豪同志还在医院接受第三次化疗,当内科医生的妻子知道他的病情,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脸,说不出的心疼。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好好地歇一歇,在家里恢复正常人的生活。结婚三十多年,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朱志豪一直早起晚归。自打当了大桥工程的总指挥,他的工作简直就是没日没夜,一年到头,没有假期,没有节日,他的心完全沉浸在大桥建设中,家里的事情,他都顾不上。最令她担心的,是丈夫的身休,再这样下去,谁能保证病魔不会重新找上门来呢!然而,妻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当朱志豪把内心深处的想法都告诉她后,她便再也不拖丈夫的后腿,支持丈夫,放弃了单位的一再挽留,毅然退休回家承担全部家务。

你就放心去指挥杨浦大桥工程吧,家里的事情,你就不要操心了!

有了妻子的支持,朱志豪指挥建造杨浦大桥的信心更足了。朱志豪将建造杨浦大桥的设想和打算,主动向市领导写了一份报告,又一次肩负起杨浦大桥建设总指挥的重任。

 

 

我们要以比造南浦大桥更短的时间,把杨浦大桥拿下来!

当朱志豪在杨浦大桥指挥部那简陋的会议室里说这句话时,很多人都表示怀疑。南浦大桥主塔的建造速度,在当时己经被人称为奇迹,造杨浦大桥,基本上还是同一批施工队伍。能不能大幅度地提高速度和工效呢?人们的怀疑不能说没有理由。然而,朱志豪和指挥部的人们却胸有成竹。朱志豪在总结了南浦大桥建设经验和教训,在综合分析了施工方案和施工队伍的各种有利因素后制订了一个可行的计划。这计划,就是通过竞赛创造奇迹。

造南浦大桥主塔时,限于当时的情况,只选择一家施工单位承担,而建造杨浦大桥主塔,则由两家施工单位共同承建。这也是建造杨浦大桥中开拓和创新的一部分。

从此,两支施工队伍,隔着黄浦江,开展了激烈的竞赛。

两座主塔,在浦江两岸同时拔地而起。工地上,没有白天和夜晚,钢筋和水泥经过工人们勤劳的双手,凝合成巍峨的塔体,向空中升起……

浦东和浦西两座主桥塔工地上的施工人员开玩笑说:我们的总指挥站在黄浦江中,手里拿着竞赛的蟋蟀草引我们呢!

隔江相望的两座主桥塔日长夜高,崛起在黄浦江畔,使全上海都看见了杨浦大桥工程的建设进展。当年南浦大桥的主塔用18个月完成施工,而比南浦大桥主塔工程量超出百分之七十的杨浦大桥主塔,竟然只用了13个月就保质保量地造起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工地上的工人以极其朴素的语言评论朱志豪:这个老头,真有本事!

杨浦大桥两座A字型主塔,像两座雄伟的纪念碑,预示着大桥工程的圆满成功。

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建成后,黄浦江上第三座大桥——徐浦大桥又将建造。此时,市领导决定成立一个以造桥为主的专业公司承担徐浦大桥的总承包建设任务。一九九三年七月,年过六十的朱志豪担任了以建造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一批精英组成的上海远东国际桥梁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承担了徐浦大桥建设总承包。

徐浦大桥主跨590米,近处于杨浦大桥,桥梁结构的形式与杨浦大桥也相似,只是杨浦大桥的主塔为A字型,徐浦大桥的主塔为H型。这对建造过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的朱志豪来说,可谓驾轻就熟。

有人说:这下老头子该轻松了,可以在董事长的位置上安享晚年了。是的,作为一个企业的董事长,如果他对公司的事不闻不问,这个位置是挺轻松的。但是,对工作一贯执着的朱志豪丝毫没有这样想过。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以最经济的造价,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建好徐浦大桥。作为董事长,他要考虑企业的利益,但也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利坑害国家的利益,从而影响整个工程建设。

徐浦大桥用了两年半时间胜利建成。朱志豪不仅以最经济的造价控制了大桥投资,而且也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双赢的结果。

退休后,朱志豪离开了他奋斗了大半生的工地。但他仍关心着上海的经济建设,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仍关心着年轻一代的成长。

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民永远记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