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林可胜:中国近代生理学的奠基人

林可胜:中国近代生理学的奠基人

作者:王志均(中国科学院院士)    转贴自:科学网博客    点击数:1212


 

 

要多给人们留下一些不能忘却、也不应忘却的美好人物形象;研究他们以什么样的精神和品德,形成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1925年秋,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美国纽约的董事会做出一项争论热烈的艰难决定:聘请28岁的华人科学家林可胜博士为协和医学院生理系的主任教授,一个传奇式人物登台献技的帷幕揭开了!

一个出色的科学家

北京协和医学院原是由美国洛克菲勒(俗称“煤油大王”)基金会资助的由美国人在华办的学校,学术水平很高,当时该校副教授以上教师和系主任全由外籍人担任。

生理系是由一个英国人负责,他既不善于讲课,科研成绩也平平,而且对培养中国教师很不热心。林可胜是第一个中国人在该校任主任教授,而且又那么年轻。他的任命,在协和引起很大反响,一些美国教授也不以为然。

林可胜到任后一改生理系萎靡沉寂的状态,奋发图强,锐意革新,在科研、教学、培养人才等方面,很快都做出突出成绩,以铁的事实显示了他的卓越才华。

林可胜早年即在英国开始消化生理的研究,后来又到美国进修,主要研究着重在胃液分泌方面,回国后,又在同一领域继续深入研究。他的最突出的成果是发现进食脂肪后,由小肠粘膜释放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经由血液循环到达胃,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

林可胜为这个物质创制了一个新词,名为“肠抑胃素”,它是一个本质为蛋白质的激素,这一发现被国际上公认为一项经典性工作,也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现在看来,它不像是一个单独的激素,而是具有共同作用的几种胃肠激素的总称。

这里记一个小插曲:当时和林可胜为发现这个激素一起发表论文而署名的日本年轻进修员小坂隆雄,因为该项工作,在70年代末被日本胃肠学界誉为日本胃肠激素之父。

林可胜还和他的同事们、学生们进行过系统的血管中枢定位的研究,发现在延脑第四脑室的下部分别存在称交感(加压)中枢和交感抑制(减压)中枢,获得的显著成绩。

一个典型的创业者

林可胜祖籍福建厦门,他的父亲林文庆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医,回国后曾任孙中山的机耍秘书和随身医生,后任厦门大学首任校长。林可胜8岁时就被送至英国学习,直至获得医学和哲学博士双重学位,于28岁时学成归国。

林可胜是一个典型的创业者,具有极强的开拓能力,他在任何舞台上都能演出威武雄壮的剧目来,他到协和医学院后,很快就组织起一支进行科研和教学的班子,包括倪章棋、林树模、张锡均、冯德培等教授,这在当时是全国高等学府中生理专业的最强阵容。

林可胜对教学也极认真,特别重视实验课及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还培养出一支具有高超实验技术的教学和科研辅助人员。他主编的生理学实验讲义一直为当时及以后若干年我国生理学专业的楷模。他曾大力培养生理学人才,包括由各医学院校及综合性人学送来的年轻教师作为研究生和进修生,订有一套完整的培养计刘,现今国内老一辈生理学家中,很多出自他的门下,使他成为名符其实的一代宗师,大大促进了我国生理学的发展。

林可胜被公认为中国近代生理学的奠基人。在20年代中期以前,有少数外籍人士及我国学者进行过一些零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关于我国人的生理正常值。

因此,该时期只可认为是我国生理学的萌芽时期,林可胜归国后,就意识到找国生理学应该有自己的学会组织和学术刊物,他于1926年初刚回国几个月,就发起成立中国生理学会,当选为首任会长,这样,生理科学(实际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营养学等学科)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可以加强相互联系,促进学术交流。

翌年他又发起由学会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英文版),并被推举担任主编,他对这个刊物花费了大量心血,把它办成我国最好的几种杂志之一。

有人说:办好一个期刊就是建设一个学术中心。由林可胜创办的这个杂志(解放后改为“生理学报”,用中文出版),迄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真正起到了学术中心的作用,它对于发展中国生理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因此,1926年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一年,是我国生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37年“七·七”事变,林可胜义愤填膺,毅然奋起抗日。他先南下参加西南大后方红十字会工作,担任救护总队队长。由于他的国际声望,得到国外进步团体、个人以及爱国侨胞捐助的大量财物,他还赠送给新四军不少药品器材,得到宋庆龄、周恩来的嘉许。

林可胜在贵阳建立的“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吸收了大批高级医护人员,其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医学院,说明他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领导才能。

1944年林被任命为中将衔军医署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把所属医药卫生人员统统编入在上海新成立的国防医学院,他担任院长。

但由于他为人正直,不善逢迎,不能适应国民党政府内的官场习气和复杂的人事关系,曾多次遭到忌妒和排挤,终于被迫于1949年“解甲归田”,赴大洋彼岸的美国,再次进行痛觉生理学与药理学的研究,一改过去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回复科学工作者的本来面目。由于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杰出贡献,美国政府曾授予他高级勋章,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

林可胜天资聪慧,才思敏捷,有极强的事业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性情豪放无拘,敢想敢干,雷厉风行。他不贪图安逸,能不知疲倦地连续坚持工作。这些都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林可胜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尤其擅长绘画。他画的胃粘膜的显微结构,异常精美。他讲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能用双手在黑板上作图,既快又好,深得同学们敬慕。

林可胜具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他在美国人统治的协和医学院,经常为中国人争权利,争待遇,争荣誉。有的美国教授故意与他为难。

有一次他在作一个有关神经功能的报告时,当场一位美国神经学教授提出一个有意刁难的问题,语气甚为轻慢。林教授立即拿出几种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绘出大脑结构,针对问题作了详细解答,随即提出一个旁类问题反问,该教授却无言对答,十分狼狈。从那时以后,美国人再也不敢小看他了。

林可胜具有高度正义感和爱国激情。他虽长期在英国受教育,但在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后,全国爆发反英游行时,林可胜手执“打倒英帝国主义”标语牌,参加抗英游行。在1932年日本军国主义大肆侵华的喜峰口战役,林可胜曾带领一支医护队伍前去战地救护,深为日寇所忌,把他列在黑名单中。“七·七”事变后,他愤而参加红十字救护队并投笔从戎了。

林可胜是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一个开风气之先的人。他推动了中国生理科学历史车轮的进程,使其提早达到近、现代水平。他的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1969年,林可胜不幸因患食道癌逝世,结束了他传奇式的一生。

人们永远怀念他。

 

 

作者简介:王志均院士,山西昔阳人,生理学家。1910年出生,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50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他关于不同类型食物促进胰液分泌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研究Z--作被认为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于1950年回国,在北京医学院生理系任教,任教授、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200012月王志均教授辞世。

王志均教授是国际著名生理学家,他的成就享誉国内外,堪称一代宗师。王志均教授晚年十分关注中国的生物医学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为《生物学通报》撰写了一系列科学史和高级科普文章,如“内分泌概念的衍变和发展”、“班延的奇迹——胰岛素的发现”、“巴甫洛夫:一个从神坛上走下来的人”、“摘取下丘脑皇冠上明珠的一对竞赛冤家”、“雌雄外激素趣谈”,等等,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本刊在55年前创刊之际,就提出“源于科学、服务教育”的宗旨。许多知名科学家纷纷撰文,将他们对科学的真知灼见,与读者分享作为一代科学宗师,王志均院士身体力行,亲自为本刊撰写系列高级科普文章。今天重温这些文章,他的高尚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令人感动。本刊重新发表这一系列文章,读者可以重温科学发现的故事.以此作为对一代名师的缅怀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