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中国经济太依赖国际市场了,风险正在逼近!

中国经济太依赖国际市场了,风险正在逼近!

作者:王东京    转贴自:凯迪网络    点击数:842


 


  中国经济要保持高增长,必须扩大需求。不然需求不足,企业产品压库,资金则不能回笼,再生产链条就得中断。此乃常识,本文不多说。这里要讨论的是,我们扩需的重点应放在哪里?是依赖国际市场还是立足国内市场?

  回顾二战之后的经济史,有个不争的事实:所有在战后迅速致富的国家,都是世界市场的受益者。1945年的欧洲,弹痕累累、满目疮痍,重建家园需要从美国购置大量的设备,相应的资金从哪里来?马歇尔计划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也仅仅是一个开端,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靠的是欧洲对美的贸易顺差。美国张开其温暖的怀胞,给战后的欧洲以极大的抚慰。

  与欧洲同样幸运的还有日本。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面积狭小,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就在60年前,它也没发达到哪里去。但日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把握住了世界市场的每一个机会,从中东进口石油,向世界倾泻产品。不到40年的时间,曾经的战败国就一跃成了世界第一大债权国。其它的像“亚洲四小龙”,以及后来的“亚洲四小虎”,又有哪一个不是靠出口导向型战略起家的。但是,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可能就是谬误。谁如果认为,成功的经验可以保证永远的成功,他就大错而特错了。1997年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众口一词: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然而,历史却开了一个近乎残酷的玩笑,亚洲的世纪还没有来临,金融危机却抢先到来了。东南亚等来的不是进一步的繁荣和兴旺,而是破产、失业、收入的下降和生计的窘迫!

  任何成功的模式,都有它成功的土壤。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一个冷战的格局。为了对抗共产主义的阵营,为了让其盟友尽快富裕起来,以分担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美国慷慨地对其盟友开放了市场。那个时候的美国太强大了,强大得不附加任何条件。欧洲、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因此而成功的。然而成功带来了新的问题,美国人很快就发现,那些曾经依偎在他翅膀下面的温顺的小鸟,在羽翼丰满之后,不再需要它的保护,而是要与美国人分庭抗礼了。于是,美国的策略开始发生转变,对市场准入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附加条件。而苏联的解体,又加速了这一转变的进程,因为共同的敌人不存在了,大家抱成团的愿望也就不那么迫切了。欧洲通过加快共同市场的建设,努力缓解了这一转变的冲击,而亚洲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反应,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压抑的市场空间。昔日的土壤不存在了,曾经成功的模式,也就不再那么熠熠生挥了。

  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巨人,有两个在亚太。因此,中国要走向世界,首先必须融入亚太。而这种融入必须正视一个问题,就是亚太地球畸形的贸易结构。畸形结构的一极是日本,另一极是美国,前者长期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顺差,而后者则是巨额的逆差。位于两极之间的国家,几乎全都是通过美国的逆差,来获得美元,支付给日本,以扩大日本的顺差的。问题在于,任何一个国家承受逆差和顺差的能力,都有一个限度,美国和日本也不例外。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一个人上半身所有的静脉血管都堵住,心脏只能通过动脉向大脑输血,而大脑的血液却不能往心脏回流,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用不了多长时间,心脏就会衰竭,而大脑将要爆炸!国际贸易也是这个道理,到了美国再也无力承担巨额逆差的那一天,亚太地区的贸易,必将崩溃无疑。事实上,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大量的资金流入,这个地区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增长。但迫于越来越大的赤字压力,美国不能同比例地增加进口,日本虽然保持巨额的顺差,却又不放开国内市场,东南亚的产品卖给谁?产品卖不出去,债主追上门来,金融危机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亚太地区畸形的贸易结构必须改变。不过,新的结构将在什么时候出现,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在新的格局形成之前,亚太地区的经济将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不能在这里押上所有的赌注。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如果不是依靠国内市场,而是要仰人鼻息,从别人的“饭碗”中扒饭吃,多大的“饭碗”才能让我们吃饱?如此大的国家,多大马力的引擎才能拉动我们起飞呢?

  当年日本的经济总量不大的时候,美国曾轻而易举地把它从战败的泥潭扶起来,推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现在,全世界都进口它的产品,却还是不能把日本从经济衰退中解救出来,因为它的经济总量太大了,没有人能拉得动它。欧洲人的政治智慧,使他们有能力创造比日本更光明的经济前景,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则可能成为欧洲未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可惜日本人缺乏这样的政治智慧,它对二战的态度,无法赢得周边国家的信任,因此,它也就无法在亚洲扮演德国在欧洲那样的角色。美国已经无力独撑天下了,在亚太地区,如果要为出口导向型战略再造成功的土壤,唯一可能的“火车头”只能是日本。但与其相信日本会这样做,不如相信这种战略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经济全球化的年代,市场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掌握了市场,谁就占据着最有力的竞争地位,拥有制定市场规则的权利。ISO9000系列标准为什么必须由欧洲人来制定?因为它是相关产品的最大买主,这个产品的市场就在它的手中。我们的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它垂涎三尺。这可是个硕大的“金饭碗”,而且就在自己的眼前。如果对它视而不见、弃之不顾,总想去云游四方,到外面去化斋求缘,那么,万一化缘不成,待日后空腹而归的时候,原来的“金饭碗”还会属于我们吗?


  作者:王东京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安乡人。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担任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班主讲教员。著有个人专著《国际投资论》、《中国经济难题》等多部,近年来撰写出版的《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与官员谈中国经济》、《与官员谈经济政策》、《与官员谈经济学名著》、《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史》等,在国内广大党政官员中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