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从寒门学子到剑桥博士,张文裕邂逅王承书,夫妻院士奉献科学一生

从寒门学子到剑桥博士,张文裕邂逅王承书,夫妻院士奉献科学一生

作者:佚名    转贴自:搜狐    点击数:31


 

 

196410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从而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而在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的背后,是一大批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作为高能物理学家,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张文裕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核武器立下不朽的功勋。

1910年,张文裕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沿海山村,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困,只有薄田几亩和一家中药店。 当时张文裕兄弟姊妹有八人,几乎无人识字。只有排行老四的张文裕,因为祖父的宠爱和亲朋老师的关照,得以在私塾念了两年,随后又上了四年小学。

小学毕业后,张文裕考上了泉州培元中学。然而哥哥姐姐的相继夭折,让他的学业差点破灭,本来父亲是要他回家干活贴补家用, 可小学老师和亲友的劝说和资助终于还是让父亲改变了主意,勉强同意张文裕继续学业。张文裕也特别争气,硬是靠着学校的奖学金和自己的劳动所得念了三年半中学。

然而张文裕的求学之路注定不平坦,在他中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家里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 在那个年代,包办婚姻是很平常的,但接受了教育的张文裕哪里肯逆来顺受?为了反抗这门亲事,他带着培元中学校长许锡安的推荐信,来到了北京燕京大学。

张文裕到了燕京大学找到了谢玉铭教授,可当时已经错过了考期。 在谢玉铭的争取下,张文裕得到了一个补考的机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燕京大学物理系破格录取。

凭借着勤工俭学,出身贫寒的张文裕终于在193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在了燕京大学执教,得以继续攻读研究生。 张文裕学识深厚、逻辑清晰,他的课程很是受学生们的欢迎,其中有一名身材修长、沉默文静的女学生听得尤为认真,她后来成为了张文裕的妻子,就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王承书教授。

不期而至的爱情,就这样降临了,可在此时,张文裕却接到了英国剑桥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即将远赴英国读博士学位。 临行前,张文裕找到王承书,留下了回国后成婚的承诺;在剑桥的学习期间,张文裕师从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卢瑟福的指导下,张文裕和同学一起,共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刊登在英国的顶级期刊上,并受到了世界核物理界的注目。

1938年,张文裕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时日本进犯中国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英国,张文裕义愤填膺,早已经归心似箭。 回国后的张文裕到处找朋友、同事,要求奔赴前线,结果四处碰壁。后来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介绍下,前往四川大学任教授,半年后又被西南联大聘请为教授,来到昆明。

1939年,王承书也从贵阳的湘雅医学院来到了昆明,两人终于兑现了当年的承诺,结为了夫妻。 1941,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巴尔博奖学金破例地接受了一个已婚妇女的申请,王承书在张文裕的支持下前往美国求学。两年后,张文裕也接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在巴尔摩实验室任研究教授。

在美国张文裕继续致力探索微观物质世界的奥秘,并获得了重大成果,为原子物理学做出巨大贡献。 特别是“张氏原子”的发现,让张文裕闻名世界,国际上称其为“张原子”或“张辐射”。

以当时张文裕的成就,有人劝他加入美国国籍,这里有更好的科研条件和待遇。 但张文裕和夫人王承书坚决不入美国国籍,并决心回归故里,报效祖国。然而当时的政治原因,张文裕一家的人身自由受到了限制,直到1956年初,美国政府逐步解除禁令,张文裕夫妇才得以带着6岁的孩子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张文裕推动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的扩建,与肖健共同领导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云室组,做出了高水平的物理工作,培养了一代宇宙线研究者。 同时从1956年起到八十年代中期,担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副主编、主编。曾任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第一任理事长,还曾担任第一、二届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中方主席。

1957年,张文裕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文裕夫妇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同为中科院院士;他们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核武器立下不朽的功勋。 但其一生简朴,家中没有一件高档家具,冰箱是如今罕见的40立升的,洗衣机是白兰牌第一代单缸产品。即便是这样,在张文裕弥留之际,还向夫人王承书一再嘱托,不为儿孙留遗产,将一生积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1992115日,张文裕因病在北京逝世。 他这一生,为发展中国的高能物理事业呕心沥血,甚至在他生病期间还坐着轮椅到对撞机工地了解工程的进展。正如新加坡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受先生为纪念张文裕毕生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和做出的重大贡献的诗里写的那样:

慧光穿宇宙,原子早题名;世仰先知士,吾歌苦学生。

衣衫记鹑孩,冻馁奋鹏程;一自渝州别,相望岁几更。