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脱离民间 智库不少 智慧不多

脱离民间 智库不少 智慧不多

作者:三略观察    转贴自: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点击数:872


“有十大智库,为何还有三座大山?”“建议中国智库的专家们去医院看一次病,去大学交点学费,去大城市买一套房,去农村生活一个月,去煤矿下井干一个星期……”在中国十大智库浮出水面引起世人注意时,批评者如是说。分析指出,虽然不能把当前中国人生活的一切不如意都一股脑儿地归责于智库,但这至少说明一点——民意的反映渠道太有限,政府官员既没有“放下身段”,智库也没有“沉入民间”。在沦为政府这个内脑的“跟班”和“报幕员”后,中国智库所能发出的声音是何等微弱。
  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中国首届智库论坛上,长期为中国决策层提供政策和咨询、却一直披着神秘面纱的十大中国著名“智库”终于浮出水面。香港《大公报》发自北京的报道说,这也是中国智库首次公开集体亮相。有专家认为,十大智库的集体亮相,必将推动中国各类研究机构的发展,中国智库与政府间的互动势必也将进一步加强和紧密。
  但专家同时建议,应大力扶持民间智库的发展。原因是在现代国家框架里,相对于官僚体制的内脑,智库更是支撑国家发展必不可缺的外脑。可是观察家发现,这十大著名“智库”大多属于官方或半官方机构,隶属政府不同部门,这虽然满足了智库发展的资金需求和研究成果的有效对话,却或多或少偏离了公众的立场和社会的视角。
  智库的存在价值在于,使用与内脑完全不同的另一套科学评价体系和价值思维方式,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发表“只对真理负责”的看法,向政府决策行为支招,进而影响公共政策。
  以美国智库为例。在美国,智库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首先是角色特殊,它是介于官方和学校之间的机构,既有深刻的官方背景,和政府有固定的联系渠道,同时又有学术机构的研究性质;其次是人员特殊,有学者,有前官员,还有那些志在实现政治理想的人。而最为特殊的当属智库在政治生活特别是外交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相对独立的科学立场,理当是智库能够名副其实和有所作为的必要前提。相反,一旦智库沦为内脑的“跟班”或“报幕员”,满足于鹦鹉学舌与歌功颂德,沉迷于空喊口号与隔靴搔痒,恐怕就只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中国智库中的一位研究人员曾表示,他们拿的是政府的工资,做的是政府课题,服务的是政府部门,属于“御用”研究人员,必须具有政府立场。在政府公共管理事务增多,国内外问题复杂度增加的背景下,智库的独立性问题将日益突出。
  瑞士商学院教授雷曼曾针对亚洲的智库现状作出精辟的概括:“智库不少,思想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很多研究没有针对具体的社会难题,深刻挖掘社会现实,很难跳出自己的“小圈子”。遇到难题常常主动回避的本能,令很多亚洲人视野狭窄,无法形成有针对性的重大智慧。
  在“十大智库集体亮相”的新闻跟帖里,很多网民提出:“这么多智库,咋就解决不了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老百姓对于智库研究机构的期待。在政府之外,“智库”则有一个更为流行的叫法——“智囊团”。在中国公众心目中,他们都应该是诸葛亮、刘伯温之类的角色,在重大领域和关键时刻,奉献一个又一个“锦囊妙计”,既是“智囊团”的本领,更是“智囊团”的职责。
  李长春近期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提出,要抓紧建立思想库和智囊团,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思想库和智囊团不是纯理论研究,要做对策研究,要给领导出主意,当参谋,拿出点子,拿出办法。可见,不管是高层、还是民间,大家都有着智库为现实问题提供主意的殷殷期待。但相比较而言,当下很多智库常常局限于脱离现实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对现实重大社会问题的前瞻性明显缺乏。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三峡大坝谁的贡献最大?不同意见乃至提出反对意见的人,贡献最大。这是一个富有大智慧的判断——新颖有效的思想往往是智慧碰撞与辩论的结果。
  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一个国家的发展力量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会的“兼容力”。兼听则明,兼容则有力,而“兼”的雅量与“容”的力量又常常不可分割。一个社会的不同声音往往非常重要,多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使决策更具科学性。联想此前一些重大项目的环保评估,有的项目组请的专家,只要一提出反对意见,常常就会在下次开会时被“忽略”不请。听惯了“一致支持”的很多基层官员,要培育兼听不同声音的习惯,显然需要在盲目决策形成恶果的责任追究中建构尊重多种声音的民主理念。
  显然,有一个巨大的智库,这个智库,就是13亿百姓的集体智慧。历史上早就有“问计于民”、“集思广益”之类的说法,这不应该只是一些美丽的口号。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只有让公众充分参与近来,允许他们讨论、批评和监督,公众对政策理解的才能更透彻,政策本身才会越完美越正义,政策的执行才会越有力越顺畅。
  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尊重公众的话语权,这只是开发“百姓智库”的一种方式。此外,还应大力扶持非官方的民间智库发展,充分利用民间智库的独立性优势,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民间智库对公共政策的参与,其实也是一种公众参与方式,他们的专业优势将使公众利益表达得更理性更完整。另一方面,民间智库基于独立立场的独特视角,也能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从而有效避免官办智库的思维僵化和思想短路,使公共决策更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