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爱情成熟于更理性的教育

爱情成熟于更理性的教育

作者:程春荣    转贴自:燕赵都市报    点击数:1859


从9月1日起,上海50多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将会领到一本全新的语文教材,课本中第二单元的主题定为“爱情如歌”,其中收录的3篇文章、4首诗歌全都围绕着这一青春期的“敏感”话题展开(9月1日《新京报》)。

  教育应不应该涉足爱情的领域?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教育的本质,而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圣洁的情感,是不能被排除在“人的发展”这一教育话题之外的。

  诚然,对于课本中的“爱情教育”家长们的反应不一。有些家长认为这样的内容说出了自己不好意思说的话,但更多家长还是担心这些对爱情的讴歌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早恋。然而,笔者认为,像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普希金的《致凯恩》、舒婷的《致橡树》、苏童的《老爱情》等描写爱情的名篇名作集中在一个单元,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让教材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了解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这里,将“爱”提高到“成为一个人”的层面来认识,其意义不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吗?爱情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她有别于其他生物类的浅层生理冲动,其“深沉”正是由于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予生理冲动的一种感受,所以,爱情才成为人类独享的一种情感。爱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可以具备的,作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形式,她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她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而是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标尺。

  应当认识到,爱情教育的目的不是去教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教孩子们如何在做人的过程中去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感情,去获得幸福的人生。如舒婷的《致橡树》,则是启发学生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应摈弃用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要追求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心心相印的爱情。因此,通过这些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去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是有益无害的。

  亚里士多德曾问他的学生:如何使一块肥沃的土地不长杂草?答案是:方法只有一个——种上庄稼。同样,要让学生的心灵洁净,情操美好,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爱情教育也不能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