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作者:杨立新    转贴自:新浪博客    点击数:711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201893日《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原文: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历史有其规律和逻辑。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

出处:(唐)韩愈《答李翊书》

 

原典: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释义: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答李翊书》是其倡导古文理论的一篇重要文章。李翊(yì),唐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曾跟韩愈学习古文。贞元十七年,李翊写信向韩愈请教有关古文创作的问题,这篇文章是韩愈给他的回信。

在《答李翊书》中,韩愈首先提出:“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认为道德是文章的根本,而文章则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接着论述了创作者的道德修养问题:“将蕲(同“祈”)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意思是要想达到古人“三不朽”之一“立言”者的境界,就不要指望自己很快成功,不要被权势和名利所诱惑。告诫李翊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慕功名,并运用比喻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竢,同“俟”,等待;遂,犹言遂遂,茂盛貌;晔,光明灿烂。在这里,韩愈以树、灯为喻,以树之“根”和灯之“膏(灯油)”比喻人的道德修养,以树之“实(果实)”和灯之“光” 比喻文章,指出要想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就要像为树养根、给灯添油那样,加强道德修养;有了崇高的道德境界,那么所写的文章才能根深实茂、光焰万丈!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强调了重视实质、培植根本的重要性,这种观念直接继承了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思想。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主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引用这句古语,意在强调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各国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携手前进。任何人都不能破坏中非人民的大团结!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非人民振兴的步伐!中国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