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空”

“空”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853


 

 

阅读前贤所著的太极拳文献,常遇”空”字拦路。

 

于是探究”空”中的奥秘,便成了我习练太极拳的一缕思绪,挥之不去。

 

现整理出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空”是太极的结构,

 

是太极的容积。

 

太极在天地中,

 

已经浑然万物化为一体。

 

那么它的形状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或者可以借助几何学的空间观点,来试着掌握太极的形状。

 

我们可以借助数学的观点,来考虑太极之容积。

 

如果想更形象,更直观。

 

我们不妨可以端起手中的水杯来端详,

 

不妨来看看自己的四隅的房间,

 

不妨走出家门来到高处看看蔚蓝天幕下的都市…… 太极存在于绵绵世相之中!

 

而只有太极的“空”,才能包含,才能养育!

 

“空”不是虚。

 

它即可以包涵“虚”这种形式,

 

也可以出现“盈”这种形式,

 

甚至“虚”“盈”可以相继交替出现,

 

这样才能符合“道”之“有物浑成,先天地生”之精义, 这就是太极“空”的本质。

 

空是人心营构之象(用意) 要能融纳于生命方为真实。

 

空是人对生命体验的一种感悟。

 

虚幻轮廓的感觉可能比真正的轮廓还真实(对我们更重要)

 

太极之势就是在这”空”的结构中充斥的一种张力,

 

有着一定的运动节奏和丰富的感觉变化。

 

空面对的不是“客观”知识(形躯)

 

也不是力量关系,

 

而是一个交换结构:被交换的正是双方所缺失的,因而根据它自身节奏解构了它(太极推手实乃无物可推)

 

视静犹动者势,视动犹静者空。

 

势与空分别是太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空是心中之明镜,视相似者为同一,视渐变者为恒常,谓之常心。

 

浮躁之心追逐万象,而最终却一无所获。 沉静之心不知所适,而最终将发现永恒。

 

“空”在〈道德经〉中是可寻的。 “空”在老子著作中,是可以寻章摘句而找到的。王弼注本中的上篇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此第四章,是中“空”的思想内涵的最早出现。 紧接着,上篇第五章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天地之间,其尤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王弼先生注解是为:“橐,排橐也;籥,乐籥也。橐籥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曲,动而不得竭尽也。”橐。籥,都是中空的器物,也正是“空”之所在。 又,上篇二十二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王弼先生注解是为:“孔,空也。惟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其余可以未能完全成章,散见于若干章的字句里,比如“上德若谷”等,就不赘述。 “空” 与“无”之关系中“无”字的出现频率,比“空”字高得多。比如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无”在中在老子之哲学中的意义,无庸赘述。“无”是“道”的最初形式。“无”是最原始的那种生命力。第四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认为“无”,为“道”的动态,道的生命;而“空”,为“道”的形式,“道”的空间,“道”的容积。二者的关系,是“道”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是“道”的空间与空间中物质之间之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受现代科学的相对论的启发,“空”的认识如果单从空间来理解,我认为似乎又不妥,空间与时间不是独立不依的两个东西,而是相互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世界本身是一个四维的空—时流形,在每一时刻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只是四维连续流中某一剖面或者切片。“空”字难解,“也仿佛觉得应是如此”,剩下该做的只能是去体验了。

“全身透空”是太极拳修习的高级境界。 汪永泉前辈有松、散、通、空是太极拳功夫的必由之路的说法。 郝少如前辈有必须在“空”字上下功夫的认识。 吴图南前辈在一书中说,全身透空意思是全身象空的一样……。等等 前贤提出了“空”的问题,留下了文献供我们研究, 要弄懂”空”字的涵义,还需我们自已来实修。答案在自已身上实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不论物质现象(相当于色)还是精神现象(受想行识) 均属因缘所生法,无固定不变的自性,本质是空。 如果以为实有自性,即是虚妄分别。 在佛法中,色与空是同一个意义的词,故不可偏执于任何一方。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当起心排遣有时,就因执着于有而被有的谬执所埋没; 当起心趣向空时,空已成了概念,不再是空。 把空变成名相,甚至当作与有相对立的另一概念,空不但不空,反而比有更容易使人起执。 “色空不二”,主要指“真空妙有”的禅意感悟。 佛教中“空”的意思是虚幻不实,缘起而无自性,并不否定存在的种种假想。 执空而否定假想,就落入顽空的邪见。 既要成于空,又须防于空。 前一个空,是生机洋溢的澄明心境,是定云止水中鸢飞鱼跃的气象。 后一个空,则是枯木寒灰式的顽空,乃参禅大忌。 顽空能窒息人的生命,妨碍真性发挥出活泼的妙用。 虽然“色”物质现象即是“空”,但如果偏于“空”,就会流于虚无主义。 因此,还必须有“空即是色”的转身一路,认识到没有实体的空即是物质现象的色。 真空不坏有,真空不异色。 佛法的机用正在于把握生命中活泼的实在。证空而不住空,回机起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在浩浩的现象界中,接机应化方便起行,而不失心体的宁静。了解佛法的体空观,对太极拳的“空”字的体悟也许会有帮助。

 

“空”的意思是说世间没有永恒独立存在的东西, 所有的存在都是许多因缘和合之下短暂的存在。“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虚无,而是指这些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无常变化、刹那生灭,其中并没有一个主宰者或永恒不变的实体。 这是一种无执着的动态智慧。面对流动的身心,需要我们全面地观照,而不产生执着,在看似静止、不变的因果现象中,看出流动的本质。如我们在学拳中,动作姿势。身体各部也按要求做了,但进步不多。为什么? 除了可能归因错误之外, 或许是因为我们真的忽略了这些因缘彼此间的相互影响, 我们虽自认为面面俱到,但可不可能是这些”面”的力量,彼此相互抵销了呢? 还是在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变化,而这变化足以影响到结果呢? 在太极拳的因缘中,各个环节都可能”牵一发足以动全身”。坦然接受自已的不足与不能是很重要的, 心理有空间接受不同的想法,便能回头检视自己,进而有所调整。为自已与他人留点因缘的空间,留片土地,等待另一次花季,也是很美的,不是吗?

 

对“空”的论述,目的是给拳学认识以启发。”空”的暗示性和喻义实在是太多了。 “空”,应该有空间之意。人体的经络、穴位无疑是人体中的一种空隙,它不是有形的神经、血管,而是一种被血肉之躯裹挟着的无形的“空间”。人体中的这种“空间”确实与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有着某种神秘的对应联系。 太极拳的实践可以借鉴这一认识。事实上,很多拳家已经采用了“内在空间”和在其间运气、调气的认识。 空管子的意象也是基于以上认识,不过是鉴于初步运用练拳意象的缘故。实际操作时,可以进一步细致化、形象化,如能在练拳时运用这一向内的观想,练拳中的感觉会相应的诱导出来。空管子的意象如能落实到具体的感觉,则也可以做为练拳时的检验人精神状态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