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还是一个的重要的话题。而且随着世事的演化,这样的重要性还会日益显明。冷战时代以主义划分世界格局的时代已经过去,文化正在表现它的特殊权重。 三个世界 如果人世间真有上帝赐予的方舟,那么这方舟就是亚欧大陆。这是一艘双体巨船,幅员辽阔,连接欧亚两洲,承载着占世界绝大多数人口,萌发出人类最优秀的文明,倘若我们弄清这块大陆的文化与历史,全球文明的概况就将收览眼底。 亚欧大陆从其地形的复杂性来看,又恰似一只展开的手掌,在这只手掌上存在着具有不同生产样式的三个世界。 第一,亚洲东部与东南部地区。这里分布着从亚洲中部高地倾泻下来的若干条大河,并形成广阔的流域地区,恰似手掌的手心部分。条条大河是手心的丝丝纹路。 第二,亚洲北部与西部地区。此处地势高亢,气候寒冷。不妨把它视为手掌上方的隆起部分。 第三,欧洲地区。这是一个地势极为破碎的地区,实际上是亚欧大陆突出于大西洋的大半岛。在大半岛上又伸出若干小半岛与群岛,如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大不列颠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其形状宛如手上的纤纤细指。 在亚洲大陆的手心,存在一个农耕世界。按照吴于瑾、孔令平先生的意见,①距今约一万年之前,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采集社会逐步变成农耕社会。这时亚欧大陆曾先后出来一批早期农耕中心。率先冒头的是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周围地带,即底特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积平原,也包括南伊朗西部的库吉斯坦地区。在那里野生麦类被驯化,发展成以小麦、大麦为主要种植物的农耕中心。其次是中国的黄河流域,培育了稷(即小米)。另外,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向西推至印度河、恒河流域,培育了水稻。我们称其为水稻文化源地。1973年冬至1974年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挖掘出大批籼稻谷种,显见中国长江以南确为水稻文化最古老的地区。①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当一些农耕中心被确定下来,其扇状辐射的结果,在亚欧大陆条条大河的流域地区形成广袤的农耕地带。范围包括中国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黄河、长江、珠江流域;越南红河流域;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的湄公河流域与湄南河流域;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流域;印度恒河、印度河流域;西亚、中亚的两河流域。由安那托尼亚至伊朗、阿富汗地区,这一横亘于亚欧大陆两端,偏处亚欧大陆南侧,不规则的长弧形宽阔地带,就是亚欧大陆上的农耕世界。 农耕和游牧是人类社会经历的二个并行时代,标志着人们已经学会用驯化手段,由食物采集者,转化为食物生产者。当世界上一部分人通过植物驯化开拓出一个偌大的农耕世界,另一部分人则通过驯化动物,创造出一个广大的游牧世界。 游牧世界被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塑造。与农耕世界平行的亚欧大陆的北部地区,气候干旱,雨量极小,大部分是高地草原和沙漠。这时没有河川网络及农业地区特有的肥田沃壤,只适合放牧。长城塞外的蒙古及再向北的西伯利亚地区出现人类早期游牧部落。中国西北部有乌孙人,月氏人和坚昆人等游牧部落。公元前一千纪他们在与中亚各部落发生广泛冲突的过程中融合成一片连绵的游牧地带。 公元前二千纪中期,分布于哈萨克、西南西伯利亚和南乌拉尔地区的游牧人开始迁徙活动。向东直达中国的西北边境,与中国北部的古代游牧人发生联系。另一部分穿插到广阔无垠的南俄罗斯草原。 除上述以外,咸海、锡尔河以北地区塞人,中亚北部和西亚北部草原的萨尔马提亚人,由中亚北部迁至里海西北的斯基泰人也都属于游牧部落。另外阿拉伯半岛的大片地区也是游牧地带。美希提在其《阿拉伯简史》中描述当地杜贝因人说: 杜贝因人仍然象他们的祖先一样,住在用羊毛或驼毛织成的账棚里,在同一古老的牧地上放牧绵羊和山羊。养许多羊和驼,养许多马。狩猎和掠夺构成他们主要的职业。照他们的想法,这些事才是男子汉值得干的职业。农业和工商业,是有损威严的。① 这样,如前所述,从东到西的长弧形农耕世界北边,大致和农耕地带平行,从西伯利亚向西,经由中国长城以北的东北、蒙古、中亚、咸海、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然后向南转向阿拉伯半岛地区,同样形成一个长弧形地带,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游牧世界。 显而易见,如果我们同意欧亚大陆的手掌的南部是一个农耕世界。那么在手掌的上方,即欧亚大陆的北部确存在一个游牧世界。② 叙述过手掌上的二个世界后,让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手指部分,即欧洲地区。这里存在着一片热闹、喧哗的工商世界。 欧洲大陆面积占亚欧大陆的五分之一,海岸线长三万七千九百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最复杂的洲。多半岛和岛屿、港湾和深入入大陆的内海。爱琴海区域是古代爱琴海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发源地。认识该区域的地貌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欧洲工商世界的成因。 爱琴海区域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的各岛屿、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海岸地带。这里呈现出与东方大河流域迥然相异的自然景象。湛蓝的爱琴海湾散布着多达四百多个岛屿,星星点点,真象被搅乱的棋盘。挂帆出海,随处都有可供停泊的优良港湾。希腊半岛三面环海,具有世界上最曲折的海岸线。全希腊除此北部外,几乎找不到一个地方距海达五十公里以上。与亚洲地区相比,亚洲大陆中心地区离最近的海岸也超过1500公里以上。 爱琴海区域多山脉,群山如同屏障,把陆地分隔成无数个小块地区。在崇山峻岭的环抱中,无处可寻如同亚洲大河流域地区那种可供耕种的平原沃野,农耕生产受到极大限制。古代希腊的大城市如雅典等,粮食不能自给,必须从埃及、土耳其等地区输入谷物。但与此相反,爱琴海地区却有航海经商的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不少地方出产大理石、陶土和各种产物,为手工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事实证明明南欧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西欧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洛哥;中欧包括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北欧日德兰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和冰岛;东欧部分地区,也都同爱琴海地区一样,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河流短小湍急,无法用以灌溉;缺少宽广的流域平原;海岸曲折而多良港,便于通商;矿藏丰富,有利于工业发展。这些条件,无疑对欧洲地区生产形态发生影响。 首先,欧洲最晚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全世界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时,住在海滨半岛及岛屿的欧洲人部落仍处在文明开化前的黑暗中。南欧的新石器文化以克里特为最早,然后是从葡萄牙到波罗的海沿岸的贝冢文化。约公元前五千纪。这些地区的人仍以采集、打猎、捕鱼为主。北欧新堪的纳维亚地区的部落在公元前四千至二千纪时仍然过着渔猎生活。其次,由于特定的经济地理环境的制约与推动,与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比,欧洲地区在中世纪时代手工业与商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民族与城市本来就是商业民族与商业城。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的小城威尼斯从九世纪起,就是地中海的商业大城。至十世纪末已成为富庶的商业共和国,商人贵族集团把特政权。公元800~1500年间,北欧善于航海的丹麦人、挪威人和瑞士人迫于人口迅速增长、国内政治动乱的社会压力纷纷下海靠武力经商谋生。北欧海盗的原字Vikings,本意是居住在海湾里的人。 马克思在说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时,曾经提起商业民族与农业民族的概念。当他谈到关于人类的自然特性部落性质时曾明确地指出雅典地区人民主要是商业民族,东方各国则是农业民族。他在《资本论》中又指出,资本的祖国(商业民族)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显然,由于欧洲地形、气候、出产的多样性,使这个地区在超越农业生产方式之外,又产生商业与手工业的生产方式。 这里之所以说超越,是因为欧洲并非没有农业。亚洲农业地区,尤其是美索不达米亚周围大小麦的培植,逐步向西、北方向扩展。向西的一线插入爱琴海诸岛和希腊,然后深入中欧、南欧和东欧,形成一个大幅度展开的扇面。这个扇面的偏北方面,由巴尔干进入多瑙河流域和莱茵河流域诸地,又向东进入乌克兰平原,向西渡海深入不列颠岛、法国南部和伊比利安半岛。由此可见,欧洲也有农业,但只是地处世界农业文化源地的外缘区与辐射区中。 但是,诚如法国历史学家布洛克在《封建社会》一书中所说:在封建欧洲,即使在农民阶级之中,货物也从来未在交易事务中绝迹。这里所谓从来,即指欧洲从封建经济形成时代,商品经济就成为欧洲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唯独在欧洲这块土地上,存在着亚欧大陆其他两个世界无法比拟的最大量工商生产方式成份,为了与亚欧大陆的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区别,我们姑且把这个地区称为商业世界或农商世界。 这样,如果我们真的同意把亚欧大陆的地形比喻为一只铺开的手掌,那么在我们面前便呈现出一幅绝妙的掌上乾坤图。处在亚欧大陆这个手掌的下方,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大致与游牧世界平行的是农耕世界;处在手掌的手指部分, 即欧洲地区是农商世界。 三个文化 当我们研究了地球上不同地理环境及由环境造成的各种经济生活样式,就可以继续研究文化及其分类,美国人类学家M·J赫斯科维斯认为:文化是环境的人为部分。文化是自然与社会环境在人头脑中观念意识的反应,人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与物质的产物。 文化是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的制约下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大系统。协调、配合、同步认可是系统存在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作为一个部件组合进某个特定的社会大系统,同相对应的政治、经济系统协调运转。这种协调性表现出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如果这种协调性被打破,社会系统的稳定性质也随之打破。因此,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与其特定模式的构成,是它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选择的结果。选择就是把随机的偶然的变异,纳入非随机的必然的轨道,使生物造成一种逐渐的、累积的适应趋势。①可见,选择的最终结果,使被选择者产生对选择主体的对应切合与适应趋势。 显然,亚欧大陆的三个世界,必定选择出与其相适应切合的三个文化来。 如何解释世界各地区生产方式与文化的千姿百态的差异。对此,古代人归结于神的安排。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海道大通开拓了人们的见面,文化地理学领域中,一场朴素唯物观同中世纪神学观点的激烈角逐在所难免。孟德斯鸠(1689年~1755年)在《法意》中用气候条件解释人类风习、宗教信仰及文化特征。反对神意决定一切的观点,被后人称为地理唯物论。此后,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特尔(1779年~1859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尔、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美国地理学家辛普尔(1863年~1932年)等都主张地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拉采尔把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归结为四个方面:①直接的生理影响;②心理的影响;③对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的影响;④支配人生的迁徒及其最后分布的影响。 著名阿拉伯文化研究家艾哈迈德爱敏在他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中就指出: 游牧人所处的地区不少在沙漠地方。面对大自然,目无所障。烈日当空,则脑髓如焚;明月悠悠,则心花怒放;星光灿烂,则心旷神怡;狂飙突来则当所立催。人们在这样强烈的、美丽的、残酷的大自然下生活,心性未有不感恩于仁慈的造物,化育的主宰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沙漠。 黑格尔甚至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政体的形成发生影响。他说: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贫瘠的国家往往是'众人统治'的政体。他还断言,居住海边的人们,要求两者混合的政体。 黑格尔还认为世界有三大地带,居住于高原的居民,性格好客而喜掠夺。平原居民则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崇尚昌险、沉着和机智。他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们束缚在土壤上,把他们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面,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为的有限的因子。他强调希腊复杂的地形,千形万态的海湾,影响希腊人形成敏捷多变的性格,希腊人在自然界景色万象纷呈之前,往往把注意力转向对自身的反思,去伸展他们微弱的力量,他们固然在自然界面前茫然不知所措,专门依赖自然的风云变幻,倾听外界的信号。而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精神地、机敏地辨认支配和反抗外界,不幸的是居住在恒河、印度河等大河流域的民族,由于平原总是显出一个不变的形态,因此习于单调,激不起什么变化。2 上述观点虽甚偏颇,但有其合理部分。环境对人类经济地带的形成,对世界多样性的生产类型及文化的发生,有其不可否认的重要影响力,我们同意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观点,他说: 在本书所想向读者提供的一些预备性资料中,首先要介绍的是地理背景--演出中国文化发展这一出戏的舞台,实际上,地理因素不仅是背景,我们在讨论终了时将看到,它是造成中国和欧洲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涉及的一切事物的重要因素。 的确,如同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文明;没有黄河、黄土高原、长江及其流域地区,就不会有中国的文明。同样,亚欧大陆的三大经济地区最初也被他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决定。这一点马克思也是承认的,他说任何一种生产方式的产生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他看到在亚洲地区,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之手,就象婴孩离不开脐带一样。它不能使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的必铖一,因此无法成为资本的祖国,即工业化的源地。 当然,在确认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反对绝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这是因为:(一)地理环境所能培育的仅是人类文化的幼芽与胚胎。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的作用在逐步削弱。(二)一方面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一旦形成又反过来促使人们改造自然环境。(三)自然环境无法独自培育文化,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综合体的合力选择。简单地说,自然环境必须与中介,即社会生产样式与社会构成样式相结合才能选择出相适应的文化。 但尽管如此,地理环境确实象温床,培育出多种文化的原始胚胎,使人类文化在纷繁变化的地理环境背景下,出现各种既定形态。亚欧大陆手掌上的三个世界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样式与社会构成样式合力选择了以下三种不同的文化传统。 第一、农耕世界的生产样式决定了特有的农耕文化。 农耕世界以农为本,产生与长期维持一种狭隘、闭塞、地方性自足的经济。这样,就把发展农业看作有系国家治乱的根本。农本思想、重农抑商观念在农耕世界历代统治阶级的提倡下得以巩固和加强。 与农本论相联系,农业社会提倡节制消费欲望的节用观;反对兼并,主张均田的平均分配观;反对放于利而行,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从喻于利的义利观;生怕农民无恒产而无恒心,力主把农民束缚于土地的恒产论及反对改革技艺工具的奇技淫巧论。这些,组成适合农耕世界生产形式与经济基础的农耕经济理论系统。 农耕世界的社会构成,又选择出它的主体文化形态。中国战国时期三教九流竞发政见。但当中国农耕社会初步稳定之后,儒教被选择为独尊于世的官方学说。对中国专制政权结构,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 农耕世界特定的定居生活,使人群血缘纽带长期保存,封建宗法制度充分发育。这些又决定农耕世界极其强调亲亲原则,传统的孝梯节诸观念,都是这个原则的反映,是宗法制度在人们思想中的折射。 当然,农业文化除了它特有的经济政治观之外,还有反映农耕世界特有音乐舞蹈形式的情感文化,表现工具技艺发展水平的工具文化,体现农耕世界人群社会行为规范的风俗文化它们共同合成农耕世界的大文化系统。 当然,西方农商世界也形成自己的文化系统。由于欧洲自古以来商业与手工业在社会中占重要比例,这个世界农本思想不突出,相反鼓励工商的观念却广为流行。尤其是十六世纪资本主义产生的前夜,与农耕世界农本思想相反的重商主义盛行于世。正如玛斯·孟(1571~1661年)所说:在当时商人是国家最好、最有益的成员,应当受到一切优待。①十六世纪末,威廉·坎姆屯(1551~1623年)也盛赞英国商人为国家支柱之一。 另外,农商世界特定社会条件也使那里的人们产生与东方农耕世界不同的理念文化。如同西方哲学史作者梯利所称:惊人的经济、贸易、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财富的积累和分工的加细……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导致独立人格的发展。②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商世界从奴隶时代起,血缘纽带就被逐渐割断。人与人的纵向血缘等级关系不复存在,这为工商世界民主平等思想的萌发创造条件,类似中国为维系家族而产生的孝的概念不见踪影。人们独立人格与自尊精神得以自由发扬。东方传统忠君观念在西方也不流行。例如屋大维统治罗马的制度称为元首制。恺撒被刺的历史教训,使他意识到君主独裁在欧洲的窘迫处境,因此他的称号不是君主而是第一公民,意思就是元首。元首观念的确立与东方君主君临开发的独裁思想显然有巨大差异。平等精神、契约观念、冒险意识、功利主义,这一切与农耕世界观念形成反衬性鲜明对照,自成农商世界文化系统。 游牧世界文化往往被其社会的游牧的生产样式与部落生活的社会构成所规定。 游牧世界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宣扬游牧的神圣。他们轻视农业、不经商、不航海,专靠牲畜的产品为生活。他们天性本来不适合经商,最多只能做商队里的驼夫、向导和保护商队的镖客而已。在游牧世界中,丰茂的草地与甘洌的水源是牧人的生命之源。为了争夺水草,抢劫与掠夺在所难免。因此豪侠成为游牧人伦理文化的最高典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一书指出:豪侠的具本解释是勇敢与好义。勇敢便是在对方对垒,为本部落奋战之时冲锋陷阵,不惜牺牲,全力以赴;所谓好义,便是宰牲好客、济困救贫。 游牧世界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部落,因而形成部落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宗派思想而非国家观念。部落与农耕世界的血缘宗法团体相仿,因此部落观念也酷似农耕世界的宗法观念,体现出极大的纵向等级原则。 只不过由于部落的分散,互不统辖及游牧人游踪不定,难以形成类同农耕世界的君主观念。故有人说游牧民族存在一种超过限度的民主模型。 正如俄蒙里在《穆罕默德以前的阿拉伯》一书中所指出: 阿拉伯人反抗任何权力,如果稍稍限制他们的自由,即使这种限制对他们是有好处的,他们也是不愿意的,必定要反抗。阿拉伯历史之所以充满罪恶欺诈的记载,就是这个缘故……(成为)他们不能达到西方文明的最大障碍。 俄蒙里强调阿拉伯人这种文化背景来源于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他又作如下解释,如果阿拉伯人能够定居下来,从事耕种,他们的民族性,也必然会改变。 显然,亚欧大陆三个世界选择出三个文化:农耕文化、工商文化、游牧文化。这三种文化是不同的三种文化系统,其功能、本质、形式都不相同,各自与本身存在的世界的环境、生产、社会诸系统联系起来,协调组合成各自的社会大系统。 了解世界文化的地域差别,将有利我们对许多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当下所见的大多数的矛盾冲突已不再是既往意识形态的冲突。当人类不再用思想的区别,划分疆界。地域、文化、宗教的差异,成为地球的楚河汉界。这个人类文化最原始的划分原则,重新回来成为当下世界的精神指针。人类又回原始的精神时代,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分辩的事实。
注释: 1引吴于瑾:《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孔令平论西亚农耕地区大致划分如下几个部分:1美索不达米亚地区。2巴格达北部沿两河河岸或沙漠边缘地区。3基尔库克的东北部和从摩苏尔沿叙利亚--土耳其边界到阿勒顿地区,这里为古代亚述帝国的中心。4从黎巴嫩、叙利亚北部托罗斯山拱起的一条新月形山地,走向东南折向扎格罗斯山侧,一直到波斯湾头。5黎已嫩巴勒斯坦和约旦的半干燥区。6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高原地区。(引孔令平《西亚农耕的起源问题》历史研究1973年第6期)。吴于瑾先生在文中还指出:墨西哥为玉米培育中心,这个农耕中心是约二万几千年前由亚欧大陆通过白令海峡的陆梁进入美洲的印第安人开拓的。另外秘鲁是另一个玉米培育中心。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内陆可能也有独立发展起来的农耕中心。由于本章讨论亚欧大陆的农耕世界,这些暂且不论。 2参见吴于瑾:《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3美希提《阿拉伯简史》,1973年商务出版社第21页。 4引李难《生物进化论》第170页。 5侯鸿勋:《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第69 页。 6赫克希尔《重商主义》第2卷第282页 7悌利《西方哲学史》第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