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3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峰教授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是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的“建党90周年理论大家谈”系列网上访谈的第二场。
有专家认为,民族精神过于宽泛,实际上不存在所谓的中华民族精神。经历过抗洪、抗震救灾等历史事件,当前的民族精神如何界定较为准确、丰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间有何关系?对此,张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认识到,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一些人是否承认,它都是事实。我们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人类历史上是唯一不中断的悠久文明。这样的文明,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支撑,是不会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民族精神很重要,关乎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弘扬我们民族精神,可以使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发自内心的礼敬之情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弘扬民族精神,可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的聚合力,从而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
当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究竟怎样概括好,是可以研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一个核心“爱国主义”,四个具体体现: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大体上是合适的。但也有进一步个别调整和完善的必要。比如,把“勇敢”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表现,就有些牵强。因为中国传统讲“勇”,总是同仁义联系在一起的,“仁者必有勇”,在民族危难关头才主张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另者,突出“勇”,也同“爱好和平”有相悖之嫌。建议把“勇敢”替换成“诚信”,表述为“勤劳诚信”可能更好。再比如,讲“自强不息”也是对的,但不完整。“自强不息”源于《易传》,是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只讲一句不妥,最好概括为“自强厚德”。
面对重大的天灾人祸,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显示出了其巨大的作用。民族精神,在民族危难之际,总是成为激励人们起来进行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有人因为其他民族国家在灾难面前也有救助活动而质疑我国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是不对的。其实,任何大规模的无私的救助活动都是有精神力量支撑的,在西方国家也许是基督教精神,在我们中国,就是团结统一包括互助的民族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同样也是重要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以汶川地震的救灾和灾后重建为例,其速度、其规模、其力度、其效果,都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与最近邻国的救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我们没有理由说伟大祖国好、社会主义制度好吗!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国家精神的一体两面,是紧密联系的。民族精神只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才会有稳固的根基。正因为如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方面的基本内容。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时代精神,都需要铸造一种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主题和要求的时代精神。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孕育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围绕改革创新这个核心,时代精神也有着全面的多维表现,其特征是与时俱进,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其要求是确立开放意识与世界理念、自主意识与民主觉悟、竞争意识与效率追求、法制意识与和谐取向,等等。时代精神源于社会的现实要求,反映了人民的真实愿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际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