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从人口大国走向人才强国

从人口大国走向人才强国

作者:李兵 范伟    转贴自:学习时报    点击数:1677


 

  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教兴国”之后,提出的又一新的国策。刚刚闭幕的建国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才工作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重视。

  最大难题和最大优势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人才资本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挥着乘数效应。对于我们国家来说,13亿的人口,意味着沉重的人口包袱,这是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最大难题;同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潜力和优势。如果措施得当,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最大难题,化为我们乘势前进的最大优势。
  进入新世纪,我们还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这场人才博弈中,我国处于相对劣势,面临着人才流失、特别是尖子人才的流失的严峻问题。有资料显示,目前美国第一流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有12万多人,其中3万多是华人,硅谷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来自中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呼唤千百万各行业的高素质人才,然而,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是什么阻碍了人才成长?

  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制定并实施有关人才工作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人才工作仍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在观念上,轻视人才的顽疾依然存在;在分配上,高素质人才的收入偏低;在机制上,选人、用人缺乏公平的环境和科学的机制;在管理上,人才流动不顺畅,等等。
  以人才引进为例。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主任马利,曾组织并参加了三次“华侨华人世纪行”采访组,先后赴加拿大和美国,对温哥华、多伦多、洛杉矶等7个城市的100多位杰出华侨、华人和中国留学人员代表进行了采访。她认为,有关部门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已经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 但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比如开展招聘活动时,常常流于形式,不仅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个别团队毫无原则地许诺一些优厚条件,一旦不能兑现,其负面影响相当大;还有些单位在引进人才时很卖力,引进后却又缺乏信任,或闲置不用,只当招牌。
  上述观念、做法和体制等方面问题的存在,严重妨碍了人才的成长,束缚了人才的手脚,压抑了人才作用的发挥,影响了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

  让人才强国的春风吹遍神州

  这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针对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了许多探索和创新。会议除在发挥市场对人才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以外,还有几个突出的亮点: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突破传统的人才观念,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条件。会议提出,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胡锦涛在讲话中还强调:“在党和政府的人才工作中,对各类人才都要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在政府的奖励、职称评定中,对各类人才都要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的运用上,对各类人才都要平等开放;在立法和执法中,对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都要同等保护;在舆论宣传方面,对各类人才的创业活动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这为打破用人上的各种羁绊,实现人才合理流动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指明了方向。
  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会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一句古语说,“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