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蔣經國:從獨夫到偉人

蔣經國:從獨夫到偉人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在线    点击数:1014


有的政治家,生前大權在握、唯我獨尊,死後卻身敗名裂、家人不保;有的政治家,生前仿佛是締造歷史的偉人,死後其頭上的光環卻日漸暗淡;有的政治家,在臺上之時風光無限,其實只不過是歷史上的匆匆過客;而有的政治家,生前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死後其歷史作用日益彰顯,是當之無愧的歷史偉人。蔣經國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偉大人物。
  
  按說,蔣經國是靠其父親才一步一步走上權力頂峰的,並非中國人傳統觀念中的創業之君。在二十世紀蔣家還搞世襲制,蔣經國能做個守成庸主就不錯了,離歷史偉人相距甚遠。
  
  而在蔣經國離世十幾年之後,他卻成了海峽兩岸為大多數人所公認的歷史偉人。馬英九在蔣經國逝世十五周年的時候寫過一篇追思文章,文中說,15年來,在‘誰對臺灣貢獻最大?'的民調中,蔣經國始終高居第一。臺灣《天下》雜誌的民調也顯示,蔣經國在去世十幾年後依然被民眾視為最美的政治人物之一。
  二
  
  2007年5月14 日,《南方都市報》刊登了記者對蔣經國的兒媳蔣方智怡的專訪,蔣方智怡說:經國先生年輕時就完全推崇民主,他認為,主權是在民的,一切都是以人民的利益為最大目標。所以,他晚年做那些事情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使臺灣步入另外一個更好、更完美的階段。
  
  中國人有為長者諱、為尊者諱的傳統,而且講究子為父隱、父為子隱,所以政治人物的後代對其先輩的評論,我們只作參考,不可盡信。蔣方智怡女士說蔣經國年輕時就完全推崇民主,就很有些靠不住。
  
  1925年10月,16歲的蔣經國赴蘇聯留學,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用蔣經國後來的話說,他在蘇聯做人質長達十二年。在蘇聯的十二年間,正值史達林執政時期,紅色恐怖無處不在。蔣經國在蘇聯做過苦力,備受磨難,而且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可能是為了自保,他表現得非常激進,大罵蔣介石叛變革命,公開聲明與父親脫離父子關係,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7年,國共合作共同抗日,27歲的蔣經國經史達林批准,得以回國。蔣介石沒有計較他在蘇聯對自己的謾駡,次年便任命他為贛縣縣長。
  
  在此後十餘年的從政生涯中,沒聽說過蔣經國有什麼推崇民主的言行。
  
  國民黨退守臺灣之後,戒嚴長達38年,只鼓勵發展經濟,嚴禁人民自由組黨,嚴禁民間辦報辦刊,人民毫無民主權利,政治改革成為禁區,臺灣島上,萬馬齊喑。六十年代,蔣經國長期掌控國民黨情報系統,崇尚特務政治,這更與民主政治格格不入。蔣經國年輕時就完全推崇民主之語,不知從何談起?
  
  三
  
  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仍任行政院長,繼任總統的是副總統嚴家淦。但此時的蔣經國,已經羽翼豐滿,牢牢掌握著實權,嚴家淦有名無實,總統寶座已經非蔣經國莫屬。
  
  1978年5月20日,年近古稀的蔣經國就任總統。
  
  在上任的最初幾年裏,蔣經國仍延續其父的做法,繼續搞威權政治,是公認的臺灣政治強人。
  
  掌握了極權,那種說一不二、一呼百應的感覺,是令人陶醉的。蔣經國如果沉浸於這種陶醉中,即使治下的臺灣經濟實現了騰飛,他也只是偏安於臺灣一隅的政治侏儒,是政壇上的匆匆過客,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守成庸主,離推動歷史發展的偉人不啻相差十萬八千里。
  
  在庸才看來,守住前輩留下的基業,這是頭等大事。無論怎麼說,不能做亡國之君啊!不能讓國民黨在我手裏倒掉啊!退一萬步講,不能失去已經到手的權力啊!
  
  蔣經國在掌握極權之後,不見得就沒有這種想法。其實有這種想法,亦人之常情。
  
  在他即位後的七八年間,臺灣仍處於戒嚴時期。蔣經國一方面大力發展經濟,一方面繼續鎮壓民主派人士,禁錮言論,以鞏固其威權政治。
  
  當時的人們都認為,在蔣經國時代,關於臺灣的前途,大約有兩條道路可走。一條是堅持與中共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滿足于偏安一隅,將祖國統一大業留給後人去解決;另一條是與中共合作,接受一國兩制,實現祖國名義上的統一,而他繼續在臺灣執政。
  
  當然,老謀深算的蔣經國不會走後一條道路,無論大陸如何向他搖晃橄欖枝,他都不予理睬。
  
  他仍沿著老蔣定下的方略,走了第一條道路,以不變應萬變。
  
  然而,大賢虎變愚不測,蔣經國在即將離世的時候,竟勇敢地走上了眾人都沒想到的一條新路。
  
  四
  
  到了八十年代後期,蔣經國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開始考慮未來的接班人問題和臺灣的前途問題。
  
  大凡獨裁者考慮接班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其次才是自己的忠實追隨者。當時臺灣人曾猜測,蔣經國的次子蔣孝武有可能成為太子。
  
  蔣經國與結髮之妻蔣方良有三個兒子,長子蔣孝文,次子蔣孝武,三子蔣孝勇。
  
  長子蔣孝文從小被嬌生慣養,是出名的紈絝子弟、不良少年。六十年代,蔣孝文到美國留學,數次交通肇事,被美國驅逐出境。回臺灣後,整天歌紅酒綠,醉生夢死,並因酒後駕車將一軍官軋死。這樣一個臭名昭著的浪蕩子,怎麼能成為未來臺灣的主宰呢?
  
  所以,朝野都認為,次子蔣孝武可能是蔣經國著力培養的接班人。因為,蔣經國似乎將全部希望寄託在二公子的身上,從1976年起便讓蔣孝武進入情報部門,之後使其擔任多個部門要職,涉足黨務、軍特、宣傳等重要系統。為了不使兄弟爭權,蔣經國沒讓三子蔣孝勇涉足政界,而是安排他進入商界,成了一名頗具實力的企業家。
  
  但是,江南事件,卻使蔣孝武身敗名裂,也使蔣經國的傳位計畫徹底破產。
  
  五
  
  江南被殺事件,對蔣經國的影響至關重要,實是臺灣民主轉型的重大契機。
  
  作家江南(原名劉宜良)曾是《臺灣日報》記者,後以《臺灣日報》特派員身份來到美國,並加入美籍。在美國期間,江南開始撰寫《蔣經國傳》,並在洛杉磯《論壇報》上連載,書中透露了蔣家的不少秘辛,令蔣經國惱羞成怒。
  
  1984年10月15日,江南在三藩市遭槍殺,此案震驚海內外。美國聯邦調查局迅速偵破此案,查出了暗殺江南的三個兇手。石破天驚的是,美國聯邦調查局向新聞界披露,有臺灣情治人員介入江南命案,蔣經國次子蔣孝武難逃干係。頓時,蔣經國和臺灣當局立即陷入了全世界正義輿論的聲討之中,在國際上名聲掃地,更加孤立。
  
  雖然暗殺江南之事沒有證據證明是由蔣經國親自授意的,但輿論矛頭紛紛對準蔣經國及其兒子蔣孝武。
  蔣經國之過人之處,在於處亂不驚,並勇於承擔責任。他立即下令逮捕情報局長汪希苓、副局長胡儀敏、第三處副處長陳虎門,要求徹查此案。1985年1月13日,由中央社發佈消息,承認情報局官員介入江南命案。
  
  如果蔣經國繼續捂蓋子,封鎖輿論,只會激起國際社會更強烈的譴責和制裁。他在短時間內公開承認情報局官員介入江南命案,使得輿論由對他本人的譴責,改為要求他徹查此案,懲辦兇手。雖然三個兇手和胡敏儀、陳虎門等人經審判皆被判刑,但輿論揪住蔣孝武不放,蔣經國無奈之下,只好將蔣孝武流放到新加坡任商務代表,蔣孝武從此淡出政壇。
  
  此事對蔣經國打擊極大。據其身邊的人回憶,蔣經國一見到蔣孝武就摔東西,罵之為蠢貨。江南命案之後,蔣家子弟名聲掃地,蔣經國這才徹底打消了讓兒子接班的企圖。
  
  據《蔣家父子的家庭生活》一文披露,蔣介石在位時,為了防止蔣緯國與蔣經國爭位子,一直讓蔣緯國坐冷板凳。蔣經國即位後,蔣緯國仍受其兄壓制。蔣經國晚年健康惡化,問蔣緯國:怎麼,你來接班吧!蔣緯國回答:太晚了,我什麼班底都沒有,怎麼接!
  
  這段兄弟之間的對話,外人是如何知道的?其真實性大可存疑。
  
  但可以確定無疑的是,江南命案之後,蔣經國開始重新考慮身後問題和臺灣的未來了。
  
  1985年8月16日,就在江南命案處理完之後,蔣經國在接受美國《時代》雜誌專訪時,特別聲明:‘中華民國國家元首'依憲法選舉產生,從未考慮由蔣家人士繼任。

  
  蔣經國在威權政治時代,並不想放棄國民黨一黨專制,並不想放開言路,並不想從上到下地搞普選,總之,並不想從根本上改革腐朽的政治制度。為了贏得人民的支持,他熱衷於大做親民秀。
  
  據李敖《論定蔣經國》一文統計,蔣經國從1978年到1981年的四年間,下鄉197次,與民同樂155天。視察一條建設中的公路,竟進山21次。1980年永安發生礦難,蔣經國挨家挨戶前去慰問,可謂一生勞瘁、力疾為公。
  
  其實這只是為政的小道而非大道。作為一個政權的首腦,與其到難民家中流下幾滴眼淚,不如將精力和時間花在如何改良制度上,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觀察蔣經國此時的所做所為,充其量只是一個守成庸主的形象,與大政治家無緣,更與偉人無緣。
  
  而江南命案的發生,使蔣經國認識到,他在當代的名譽聲望,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因江南命案而受到毀滅性的破壞,不僅連守成庸主的地位也丟了,弄不好還會被後世戴上一頂獨裁暴君的帽子,在歷史上甚至會淪為一個陰險小人的角色。而且,他數十年的親民秀,他的接班人計畫,也隨著暗殺江南的槍聲徹底破產了。
  
  他一定陷入深深的苦悶之中。

  
  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二戰之後,獨裁政權成了過街老鼠,在國際上處處遭人冷眼。甚至獨裁政權治下的百姓,在國際上也備受輕侮。對此,蔣經國可能有所感悟。
  
  專制制度的最不可靠之處,在於人治而非法治,生殺予奪皆取決於最高統治者,這使全國上下除了最高統治者之外,所有人的身家性命皆有可能被突然剝奪,上至開國元勳,下到平民百姓,概莫能外。史達林時期的血腥暴政,足以說明問題。
  
  獨裁者大權在握之時,最擔心的是他死後所托非人。因為獨裁者掌握權力之後,就仿佛騎上了老虎。他利用強權作惡越多,越是感到騎虎難下。如果一旦他失去權力,不僅他自己可能遭到清算,他的家人也凶多吉少。所以他所能夠做的,是繼續鞏固強權,直到死去,他已經沒有退路可走。他死去誰來接班?當然只有他的兒子才最令他感到放心,因為只有兒子才不會清算老子。當他無子可傳之時,或兒子無德無才難孚眾望之時,他會選一個他信得過的人來接班。但是,千古之事,知人為難。這個接班人掌握極權之後會做出什麼事來,他肯定是不放心的,知人知面不知心啊!有的獨裁者還沒死,就已經換了好幾個接班人,很能說明問題。自古一些所謂大有為的專制帝王,往往就是在選擇接班人上栽了跟頭,最終導致國破家亡。
  
  蔣經國早年有在上海整治金融秩序、打老虎的經歷,他對國民黨的貪腐和黑暗應該有深刻認識。而且,國民黨一党專政之時,黨內的政治鬥爭比多黨制國家黨派間的鬥爭更殘酷、更血腥。所以,他到了晚年,在傳位於子的努力破滅之後,可能認識到,與其將權力交給國民黨內的某個人,還不如還權於民,讓人民自己去選擇領導人。
  
  八
  
  人在沒得到權力之時,是非常希望得到民主權利的;但他一旦掌握了極權,便熱衷於鞏固權力、享用權力,極力剝奪別人的權利。從來沒有哪個獨裁者會主動交出自己的權力。
  
  蔣經國是聰明人,他非常明白專制制度的弊端,也非常明白民主制度的好處。蔣氏父子是親美的,美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不可能不對他們形成影響。所以說,蔣氏父子與一般的獨裁者又有所區別。有人曾說,蔣介石是獨裁無膽,民主無量。蔣經國也是獨裁無膽,有別于其父的是,他民主有量。
  
  蔣氏父子經營臺灣,一個極易被人忽略然而又極為重要的措施,是封閉‘中央',開放地方,即蔣氏父子掌握最高權力不動搖,但允許在基層搞民主選舉。這一舉措,極大啟動了地方的民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地方官員只對上級負責不對人民負責的惡政,同時,也使民眾進一步發展民主制度的訴求日益高漲。進入七十年代,臺灣的民主運動此起彼伏,對蔣氏父子的獨裁統治形成了有力的挑戰。1977年的《美麗島》事件,雖然被蔣經國鎮壓下去,但蔣經國已經不敢對施明德等民主人士大開殺戒了,他要求法院不得判任何人死刑。
  
  美國人也不喜歡蔣氏父子搞專制,對其日益疏遠,最終與之斷絕關係。所以在江南命案調查中,美國人對蔣家一點情面也不留。美國人的態度,也對蔣經國造成了強大的壓力。
  
  在蔣經國生命之火即將熄滅之時,他毅然決定還權於民。

  
  江南事件一年之後,1986年3月,蔣經國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組,開始研究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當年9月,蔣經國表示將要解除實行38年的禁嚴令,並開放黨禁,開放報禁。此言一出,令臺灣民眾如久旱之逢甘霖。那些多年來堅持不懈為爭取民主權利而鬥爭的人士,迫不及待地於9月28日在臺北圓山飯店集會,宣佈成立民主進步黨,即後來用選票打敗國民黨成為臺灣執政黨的民進黨。
  
  這可嚇壞了那些滿腦子專制思維的國民黨大員,情治部門的負責人還向蔣經國呈上了一份抓人名單。但蔣經國沒有批准,他對幕僚們說: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
  
  10月10日,蔣經國在慶祝雙十節大會上發表講話,表示要對歷史、對十億同胞、對全體華僑有個交待。隨後指示立法院對人民團體組織法、選舉罷免法、國家安全法進行修訂,儘快完成立法程式,開啟臺灣民主憲政之門。
  
  次年7月15日,台澎金馬地區長達38年的戒嚴宣佈解除,人民可以自由組党、自由辦報辦刊,臺灣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蔣經國也由此而完成了由獨夫到偉人的跨越。
  
  馬英九在紀念蔣經國逝世十五周年的文章中回憶說:當年(1987年)的12月25日,經國先生坐著輪椅出席在臺北中山堂舉行的行憲紀念日大會,當時民進黨籍‘國大'代表在台下高舉白布條抗議、鼓噪,經國先生不以為意,先向代表們簡短致意,然後由‘國大'何宜武秘書長在喧嘩聲中宣讀‘總統'講詞,重申民主改革的決心。經國先生離開會場前,特別轉頭深深看了看鼓噪的人群一眼。當時經國先生的表情和現場情境,讓英九留下永難忘懷的印象。
  
  半個月後,1987年1月13日,蔣經國突然吐血,與世長辭。
  
  十
  
  什麼是偉人?竊以為,偉人不是毫無私欲毫無缺點的完人,不是影響巨大粉絲眾多的強人,不是一人雄起萬眾雌伏的獨夫,更不是搞得舉國若狂民不聊生的禍害。真正的偉人,必有定國安民之業,有澤被後世之功。美利堅因為有了華盛頓,才順利走上了民主憲政之路,在短短二百年間成為世界上頭號強國,華盛頓才是名副其實的偉人。
  
  蔣經國身上有許多優良品質,如知人善任、廉潔奉公、勤政愛民、平易近人、寬容大度,等等。張學良曾讚歎道:蔣經國這個人好厲害......到臺灣後,要不是蔣經國,蔣介石就沒有了。但是,蔣經國搞過特務政治,鎮壓過民主運動,搞了幾十年的獨裁,有情人(用現在的話說是包過二奶),有私生子......但這些劣跡,相比於他對臺灣民主進程所做出的貢獻,已經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蔣經國的不同凡響之處,在於他敢想敢做,有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更有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
  
  若是政治侏儒,在改革之前,一定擔心會不會遭到黨內勢力的反對,一定擔心放開黨禁報禁之後會不會導致天下大亂,一定擔心會不會丟掉政權,一定擔心會不會就此亡黨......這些責任實在是太重大了,若不是有心胸、有擔當的偉人,誰敢冒此政治風險?
  
  果然,國民黨內有許多人向蔣經國提出質疑,國民黨大佬、國策顧問沈昌煥對蔣經國說:這樣做,國民黨將來可能失去政權的!
  
  蔣經國卻淡淡地回答: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聲音不大,語氣輕微,但這一句話,分明如同萬鈞雷霆,振聾發聵。
  
  這才是真正的天下為公!
  
  國民黨後來在臺灣失去了政權,與蔣經國放開黨禁報禁肯定是有關係的,但歸根結蒂,還是緣於國民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及其自身的分裂。蔣經國拋棄了一個失去民心的黨派,他本人卻成了人心所向的偉人。
  
  十一
  
  常聽到有人說蔣經國選錯了接班人,李登輝是個台獨分子。正是蔣經國的錯誤,使得臺灣與祖國漸行漸遠。
  
  其實沒有任何資料表明蔣經國意欲讓李登輝接班。如果蔣經國有意讓李登輝接班,那麼他晚年何必開啟政治改革的大門?何必責成立法機關修改選舉罷免法?
  
  如果不是因為蔣經國在任上去世,可以確定的是,下任總統,必是由民選產生。李登輝可以競選,但不見得一定會當選。由於蔣經國突然去世,李登輝才在沒有經過選舉程式的情況下以副總統身份繼任總統。
  
  不過,民主憲政之門已經由蔣經國打開,臺灣已經走上了民主的不歸之路。這就如大陸的改革開放之門經鄧小平打開之後,已經沒有誰能使中國再走閉關鎖國、計劃經濟的回頭路一樣。
  
  時勢造英雄。英雄同樣也造時勢。
  
  狗熊與英雄,庸才與雄才,小人與偉人,有時只有一步之遙。但是,狗熊之所以是狗熊,庸才之所以是庸才,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在於他畏首畏尾,患得患失,錯失歷史機遇,始終沒有勇氣跨出這一步。
  
  十二
  
  李敖在《論定蔣經國》一文中寫道:蔣經國說:‘最近我看到歷史上有一位成功的偉人說過一句話,他說: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情?為什麼人們讚揚我?這一句話有著深刻的意義,不錯,時常被別人讚揚,歌功頌德,並不就是你的成功。'--現在,在一片‘別人讚揚,歌功頌德'聲中,蔣經國死而有知,真該知道他做錯什麼了!
  
  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情?為什麼人們讚揚我?我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哪個偉人說出來的,我猜想偉人說這話的時候,正是他大權在握、取得成功的時候。一個人在掌權的時候,聽到的一定全是讚揚聲。只聽到讚揚之語,聽不到反對之聲,千人一面,眾口一詞,這說明很有問題!所以偉人才自我追問: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情?蔣經國進而說:時常被別人讚揚,歌功頌德,並不就是你的成功。在大權獨攬的情況下,得到下面一片讚揚之聲,這算什麼成功呢?只能說明在威權政治的高壓之下,人們不敢暢所欲言。認識到這一點,說明蔣經國保持了一個大政治家的清醒頭腦,他晚年一躍成為偉人,可見也非偶然。
  
  李敖卻僅從字面上來解釋,反而顯出其淺薄與刻薄。
  
  李敖還認為:蔣經國辣手摧花四十年,最後死前幾個月才來了一點憐香惜玉的噱頭,我們豈可輕予認定?
  
  蔣經國辣手摧花四十年固然應該譴責,但他晚年憐香惜玉,並由此帶來百花齊放、春色滿園,當然應該予以認定。佛家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其經國先生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