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北京何不借鉴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经验

北京何不借鉴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经验

作者:王学进    转贴自:新浪博客    点击数:735


 

    7月11日,北京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因公出国(境)培训工作的意见》,规定干部在外培训总日程的三分之二,应用来学习或考察;公款旅游的费用将由个人买单;领导干部出国培训“不搞学历教育”;培训人员一律不得发放国外零用费,公杂费每人每天10美元。(7月12日《新京报》)

    新规有很多亮点,如能严格执行,有望起到遏制“三公”消费的作用。但新规细仍有诸多不足,譬如规定在外培训总日程的三分之二,应用来学习或考察这一条,就经不起推敲。按短期培训90天计算,60天用来学习或考察,那还有30天用来干什么?难不成就让干部在国外挠脚底板抑或在酒吧歌厅消磨?干部们真会那么老实,呆在原地不动,不想去其他地方看看走走?此规定事实上为干部观光旅游预留了后路,即便所产生的费用不予报销(可能性不大),也得算旷工吧!

    无奈新规虽好,但仍遭来网民的板砖,此情形与当年清政府公布五大臣出洋考察的消息赢来全国民众关注支持的情形大相径庭。现在回过头去省察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始末,发现有很多好经验值得借鉴。

    其一目的明确。1905 年7 月16 日,清朝政府正式宣布派遣官员出洋日本和欧美等国家考察宪政,旨在学习外国的先进政治制度,为清政府预备立宪做准备,目的很明确。此目的迎合了当时全国上下要求民主立宪的诉求,赢得了朝野上下的支持。反观当下,干部出国培训名目繁多,表面看,似都有一个目标,实乃挂羊头卖狗肉,无非是给公款旅游披件马甲而已。如去年北京市计生委花118万出国“学习国际人口先进管理经验”就是这样的货色。

    其二经费列入预算。五大臣出洋考察的费用由清政府著户部进行预算,先期筹集给五大臣的预算费用为50 万两,其中端方、裁鸿慈一路花销预算为26 万两。由于是皇帝批准的预算项目,因此,五大臣都精打细算,不敢乱用,以便回来接受审核监督时能顺利通过。再说当下,有多少单位将出国考察的费用列入预算交由人大审核了呀!即便列入预算交给人大审核,但70%的代表是干部,能不通过吗?事实上,相当部分的出国培训费用是在单位小金库中列支的,无从审计,也无法监督。出国考察费用不透明、不公开,哪能不让公众犯恶。

    起到了积极作用。此次北京出台的新规,虽然提出将实行项目绩效评估制度,但只是说抽样检查,检验培训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至于怎样评估看来心中还无数。要我说,办法很简单,不要求干部回国后著书立说,但至少要出示一份考察报告或者培训总结,日记也行,交上级有关部门存档,或者刊登在单位网站。然后发动单位职工对出国干部进行绩效评议,测评其出国后的管理能力有否提高,如没提高,对不起,请其承担部分费用。如此,看还有哪位干部还会争着出国。 五大臣出洋考察为何得到朝野上下的支持,当今干部出国培训缘何遭人唾骂,道理犹如上述。北京包括其他地方,如想赢得民众对干部出国培训的支持,不妨学学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经验和办法。

    其三回国后要交出成绩单。五大臣出洋考察回京后,先后向光绪皇帝呈递奏折18 份;编辑了由端方、戴鸿慈等人负责撰写的《列国政要》和《欧美各国政治要义》两部书;向国人奉献了两部日记,即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和载泽的《考察政治日记》,为国人提供了第一手来自国外的宪政及农林、工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资料,为推动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起到了积极作用。此次北京出台的新规,虽然提出将实行项目绩效评估制度,但只是说抽样检查,检验培训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至于怎样评估看来心中还无数。要我说,办法很简单,不要求干部回国后著书立说,但至少要出示一份考察报告或者培训总结,日记也行,交上级有关部门存档,或者刊登在单位网站。然后发动单位职工对出国干部进行绩效评议,测评其出国后的管理能力有否提高,如没提高,对不起,请其承担部分费用。如此,看还有哪位干部还会争着出国。

    五大臣出洋考察为何得到朝野上下的支持,当今干部出国培训缘何遭人唾骂,道理犹如上述。北京包括其他地方,如想赢得民众对干部出国培训的支持,不妨学学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经验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