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何镜堂:以建筑记录时代

何镜堂:以建筑记录时代

作者:李宛真  冯芸清    转贴自:南方都市报    点击数:621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领军人物和公认的建筑大师,《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入选人物之一。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以及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主持设计的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钱学森图书馆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获得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4项及省部级奖数百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奖最多的建筑师,被誉为“中国馆之父”以及“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

 

“建筑师要对得起时代,对得起人民”

 

“南粤楷模”荣誉称号授予仪式现场,何镜堂给大家的寄语是“以建筑记录时代”,这恰恰反映了何镜堂60多年灿烂的建筑设计生涯,“作为建筑师,能够记录这个时代,是一种社会责任”,“建筑师要对得起时代,对得起人民”。

1938年,何镜堂出生于广东东莞。读书时期,何镜堂既喜欢数理化学科,又喜爱画画,他的老师提议去学建筑,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和半个工程师的结合体。1956年,何镜堂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正式走进了建筑设计的殿堂。

“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这是何镜堂的初衷。他曾先后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等重大工程200多项,多次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标,提振中国文化自信。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了包括反法西斯战争、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汶川抗震救灾、“两弹一星”、“一国两制”、“一带一路”,以及雄安新区和海南自贸区国家发展战略等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何镜堂说,自己60多年中最优秀的两件设计作品——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见证了从自己出生的年代到现在的两个历史阶段,是中国从灾难走向富强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何镜堂用自己的一生、自己的作品见证了中国站起来的时代历程。

2007年,当时共有340多个设计方案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竞标,何镜堂带领华南理工大学从中脱颖而出。他回忆称,能够中标是非常光荣的事情,现在每次走进中国馆仍然会觉得非常自豪,会由衷感叹当个中国人真好。

 

“建筑应以人为本,学建筑首先要学会做人”

 

如今,何镜堂年逾八旬仍奋斗在工作第一线,身体状态极好。学生们问他:“怎么能一直保持这么好的状态,平日里是如何养生的呢?”何镜堂每次都会回答说:“最好的养生方法就是工作。”

他主持、筹建、建设了国内建筑学界第一个且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理论、技术创新的角度为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同时,何镜堂还坚持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功实践“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形成“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良性循环。他领衔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曾获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等;主持的“建筑学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获国家教学一等奖。

至今,何镜堂已经培养了博士、博士后80余名,硕士数十名,其中18名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有的已晋升教授、院长、总建筑师,成为全国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主要骨干力量。学生们评价说:“何老师不会特别强调自我,也并不苛刻,他对所有的学生都非常亲和”,“何老师是非常开放性的,在日常待人接物中,完全看不到有所谓的院士、大师这种光环”。

何镜堂说,建筑是以人为本的,所以学建筑首先要学会做人。2011年,何镜堂在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全部捐出,并牵头各方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累计接受捐赠1100万元,奖励各学院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这个基金,每年都会评给有创意的学生”。

另外,何镜堂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何镜堂工作室”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知名设计品牌。工作室的改造设计也是目前何镜堂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这体现了他一直以来追求的生活状态。工作室原址是80多年前的中山大学教授居住区,有十栋老房,因年代久远已经破旧不堪。何镜堂将其设计为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既保留了历史的味道又满足了现代生活的要求。何镜堂说:“工作室的设计正体现了我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