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两院院士李国豪的传奇人生

两院院士李国豪的传奇人生

作者:张光武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914


 

  李国豪院士的一生,几乎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科学和爱。

 

  李国豪是1936年同济大学土木系的毕业生,同年获工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1938年,这位来自广东梅县的年轻人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并被破格批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结构力学和钢结构学家克雷伯尔。第二年,战争开始了,那段日子令他终身难忘。他回忆说,有钱的同学去了瑞士、法国,他没有钱,只能留下。不久,英美对德宣战,学生都去当兵了,他还留在左克雷伯尔的教研室里做研究工作,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

 

  1940年,李国豪以优秀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获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在桥梁工程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年仅26岁的李国豪自此便以“悬索桥李”而闻名于世。此后,他除了从事钢结构焊接问题的研究外,主要负责研究工程实际中出现的各种桥梁结构方面的新老难题。他潜心于对悬索桥、行梁桥和结构稳定的分析,取得创造性成果,发表了近十篇重要论文。其中,他在针对汉堡拟建的悬索桥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揭示出三跨连续加劲梁不设中间支座的体系无支承弯矩高峰的优点,三十年后,这种体系终于在70年的美国修建的一座斜拉桥工程中被成功采用。至于他对火车在悬索桥上的动力作用的精湛分析,其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都填补了当时的空白。1942年,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又参加了由克雷伯尔和赫瓦拉主持的德国钢结构稳定规范的修订工作,由他提出的《弹性平衡分支的充分辩别准则》,建立了结构稳定的一个基本准则。不久,这个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青年又以论文《钢结构分析的几何方法》成为第一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博士”(Dr.-lng.habil)学位的中国留学生。1943年夏,他又成功发表论文《珩架和类似体系的结构分析新方法》,论文所体现的创新的思维方式后来被广泛引用于高层建筑和其它复杂结构的计算中。19449月,李国豪移居维茨堡市。至此,他和克雷伯尔一起工作的时期基本告一段落。三十五年后,这段深厚的合作情谊再次得到印证,1979年,李国豪达姆施塔特市,德高望重的克雷伯尔组织一个桥梁工程界人士的盛大欢迎会,克氏本人在会上发表讲话,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李国豪当年取得的突出成就,当李国豪介绍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桁桥梁扭转、稳定、振动》结束时,全场鼓掌、顿足,欢声雷动,克雷伯尔更是激动不已。

 

  1944年冬天,李国豪与维茨堡大学医院工作的医生叶景恩博士结为伉丽。追忆往事,李国豪仍显得情意缱绻。他说,那段日子里,一切都显得匮乏,惟有感情生活使四周的一片灰色变得多采而有生机,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前往150公里外的维茨堡看望未婚妻。

 

  二战结束后,已迁至德国南部的李国豪偕同妻子,带着不满周岁的大儿子李归华,几经辗转,终于踏上祖国的归程。好不容易到了上海,李国豪重返母校,出任土木系主任,两年后,任工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又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教务长。

 

风雨归程,丹心不渝。这位风华正茂的归国学子义不容辞担当起领导学校专业建设的重任,创办了桥梁工程专业,并先后出版了这一领域内的第一部由中国人编写的中文教材《钢结构设计》和《钢桥设计》,1955年开始培养桥梁工程研究生,之后,又出版了《桥梁结构稳定与震动》。同年,四十二岁的李国豪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技术部学部委员(即今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出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不久,创办工程力学专业,亲自讲授板、壳力学,为中国培养出首批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自50年代中期开始,他先后应聘担任举世闻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主任委员。从那时起,这位才华卓著的学者为国家的众多重大工程建设(尤其是桥梁工程建设),呕心沥血,功绩辉煌。处处都留下他的足迹。

 

囚室中演绎爱的故事

 

1966年,“文革”开始,李国豪在劫难逃,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囚于隔离室中长达两年之久。漫长囚室岁月里,他依然忘我的工作,潜心研究南京、武汉两座长江大桥的“晃动”现象,取得了桁梁结构领域理论分析的初战告捷。

 

  之后,从囚室走出,李国豪又被驱至校内监督劳动。苦难岁月何时能见尽头?他无法卜知,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总要向前进步,人类社会总要走向昌盛发达,桥梁工程事业总要不断开拓发展。对此,他坚信不疑。他一如既往地做起桥梁模型和扭转试验,把自己的家变作了研究室,继续完善理论分析和计算上的步聚。

 

  1973年,李国豪终于大功告成,完成囚室岁月中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壁破道成,真经面世,自此,武汉大桥的震动问题和南京大桥的稳定问题之疑案终于破解于一朝,并由此消除了中国大桥设计多年的块垒心病,开拓了桁梁结构的理论分析长河。一代大师李国豪若海思进,度厄众生,造福天下,可谓功德无量。

 

宝钢不能下马

 

  1977年,李国豪劫后复出,任同济大学校长。“学人治校,自见不凡”,李国豪以其恢弘的气魄,令同济卓然而成为今日国内外公认的一所理工医文管理兼具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功绩累累,世人共识。

 

  1979年,李国豪任上海市科协主席,宝钢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1980年,在京人士传言,宝钢将要下马。次年,又传说国民经济要调整,有人提出让宝钢下马。这回看来是动真格了,因为,工作组已经到了现场,更有确言谓已在讨论善后工作云云。

 

  宝钢顾问委员会表态了,这是大事,而且,是在生死存亡的节骨眼上。作为首席顾问,李国豪首先发言。会场上,许多双眼睛急切地盯住他,对于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许多同行、专家历来是唯他马首是瞻的。

 

  一字一句,李国豪字字铿锵地说了六个字:

 

  “宝钢不能下马!”

 

  而后,他的理由,他的陈述,他的分析,如同他的梅县普通话一样,硬朗有力,令人信服。

 

  李国豪在这次会议上发言,惊动了中共上海市委,惊动了国务院。最后,中央领导表态了:李国豪的意见,言之有理,决定加以采纳。

 

  李国豪回忆说,大跃进时,他也提过意见,当时的情形,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可宝钢那回就不同了,那是1981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啊!李国豪真正感受至改革开放的春风,真正体会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伟力。

院士之爱在华夏

 

  1981年,李国豪出任同济大学校长不久,又被选为上海市政协主席。他先后主持编写《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和《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重建结构理论研究所,组建桥梁研究室,开展桥梁的空间分析、稳定、抗震,风振和车辆振动方面的研究,培养了大批的博士研究生,由此进而形成地震工程、风工程和桥梁工程的研究中心。

 

  八十年代,李国豪的英文版专著《箱梁桁梁桥的分析》在国外出版。此间,他还先后发表了曲率、曲线、箱梁的弯曲——扭转理论和公路湾桥及斜桥的荷载横向分布的分析理论,引起学界广泛注目。

 

  1981年,李国豪被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会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从而进入这一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此后,他还先后获得过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荣誉工学博士称号(1985年),国际桥与结构工程协会授予的“国际工程功绩奖”(1987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5年),“陈家庚技术科学奖”(1996年)和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的荣誉工学博士称号。

 

  1994年,李国豪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

 

  20037月,举世瞩目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已实现阶段性目标,李国豪百感交集,他说了一句话:“这一天,我们已经盼望很久了。”

 

  自1996年,在经过关于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的多次论证会后,200010月,李国豪提笔给江泽民同志写了一封信。1020日,李国豪去参加江阴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李国豪应邀赴会。令他感到兴奋的是,江泽民同志亲自出席了典礼并为大桥剪彩。

 

仪式结束时,江泽民同志握着他的手,不无激动地说:“国豪同志,我们国家的桥是越修越好了。”

 

而后,李国豪再一次地,向江泽民谈起了建设大小洋山深水港的事情。

 

“上海一直都是以港兴市的,深水港是上海发展的生命线,现在更是迫在眉睫的事。釜山和高雄都因有了深水港发展很快,我们得抓紧上马啊。”

 

江泽民认真地倾听着李国豪的话,并不时地点头。江泽民同志一直关注着上海建设深水港的事哪!

 

113日,江泽民在听取了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和专家论证等各方面的意见后,对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的事情做出了重要批示。这样,一个重大的攸关国计民生的国家战略项目,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下,挥旗破土,拉开了庄严的序幕。

 

李国豪曾有言:“从字面上看,桥是绕过一个障碍的意思,无论前面是山谷还是流水。”李国豪一生从事桥梁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将建桥喻为他生命的代名词并不为过。从另一层意义上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象李国豪这样,成百上千科研教学工作者穷毕生之精力,和全国人民一起,团结奋斗,前赴后继,不正是为我们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我们祖国早日进入小康社会建造着一座举世瞩目的瑰丽多姿的金桥吗?

 

  一个当年从广东梅县贫苦农家走来的青年,以其不懈的努力,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取得了为世人瞩目的成就。

 

  科学孕于率真,伟大寓于平凡。科学与爱,构筑起李国豪八十多年的全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