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新华社以《透视东北畸形消费“吃”伤人心“洗”掉信任》为题,报道了东北一些城市畸形消费的情况。报道说,在东北部分城市,一些豪华昂贵的餐饮和娱乐场所消费水平远远超出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开业一家火一家,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政府和企业界人士的身影。
畸形消费的源头是公款消费,而公款消费中居多的又是官场应酬。然而,应酬是工作必须的吗?吉林市一位区委副书记说了实话:对吃饭喝酒,其实很多干部从心里也烦,但没有办法。因为到了最后,已经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一种场面,在于一种氛围。出入高档的洗浴中心,则更多的是一种接待的环节。
为什么会无奈得“没有办法”?一位专家一语道破:这其实就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大家都这样,你也要学会,不然就会被这个“潜规则”所抛弃。把话说得白一点,就是你得“学会腐败”,不然,就进不了这个圈子。
仔细想来,这样逼人“学会腐败”的“潜规则”,其实是十分可怕的。
其一,在“潜规则”之下,必然会衍生出一批“公款大款”。这些个所谓的“大款”,打着工作的幌子,过分地吃喝玩乐,贪图享乐,花公家的钱大方至极。实际上,能参与此等吃喝玩乐者,必定有一定官职或手上有一定职权者,至于一般平头百姓,他们绝无“叨陪末座”,万难在“公”字桥头上也去潇洒走一回。因此,在这“公款大款”应酬的觥筹交错中,滋生出假公济私、行贿受贿、权钱交易、敲诈勒索之霉病毒菌,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二,“潜规则”会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真正走向腐败。一些人认为,这都是国家的钱,装不进个人腰包,不吃白不吃,不花白不花;还有一些人,天天被人请着进行高档消费,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了,习以为常了,不消费也不舒服。近段时间以来,东北频繁发生官员落马事件说明,很多官员在这种“潜规则”当中已经不觉得是在腐败了。而恰恰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他们逐渐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其三,“潜规则”不破除,很容易让老百姓产生不满情绪。一些地方过分地吃喝玩乐,“吃”伤了人心,“洗”掉了信任,或许他们少消费一次,就够下岗职工生活几个月甚至一年。有的高档消费场所所在地被老百姓称为“腐败街”,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也足见公款消费引起的民愤之大。很多职工上访事件的发生,往往也是因为个别领导干部作风漂浮,贪图享乐造成的。近段时期以来,东北部分城市的公款畸形消费现象格外引人注目,主要就在于它与全国公款消费逐渐降温的趋势背道而驰,颇有些“逆潮流而动”的味道。
逼人“学会腐败”的“潜规则”不破除,肥吃海喝、公款消费之风不煞住,祸莫大焉,十分可怕。严峻的事实提醒我们,红头文件当然不能不发,但要从根本上遏制公款畸形消费的腐败行为,必须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制度,三管齐下,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权力的不正当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