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中国人才现状透视:开拓人才强国之路

中国人才现状透视:开拓人才强国之路

作者:佚名    转贴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246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论断。2000年,江泽民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述。2002年,中共十六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日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进一步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从“尊重人才”到“人才强国”,中国开始了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和强国的迈进。
  高端人才急需开发
  目前,中国一般性人才短缺的状况已得到有效缓解,但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据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王通讯介绍,截至2001年,全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共有14.3万人,但近11万人已到退休年龄,真正还能继续工作的也就3万多人。即使采取措施让部分知名专家延缓退休,我国目前在岗的高层次人才总数也不到5万人。他说:“相对于13亿的人口数量来说,三五万高层次人才确实太少。”
  据中科院统计,目前我国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可谓凤毛麟角,就是一流的专门家也十分缺少。
  除科研人才外,我国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同样奇缺。有关调研表明,目前仅上海一地就需要上万名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而对上海商业领域1000多名集团经营者的调查表明,不懂外语的超过90%,不能使用计算机的占75%,难以适应现代商战的要求。
  目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因高层次人才缺乏而受到影响。四川省人事厅厅长黄泽云介绍,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有4万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仅400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作为全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总量仅有3.4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占2.8%,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高要求极不适应。
  人才结构有待改善
  中国人才总量稀少,而现有的人才结构又不尽合理,在高端人才紧缺的同时,低端人才也很缺乏,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状况。
  今年以来,中国各地纷纷传来高级技工告急的消息。安徽省合肥市一天然气工程项目以每天150元的工资张榜招聘高级焊工却无人应聘;辽宁省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多方苦寻数控机床操作工也空手而归;而北京市日前公布的月薪超过5000元的十大急需职位中,高级技工就占了其中的四个。
  就在国内难觅高级“蓝领”人才之际,上海已通过人力资源公司的运作,以70万元年薪高价引进日本技工。业内人士不由惊呼,随着全球性产业大转移的进程加快,如果国内技工的素质、技能达不到要求,最终将导致大批洋技工来华抢饭碗。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共有城镇企业职工1.4亿人,其中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而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4%。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30%-40%的水平相去甚远。
  专家指出,虽然高级技工在企业中的身份仍是蓝领工人,但他们往往身怀某项绝技能够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企业会因为缺乏这些高级蓝领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缺乏竞争力,而国家缺乏此方面人才则会影响整个行业乃至全社会经济的发展。
  今年,深圳市几次向社会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中,高级钳工的平均月薪多次超过研究生的平均水平。青岛市一家塑料制品公司更出过年薪16万元天价,急招一名高级模具技工。
  北京零点调查集团董事长、社会学博士袁岳则认为,中国应从高等教育方面入手解决危机。中国的教育部门应当考虑让更多的学院甚至大学承担起职业培训的任务,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中国变成一个培训职业人才和现代产业工人的强国。
  人才安全不容忽视
  一方面是人才短缺,一方面人才流失现象又十分严重。据科技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梅永红介绍,许多一流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的尖子学生和我国一流科研院所的核心人才,包括在我国创新体系中担任过项目负责人的人才,已流失到国外。有关调查表明,我国1052个高新研究项目的部分核心人才———项目负责人已经出国,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超过流失总人数的一半。
  “在清华,跨国公司已经把触角延伸到一些学院和系。”清华科技园服务中心总经理杜朋的忧虑,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安全正成为企业和国家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人才的国际竞争已在人才个体、人才群体和国家战略几个层次上全面展开。目前,全球跨国公司500强中已有400多家落户我国,越来越多的外企选择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利用优越工作条件和优厚待遇吸引人才,同时以奖学金、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事部有关负责人认为,高级专门人才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人才安全的关键所在。近几年,虽然留学归国人员逐渐增多,但我国高级专门人才外流相当严重,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总体上仍是流多回少。面对人才流失的严峻挑战,吸引并稳定高层次人才显得格外紧迫。“我们要树立人才安全意识,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加强对人才流动的调控。”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各个层面正积极构筑人才安全屏障。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百人计划”以200万元的经费支持吸引了数百位海外优秀学者;人事部“百千万工程”也将高层次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上海近年也明确提出构筑“国际人才高地”,将人才安全上升到一个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