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对人际关系的偏好(一)

中国传统价值观对人际关系的偏好(一)

作者:石康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84


放眼四处,朋友们全部成家,直至完全的社会化,且是中国式的社会化。在我眼里,年轻时代曾经一起在走街串巷的身影似乎已被时光镂刻在曾经的墙壁上,锈迹斑斑而布满灰尘,我们的精力渐渐枯萎,叛逆青年们冲出家庭,走向社会,也不过只是为了有一天自己摹仿着再搞一个——传统,风俗与习惯,听起来那么轻轻飘飘的似乎是不及物的词语,却重重地落在每个人身上,我知人性在始终在人们内部起作用,恐惧与贪婪终把人们压至一扇扇关闭的门内,你不是被这一下击中,就是被那一下。 
    每天夜里,在灯下,我仍阅读,却偶尔被一些悄悄闯入的回忆所震惊,时光是那么地富于戏剧性。 
    我从小便讨厌啰嗦,无论是吁寒问暖,还是接人送人,我喜欢那种直接的生活,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那一种把生命轻轻背在身上的感觉,随取随放,干净利落。我以为,这种趣味稀松平常,人人都可能有,但放眼中国,愿意这样生活的人竟然那么地稀少。 
    一般来讲,很多生物都会努力工作,为自己的存在准备支持系统,奇怪的是,当这个系统已庞大到足以抵御众多可见风险的时候,人们仍旧在准备,这是一种惯性吗?也许干惯了某事,就不爱再去做一些新的事情,或是当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后,人们就很难允许自己从头再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当然,更多是情况,太多的人们即使穷其一生,都很难完成建立一个个人生命外部支持系统的全部工作。 
    读发达国家的当代人物传记,发现很多世界级专家在跨界工作,从一个领域转入另一领域,并且都干有声有色,在中国,这样的人还很少,我们的社会目前尚不支持这样一个人群出现,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世界级专家都极罕见。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首先支持修自己,其次修家庭,再其次才是奔向社会,然而在当下社会,对于个人,我却很难看出修家庭与社会工作相互之间的顺序是正确的,人们为何先要建一个家,然后再去在社会上担任工作、为别人提供服务呢? 
    也许中国人从很早就建立在人多资源少的高密度环境里,所以才会认为孤独是一件令人不适的事情,人们不认为孤独具有很多优点,比如高效,独立思考,独特,自由自在,个性化等等,孤独往往与无依两个字结合在一起,似乎我们的社会不太为个人提供生命与精神的支持系统,个人更多依赖家庭,但我走到街上,发现我们当下的社会提供的服务非常丰富,无论白天黑夜,饭馆洗衣店商场娱乐场所医院等等,足以使一个人的生活进退自如——但为何人们宁愿成家呢? 
    中国文化把成家与立业两个词连在一起,依乎成家后才好立业,但我发现,即使成家后也没什么业可立的人也占很大比例——成家立业并不是顺理成章的,据说,家庭的自私绝不亚于个人的自私,人们不禁要问:那么自私的一小撮人抱团儿后,能立得成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