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珍惜科学家的时间和精力

珍惜科学家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李长虹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678


 

  报载:中国医科院微循环所科研楼的建成,圆了著名科学家修瑞娟十七年来的一个梦。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喜事,而建楼的过程却让人笑不出来。这个十七年才圆了的梦,是喜剧还是悲剧?

  一九八三年,修瑞娟在微循环理论研究上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国后,在中央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创立了我国的微循环研究中心。

  但是,“囿于旧有体制的惯性”,搞实验用的科研楼在破土动工后又中断了。修瑞娟只好到瑞典的跨国实验室继续微循环的研究。九十年代初,她又回国为建科研楼多方奔走。最后在党和国家有关领导人的支持下,科研楼在去年夏天建成了。

  科学家的本职是一心一意搞科研,他们不擅长“跑”基建项目,这类事情也不应该让他们来操心。国家、省市都有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内部也有与之配套、专门为科研服务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部门,科学家所需要的工作条件,应当由相关部门主动地、妥善地提供和安排好。然而,像修瑞娟这样杰出的科学家,却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建一座实验用的房子上。到处找关系,拜衙门,整天忧心忡忡,以致生病住院。如果十七年前修瑞娟就有相应的条件,把全部时间、精力都放在科研上,而不是耗费在为建实验室四处奔走上,她该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多增添多少光彩?对正处于创造力巅峰的科学家来说,对正在攻关阶段的科研项目来说,十七年的价值该有多大?

  修瑞娟是第一流的科学家,是祖国第一流的优秀儿女。同时,我们也为不尽如人意的科研体制感叹,像她这样的科学家不仅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她的生命,她的分分秒秒都是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对她的科研时间的浪费,就是对人类科学事业的浪费,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然而,科研楼建起来了,有关人士都在庆功,没有人追究这座科研楼为何建了十七年,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也没有人为此内疚。

  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我们说得够多了。

  然而,建一个科研楼花了十七年,还要中央领导三番五次过问,这能够“拴心留人”吗?一个科学家,能有几个十七年?科研的黄金岁月就更短了。有几个科学家能经得起十七年的折腾?而在世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误得起十七年!

  诚然,与十七年前相比,我们的体制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开始深入人心,类似修瑞娟所遇到的难处也是越来越少了。但是,还远远不够。要缩小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就必须尽快扫除阻碍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因素,形成一个让科学家能够专心科研,不受干扰的环境,这比建一个科研楼困难得多。但是,再困难,再艰巨,也必须抓紧完成,因为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