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九一八事变:中国的耻辱,在于没有抵抗的机会

九一八事变:中国的耻辱,在于没有抵抗的机会

作者:孔华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648


 


 

一、

日本军人中,石原莞尔被誉为“日本最富战略头脑的人。”

能得到如此称号,当然不是浪得虚名。

早在年轻时,石原莞尔就博览群书,仔细分析过拿破仑的军事战例,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势。

甚至业余爱好都是思考日本如何扩张。

1928年,他被调到关东军担任作战参谋,刚到东北,他就被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惊呆了,心中的宏大梦想仿佛找到依托的地方。

此后的8个月,石原莞尔都在努力读书、研究地图、和关东军谈话,后来的一年多时间,他又进行了三次参谋旅行。

目的只有一个:完全了解东北。

日后关东军的战略规划、行军路线、以及各种应对方案,都在石原莞尔的脑中推演无数遍。

当他有了完整思路时,给日本天皇写了一封报告——《满蒙问题解决案》,方案提出的观点一点都不意外:

“解决满蒙问题是日本生存的唯一途径。”

“解决满蒙问题需由帝国军队掌握。”

这就是日本军队的少壮派。

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日本热血青年,对执政者醉心于权术、欺上瞒下的腐败统治非常不满,对资本家不顾国计民生也深恶痛绝。

在他们看来,军人才能改变日本。

于是,军人法西斯组织在20年代纷纷成立,这些组织的成员上到退休元帅,下到刚刚参加工作的尉官,颇为壮观。

这条路走到极致,则是日本军部独裁。

他们要求消灭老旧势力,联合新兴财阀和官僚对日本全面改造,然后对外实行武力扩张。

唯一的分歧是“皇道派”主张天皇至上,“统制派”主张军部至上。

永田铁山、石原莞尔、岗村宁次、东条英机......都是“统制派”的核心骨干,他们在1936年彻底击败皇道派,组建起主导侵华的军人政府。

在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到清晰的脉络: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人的必经之路。

早在1929年7月,石原莞尔就在北满参谋旅行中,全方位讲解了他的计划。

包括进攻东北各大城市的规划、火炮位置、情报侦察、策反东北官员以及后勤补给方案,事无巨细全部都想到了。

九一八事变前,关东军又进行过多次演习。

有了如此充分的准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关东军才能迅速占领东三省。因为事到临头该怎么做,他们早已心中有数。

所有的临时起意,都是深思熟虑。

虽然关东军有赌的成分,但日本攻占满蒙的大方向不会变,只不过是时间迟早的事情。

更何况,日本也需要一场战争。

 

 

二、

1921年,美、英、法、日、中等9国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

根据会议协定,日本大规模裁撤海陆军,军费缩减40%,从此日本进入“军人失意时代。”

饭碗被砸,军人肯定不满意。

更让他们焦虑的是社会地位下降,从最受尊重的职业,一下成为多余的人,这种落差让他们不得不寻找出路。

军人主政,则是他们走向极端的反应。

而当时的日本经济,也很不景气。

据统计,1926年的工薪阶层中有80%生活贫困,由于缺乏工作岗位,走出校门的学生也难以就业,而且向上流动的难度大大增加。

困境中的日本,3年后又迎来大萧条。

从1930年开始,资本外逃达8亿元以上,城市失业人口也有15%—20%,而日本出口又严重依赖美国,导致财政出现巨额赤字。

经济和社会危机、军人狂躁、再加上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指导,日本举国都对战争有执着的狂热。

首当其中的就是东北。

对于日本来说,占领东北好处多多:

东北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可以大大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战争需要的军备生产,又可以刺激国内工业和就业岗位。

而对外战争也能提供军人的宣泄口。

再说,攻占满蒙本来就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于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和日本政府半推半就,顺势占据东北。

中国抗日战争,也从此开始。

 

 

三、

絮絮叨叨这么长,一直在说日本。

其实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能否保护自己。”

毕竟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野狗安分守己,才能苟且度日,而是当野狗冲上来的时候,手握一根打狗棍,把他打趴下。

那么,我们来看国内的形势。

九一八事变时,到底有没有胜算?

东北军直接来源于张作霖,他从保险队长起家,用拉拢、兼并、投机的手段逐渐带出几十万东北军。

张作霖是枭雄。

但很多东北军的高级将领,都有一些江湖气息。这些人玩权谋手段是一把好手,但现代军事素养实在不怎么样。

他们掌权带兵可以,真的上战场打仗?

画面太美不敢看。

张作霖也意识到老将不行,于是大力提拔了留日学生、陆军大学毕业生,希望增强战斗力。

不得不说,正规军校生的加入,确实增强了东北军的战斗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派系之间的争斗。

张作霖的江湖系、杨宇霆的留日士官系、郭松龄的陆大系、东北讲武堂系......当然这些派系都归属于张作霖领导。

后来呢?

郭松龄倒戈身死,杨宇霆被少主杀于老虎厅、而江湖系在张作霖死后都成了土皇帝。

各路主将凋零,让东北军的战斗力大为削弱,而派系纷争却依然存在,全靠张学良的个人权力压着。

那么东北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光说没用,看实际战例。

北伐战争后期,张作霖被各路诸侯围攻,不得不放弃关内的地盘,以元首之身退守关外。

不是东北军不想统一天下,实在是打不过。

中东路事件,被苏联击败。

几年后在陕北围剿红军,装备精良的东北军,被万里长征后的红军整师整团的吃掉。

这些都是事实。

虽然东北有人口、有资源、完整的军工企业在民国名列前茅,但历史记录的战绩不会骗人。

东北军的战绩,胜少败多。

没错,九一八事变前夕,关内外的东北军有40万人,但历史无数次的证明:

数量不一定等于质量。

真和日本关东军拼命的话,能不能胜利不好说,毕竟历史不容许假设。但起码不会输的很难看。

可东北军的高层没有拼命。

他们拱手把大好河山让给日本,自己带着军队和家眷、细软跑到关内。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军阀。

 

 

四、

所谓军阀,就是以军队为权力支柱、地盘为根基的军政人物。

军队为首,地盘为次。

只要有军队在手,地盘可以重新抢,可要是没有军队,诺大的地盘也守不住。

军队才是军阀的命根子。

张学良是爱国将领,但他也是军阀。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的地盘横跨东北、华北,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和蒋介石平分江山。

如果没有继承张作霖的军队,30岁的张学良凭什么?

正因为如此,他不能损失实力。

我个人觉得,张学良的“不抵抗”是受到中东路事件的影响。

或许在他看来,连日俄战争中的失败者都打不过,和日本拼命,岂不是也打不过?

如果军队受到损失,那才是得不偿失。

而东北军的高层愿意打仗吗?恐怕都抱着保存实力的心思,能跑就跑,实在跑不了就投降。

就连张作霖的把兄弟张景惠都投降了,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何况其他人呢?

我一直认为:

一个人可以顺势影响大众,但绝对做不到强制命令所有人,如果他做一件事非常顺利,那一定是符合大众需要。

张学良能命令东北军入关,一定是符合东北军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就是军阀。

虽然可以拼命抵抗,但他们要保存实力,毕竟有军队才有一切。

反过来说。

军阀治理下的地方,也很难整合全部资源,用于发展经济或抵御外敌。

虽然东北军兵强马壮,但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军队、地方干部队伍,也缺乏一批完全追随政府的工商企业。

那些赚钱的工商产业,不是纳入军阀麾下,就是归于军阀私门。任用干部也很难说是规模化培养。

军阀的成就,几乎都仰仗个人能力。

比如重用某某人使用什么政策,可以暂时出成绩,一旦某人懈怠或离职,往往会造成人亡政息。

所以我写历史文章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组织”这个词,也经常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

比如门阀、比如八旗。

只有组织把资源聚拢在一起,照顾到上下层的利益,才能团结起来作一番大事业。

而军阀恰恰是没有组织的。

他们就像是沙滩上的堡垒,看上去赫赫威风,实际上却不堪一击。

九一八事变,再次证明了军阀的软弱涣散。

 

 

五、

如果把镜头拉到3万米高空,就会看到,当时的中国遍地都是军阀。

蒋介石心心念念的“攘外必先安内”,就是要先消灭军阀,整合力量,然后才能抵御外辱。

可是很不幸。

蒋介石也是军阀。

不可否认,此人有一股极强的精神气质,在陆军速成学堂读书时,就和日本教官产生过强烈的争执。

那时日本教官拿着一块土对学生说:“这块土中有4万万微生物,就像中国的4万万人口一样,寄生在土块中。”

台下的蒋介石怒不可遏。

他冲到台上一掌击飞土块,大声对日本教官说:“日本有5千万人口,是不是像微生物一样,寄生在1/8立方土块中。”

听的学生们目瞪口呆。

即便成为军阀后,他也不像北洋军阀一样没有稳定根基,而是和江浙财团、乡间士绅结成同盟。

这个利益共同体,比其他新旧军阀先进的多。

个人权术加利益同盟,对于其他军阀来说属于降维打击,所以在历次内战中,蒋介石无往而不利。

但他依旧是军阀。

他的权力来自军队,地盘则是东南和财团。

他的江浙财团盟友,不是转型成官僚资本,就是继续做外国的买办,而地主士绅则是把资本困于土地,没有余力发展工商产业。

这种依附型经济,不足以撑起中国的未来。

他们的所作所为,本质上依然是为个人和小团体服务,对民族产业的发展没有太大帮助。

从个人来说,他们很无辜,但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却是进步的绊脚石。

在江浙财团和地主士绅的帮助下,蒋介石连东南的资源也不能有效利用,税收和财政都要被他们先剥一层。

而国民党内派系纵横、军队内亲疏分明、在外还有阎锡山、李宗仁等半独立军阀......

所谓南京国民政府,其实也挺虚弱的。

本质上来看,南京国民政府是军阀、财阀拼凑而成的集团,并不是有统一目标和思想、能够聚拢一切资源的组织。

所以九一八事变后,让蒋介石派兵北上抗日,根本不现实。

其他军阀为了保存实力,不会听他的,而他自己的军队去不了也不愿意去,毕竟要留着打内战。

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除了“不抵抗”、“力避冲突”,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对了,还能希望国际调停。

 

 

六、

九一八事变的形势就是这样。

日本磨刀霍霍,举国都在天皇和军人集团的领导下,渴望输出战争。

中国遍地散沙,连大规模抵抗都组织不起来。

仅仅2万多关东军,就能沿着铁路沿线占领东北城市,半年后东三省全境沦陷,紧接着就是华北自治、七七事变。

什么是国耻?

东北军撤退是国耻,东三省沦陷是国耻,中国组织不起抵抗更是国耻。

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耻辱。

 

 

七、

当然,不抵抗的只是高层。

没有利益束缚的东北大众,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抵抗,他们是真正为保卫家园而战斗。

他们汇聚成东北抗日联军,最多时只有3万人,却连续对日作战十余万次,在日军大后方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

杨靖宇牺牲后,胃部被解剖。

日军在他的胃里没看到一粒粮食,只有不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他们根本没有想到:

“中国竟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

还有赵一曼、马占山......千千万万奋起反抗的英雄,他们曾经是军人、农民、土匪,但此刻却为保卫家园并肩战斗。

大部分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曾经战斗过。

这些无名英雄生前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但在史册中,他们比那些位高权重的军阀更加光辉。

洗刷九一八耻辱的,正是无名英雄们。

正是他们和关内的热血民众一起,汇聚成14年抗日战争的洪流。

大时代最见人心。

有的将军不抵抗、有的高官投降了、也有很多人做汉奸,但最底层的民众却一意孤行,至死不回头。

国家或许没有给他们温暖,但他们从未辜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