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雍正皇帝的反腐倡廉

雍正皇帝的反腐倡廉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891



    清朝宫廷剧看多了以后,世人常常津津乐道于康乾盛世,却往往忽略了处于承上启下位置的雍正皇帝。而史料证明,如果没有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就大力开展的反腐倡廉,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的美名传扬。

    康熙末年,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贪污、挪用、借支公款的现象比比皆是。其根源在于清从明制,官员俸禄太低。正一品官员的年俸不过纹银一百五十两,七品县令则只有四十五两。这点俸银,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封建传统文化要求的打点上司、迎来送往和礼聘幕僚了。所以说,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种吏治腐败是被逼出来的。

    那么,雍正皇帝在位只有短短十三年,他是如何做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呢?笔者研究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他实施的三项制度。

    首先,雍正实施了“耗羡归公”制度。地方官征税时征来的碎银子,经重新回炉加工成锭银时熔融会产生损耗,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损失,地方官会在正常征税之外另行征收“火耗”。类似的还有“米耗”、“棉耗”、“油耗”等等五花八门的附加税、乱摊派,而各地的耗羡品种、数量不一,日久形成了一种“常规”的半公开、半合法的贪污。地方官收了耗羡,也会分肥给上级,此项灰色收入甚至成为上级的衣食来源,结果导致上级拿人的手短,监察失效,进一步恶性循环、贪墨猖獗。雍正采取“耗羡归公”后,为国家积累了财富,规范了耗羡,减少了乱摊派,理顺了上下级关系。

    其次,雍正实施了“养廉银”制度。归公的耗羡,一部分被拿来当做养廉银,根据官员职位的高低、政务的繁简和贡献的大小进行发放。养廉银的数字相当可观。比如福建总督年俸是一百八十两,而养廉银则是一万八千两,一百倍!县官年俸是四十五两,而其养廉银至少也有四百两,多的可达两千两。这一方面使得官员的收入公开化,不可以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另一方面,又确保了他们能够凭自己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

    第三,雍正完善了“密折”制度。为了保障与官员之间的私人秘密通讯,雍正使用一种特制皮箱子传递私信。箱子的钥匙备有两份,一份交给奏折人,一份皇帝亲自掌握,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开启,也不敢开启,这种私信具有高度的私密性,所以称为密折。为了统治和管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庞大帝国,雍正在全国遍布皮箱,实施密折制度,形成极其灵通的情报网络,获取消息显得非常便捷高效,这便于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之事。如果有官员的贪腐被密折上报、查证属实的话,后果真的很严重。

    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在位时的反腐成功,贵在三管齐下,即:“耗羡归公”使得官员不能贪;“养廉银”制度使得官员不想贪;“密折”制度使得官员不敢贪。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恐怕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