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作者:唐正柱    转贴自:艺术报    点击数:3281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江泽民同志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对于做好文化艺术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面对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够为中华民族树立强大的精神支撑、为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民族精神也就是民族魂,具有巨大的时空穿透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面对21世纪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需要,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保持中华民族绵延不绝、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而文化的内核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对于全民族具有强大感召力、亲和力,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持久的吸引力、影响力。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的民族性,是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民族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的综合体现。所谓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不仅要求在形式上体现民族性,更重要的是在内涵上体现民族精神。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握其准确的内涵。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江泽民同志强调:它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这里,要特别注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违背了爱国主义这个大原则,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一个人再勤劳再勇敢,如果他卖国求荣,终会为人们所不齿,也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文艺创作中,绝不能为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作“翻案”文章。

  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因历史条件的不同,主要体现为两种具体类型。在建设伟大祖国和美好家园的和平时期,主要体现为建设型的民族精神。具体表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奋学习、勤俭持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睦邻友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同心同德、无私奉献、维护祖国统一、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等等。在抵御外来侵略、克服艰难险阻的非常时期、尤其是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主要体现为拯救型的民族精神。具体体现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患难与共、同仇敌忾、敢于斗争、宁死不屈、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英勇顽强、为国捐躯,等等。建设型是以促进民族的发展振兴、繁荣富强为目标,拯救型是以维护民族尊严和祖国主权为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要重点弘扬和培育建设型的民族精神,同时也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绝不放松拯救型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滋养,还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结合体现时代进步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以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建设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通观文艺史,我们发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反映在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中,而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又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着持久而深刻的重要作用。这些作品总是把民族精神融入有血有肉的形象、真挚强烈的情感、鲜明生动的个性中,因而深得人民群众喜爱。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要有重点地创作一大批既体现民族精神、又具有民族风格的精品力作,以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

  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活动特别是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节日的影响面广,持续性强,对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千百年来对于培养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睦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要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对我国的节庆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和整体设计,注意去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要充分利用其它各种形式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龙、狮、华表、天安门、万里长城、牌楼等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标识物,对于树立中华民族形象、培育民族精神有直接、广泛、深远的影响。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经验的总结,并根据时代要求再设计一些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新标识物,形成民族精神的标识物系列。在服饰方面,应组织力量精心设计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特点和精神风貌的服装,供外交、节庆等重要场合使用。要通过电视、广播、书刊、互联网、广场艺术、公益性文化场馆等多种传播方式,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