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年号、庙号、谥号

年号、庙号、谥号

作者:竹梅老翁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738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人称朱洪武,又称明太祖,又称高皇帝,有的书还称他为孝陵。洪武是他的年号,太祖是他的庙号,高皇帝是他谥号的简称,孝陵是他的陵号。从秦汉开始,皇帝死后埋葬的陵墓都有专门的名称,例如汉武帝的茂陵、汉文帝的霸陵、唐太宗的昭陵、明太祖的孝陵等。
  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古代新皇帝登位,第一桩大事就是改用新年号,这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就连辛亥革命后当了三个月皇上的袁世凯也立年号“洪宪”。

  年号的主要功能是计算或记录年代,例如唐太宗年号贞观,从他继位起,称为贞观元年、贞观二年……直至他死去那年,称为贞观二十三年。再如某人生于光绪十年(就是1885年),某人生于宣统元年(就是1909年)。

  年号多以二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天宝”、宋“元嘉”、明“万历”、清“雍正”等。历史上,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明洪武皇帝、永乐皇帝、万历皇帝,清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光绪皇帝等;也可简称为洪武、永乐、万历、康熙、乾隆、光绪等。

  古代皇帝死后,根据他在皇族世系中的地位,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这就是庙号。太庙是天子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代祭祖一般祭祀七世近祖,太庙里的始祖庙是永远不能移动的,这称为“万世不祧”之祖。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等。这些开国皇帝在太庙里的地位,属于“万世不祧”之祖,永远祭祀。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对于虽非开国之君,但有特殊功勋的,庙号可破格称为“祖”。例如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庙号“成祖”;清朝第三个皇帝顺治的庙号“世祖”,第四个皇帝康熙的庙号“圣祖”。

  所谓谥号,就是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帝王、后妃、诸侯、卿大夫、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或有“忠勇义烈”行为的人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或褒扬或贬斥的一种盖棺定论的、有评判性质的特殊称号。谥法是封建社会“礼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唐人王彦威说:“古之圣王立谥法之意,所以彰善恶、垂劝戒。使一字之褒宠,逾绂冕之赐;片言之贬辱,过市曹之刑。此邦家之礼典,向陛下劝惩之大柄也。”谥号依据死者生前行为的美善、丑恶而分为美谥、平谥、恶谥三类。

  谥号产生的目的有二。一为避讳:生有名,死有谥,用谥号代替原名,无非是为了表示对已故君王的敬重;二为表彰:虽然谥号的宗旨是褒善惩恶,但实际上谥号还是以褒扬为主的。

  文武百官须具有一定的资格,死后才可以获得谥号。百官谥号以“文”为贵。一般只有当过翰林院大学士的人才能获此殊誉。文臣最高谥号是“文正”,从宋朝到清朝一千多年,只有司马光、李东阳、方孝孺、汤斌、曾国藩等极少的文臣获此谥号。文武全才大臣的谥号级别最高的是“忠武”,如诸葛亮、尉迟恭、岳飞、郭子兴等匡扶社稷的著名人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谥法也就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