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知识改变了他的人生——记全国劳动模范、山桥集团高级技师刘之义

知识改变了他的人生——记全国劳动模范、山桥集团高级技师刘之义

作者:徐宝林    转贴自:科学网    点击数:2919


 

    当一名知识型工人!这一朴素而现实的志向,一直激励着刘之义走出技校,踏入企业,向老师傅学习,练就过硬的操作技能;不间断地向专业书籍要知识、要动力;向生产实践学习,用知识和创新改造周围落后的一切。可以说,一个信念,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刘之义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钳工高级技师、河北省职工科技明星、全国百名技术能手、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而在功名的背后,他所付出的艰辛,却是别人所难以想象的。
  刘之义工作在驰名中外的河北省山海关——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山桥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8月,上级点名让他参加劳模事迹报告团,但当时他正在担任南京第三大桥工程的投标主设计之一,未能脱身。结果,所在企业力克群雄,一举中标中国第二大斜拉桥工程。像这样由他这名工人担任主设计,几名高级工程师担任分设计的事情,已经不知发生了几次,而他所在的企业却拥有百余名高级工程师,可见其地位与作用。
  那么,他的知识、成果与创新源动力从何而来?他自己的回答是:远大志向+刻苦自学+企业培养。
  与共和国同龄的刘之义,毕业于动乱时期的技校。幸运的是,他入厂的领门师傅是一名省级劳模的革新能手,师傅的言传身教,使他很快就立下了志向:走岗位成材之路,当一名知识型工人!
  刘之义回忆起当初自学的一段难忘经历:“当时技术书买不到,我就向身边的工程师们借。挑灯夜读完后仍舍不得还人家。我就一狠心,利用两个多月时间,将430万字的两本技术书抄了下来。”此后,刘之义就是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断地向知识高峰攀登。从一个公式一个符号记起,直至啃下了高等数学和20余门高等专业技术知识。
  据说,1994年,在计算机只有企业技术部门刚刚接触,极少数人掌握,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的情况下,刘之义却拿出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花了8000多元买了一台当时配置最高的486计算机,而他的月收入不过千元。经过刻苦钻研,刘之义一下成了工人当中学会用CAD绘图的第一人,并且成为企业CAD的高手。此后,他用自己的电脑为企业搞革新和发明创造。
  刘之义说:“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给搭建平台。我的每一项发明创造和革新成果,离开了企业一件也成就不了。”几年前,公司花了330万美元从日本进口了一台数控精密铣床,因设计原因,导致加工道岔品种单一,每年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刘之义想,洋设备是外国工人制造出来的,中国工人为什么就不能改进它,更好地利用它?经过两个多月的潜心钻研,刘之义先后绘制了120多张图纸,改进方案很快得到了企业的批准。改进后的机床,一下变成了可加工200多种不同型号的道岔,成为企业一年闲不下的关键设备。
  刘之义敢于向高科技领域禁区挑战。在一次出差的列车上,他第一次了解到振动时效这门高新技术。就萌生了一个奇想,能不能把振动时效引用到道岔尖轨淬火后的时效工艺上。为了圆这个梦,他利用出差的机会,三次登门拜访了大连理工大学的房教授。这位国内振动时效的权威专家,最终被他的执着所打动,破例接待了这名工人,并向他赠送了两本振动时效专业书籍。经过查阅,振动时效运用到高碳钢领域在国内外还没有先例。
  路是人走出来的。在企业的支持下,刘之义经过无数次反复实验,先后取得了上千个数据,最终取得了成功。投入生产之后,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是自然时效的三倍以上,钢轨折断率降低了88%,每根道岔尖轨时效周期由168小时缩短为20分钟,当年创造的效益就是项目投资的25倍。权威部门专家在鉴定这项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新工艺时认为,该项技术属于国内首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他本人被聘为第三届全国机械振动与冲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
  现在,刘之义正在企业承担着南京长江第三大桥钢结构制造工艺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