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摆脱自然蒙味走向人类家园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人化的物质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这一文化具有的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差异性使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和层次性。今天,在以综合国力、现代化为标准的世界文明格局的划分中,中华民族文化面临着再生的突破,以期中华民族文明再度进入世界先进文化行列。中共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应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再度嬗变,即以创新思维改变我们民族传统的思维取向,而形成中华民族的创新文化。这一点值得理论工作者深入探究并广泛传播,使文化产生对中国生产力的大力推进。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行文中有十余次提到了“创新”的语汇和理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与时俱进就是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等等。因此,党的十六大的思想文化概括起来就是倡导创新创造,鼓励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新文化”。它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需要提炼出来广泛传播,形成全民族的共识,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和突破。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恰恰是国民性的思维取向具有安于现状、注重规矩、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消极因素而缺乏寻求本质,追求创新和崇尚发明的精神。 纵观中国文化传统有很多值得我们民族骄傲的东西。比如文明历史悠久。黑格尔讲“历史须从中华帝国说起”。中华民族文化遗址距今有七千年,均早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文明始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朝,而公元前2000年欧洲只有爱琴海的克思特文明,并且在600年后即衰亡断裂,只有华夏民族文化一脉相承。中国民族历史的厚度,文化的广度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在今天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也表现其消极的因素。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是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庞大的复合体。其后儒家、道家、法家成为主流思想文化。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知识分子阶层则出现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董仲舒也是把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做为统治手段,形成新儒家。肇始于两汉之际的佛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吸收外来文化。在唐代,佛教文化“六家七宗”,与道家、儒家形成了对中国人国民性影响最深的三种思想之一。由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文化在宋代再次得到弘扬,并且高度理论化,宋代大力宣扬孔孟之道,并吸纳了道家、佛家思想。儒家文化是这一文化部落中的始终主宰。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宰是儒家文化。 儒家的文化的核心是人伦纲常,探究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与西方文化竭然不同。西方文化的哲学命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的是物质意识、时间、空间。因此,中国人的智慧都用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了,研究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处理,比如叔叔和舅舅在中国用词是严格区分的,而在英语中是不加区分的都是uncle。所以中西文化长期延续下来的结果,就是中西文明产生较大的差异,西方文明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上远远超越了我们。 儒家文化其本质是上层社会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中间阶层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下层社会的文化,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引起文明失落,内忧外患的状态下,被下层中国民众所接受,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次吸收外来文化。这其中,中国共产党人扮演了中间力量的角色,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是广泛的,并且在中国近代居于主流文化地位。这其间尽管也经历过“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全盘西化”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中国始终没有完全西化,而仍然是传统文化思想主宰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马克思主义就文化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嬗变。但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传播改变的是中国的阶级结构和政治体制,并没有完全改变民族的传统品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国民性的消极因素往往隐藏在其优点里,使人们不易审视和观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体归纳起来可看到下面几点。 第一,中华民族是群体价值观。它强调的是如何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而不是表现自己。个人只有加入群体才具有价值,其积极作用是群体的凝聚力,利于群体的稳定,对于群体中的“出头鸟”采取“枪打”的态度。没有人敢对群体产生置疑。这对于中国民族的群体表面和谐有序无疑是重要的积极的。但这一群体价值观同时也具备了集体无意识、赖于挑战、不敢冒尖、无意创新的危害,久而久之造成群族一代不如一代,对于中华民族群体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是有害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落后的隐性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形成鼓励与众不同的思想行为的社会文化氛围,鼓励挑战自然,寻求真理的思想文化,摒弃循规蹈矩、一团和气、压抑个人才能的群体价值观。 第二,中国民族具有务实劳作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文化的形成与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长期浸染有极大的关系。人们只看到一亩三分地,不敢空想,这种人格化体现在生活中即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很实在。但其负面影响即是缺乏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态度,逆来顺受,只求从内心,人与人的关系中去看待生活。这就形成了缺乏追求发现创造的精神信仰。缺乏追问自然真知的心理倾向,而一味着的短视务实。因此,我们民族文化在保持务实作风的同时,应同时鼓励探究世界、探究生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敢于想像、敢于冒险的创新创造精神。 第三,中华民族国民性的生活目标讲求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是人们生活得以幸福的重要心理天秤,特别是在一个物质生活比较落后的国家。它使得人心宁静,社会太平。但同时也就缺乏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经常听到“你知足吧”这样的话语,我们也经常听到“老外们图啥呢”这样的疑问。因此,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凭中国人的智慧、团结、务实不难达到,难的是全民族的精神追求能否实现小康。与时俱进、永远追求进步才应是我们民族大力提倡并奉行的,并使之真正成为全民族的行动思想纲领。 第四,中国民族具有坚韧的品质。中国民族为实现事业的目标,常常“头悬梁、锥刺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东西。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种精神的背后还有着与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相背的地方,特别是在世界舞台上,我们仅靠坚韧,持久还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有科学精神,讲究创新的思维。这样才能从效率上,速度上赶上、超过先进国家。 以上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很深,广泛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佛家文化、西方文化、马列文化都没有完全冲刷中国文化传统,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独缺乏创新文化,尽管我们的文化历史也是在不断创新,但显然其羁绊太多了,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创新文化,是在新时代下中华传统文化再生的必然选择。使它由上层文化变成全民共守的文化是当务之急,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因此,理论工作者要大力探究,并广泛传播,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嬗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