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权威,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在16世纪后在科技方面落后于欧洲?是的,中国历史上有过如此之多的和平兴盛时期,有过如此多的人口和如此强大的国家实力,而在科学发展上却未走到他人前面。同样,今天中国经济上有了长足进展,科学上被动落后情况却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科学证明各民族人们的智力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那么,在同样人口的地域,科学理应取得同样的发展。然而无论历史和现实的情况都并非如此。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智力资源,中国人勤劳、勇敢,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中国读书人是世界上最刻苦的,然而我们的科学过去没能领先于他人,现在也没能领先于世界。我们的学者不论在国内还是到国外的,都少有上佳表现。其中问题在哪儿呢?
除了一些具有较大偶然性的因素以外,民族行为的不同倾向性在这里起了较大的作用。由于各民族的人民在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追求等精神境界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导致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内心对科学抱有不同的态度,在其社会实践中则呈现不同的行为表现、不同的动机倾向、不同的力量投入。其结果的汇集直接导致了各民族科学发展的结果不同,社会发展的结果不同。许多社会成员行为汇集的结果就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成效。那么,从整体上宏观上看,是什么东西有这么大力量,能使一个民族成千上万的成员形成某种差不多一致的行为倾向呢?这种东西只能是一种可以同时在千万人中潜移默化地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东西,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人们心灵的东西──民族精神。
由于文化传承等因素,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特别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状态对民族成员行为具有深刻影响,使各民族成员的行为表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成员的某种独特性来。虽然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内隐的,他人无法窥知,但其总要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也能从该民族行为特点中寻得答案。
中国人在平常情况下行为倾向的一般特点有理智、勤劳,节俭,进取,知足,忍耐,宽容,适度,现实,务实等。
由于人生观的务实、现实而又实用,在一些中国人的心中,缺少了一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甚至理想被睿智嘲弄,崇高被计算调侃,神圣被明智亵渎。由于太现实了,所以平常情况下中国人非常注重实惠、实用,而缺乏精神追求。人们容易满足于既得利益,而多不关注探索和追求。以至在科学创新这件事情上,人们有点缺少内在的积极动力,所以才会整体上表现不佳。当然这种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和平发展时期。
在危机时期,中国人常能奇迹般地战胜自己行为倾向中的遗传缺陷,以一种完美的人格、一种理想的境界展示在世人面前。无数英雄顶天立地、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群体缺乏某种既能在危机时期发挥作用,也能在平常时期激励人们创新前进动机的一以贯之的精神力量,缺乏在这种力量支撑下的精神群体。
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科学进步自主创新才不至在民族竞争中落伍。那么,判断一个民族精神竞争力强弱的标准就有了:这就是看它能否对科学进步自主创新起更大的促进作用。
从这个标准出发,在当今世界上所能看到的理想的民族精神,是一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的民族精神:能够为它的人民提供一种负责的人生哲学,能够为它的人民提供一种庄严的人生态度,能够为它的人民提供一种神圣的人生理想,能够为它的人民提供一种无尽的科学追求动机,能够为它的人民提供一种独立探索的精神。
加强自主创新,首先要强化民族精神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